高三历史教案:《隋唐时期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0余年。
政治特征: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确立完善,完成了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经济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封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赋税政策实现了从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民族特征:隋唐时期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外交特征:隋唐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上海陆交通发达,与亚、非、 欧各国的往来增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特征:隋唐文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科学技术处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考点清单】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
【解析】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开元之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分析统一的原因;对'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重点掌握大运河的河段、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对'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主要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对比秦、隋灭亡的共同点;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主要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对'武则天的统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进行评价;
对'开元之治'主要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2008、2009年新增考点);(4)租庸调制;(5)两税法。
【解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两税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府兵制与募兵制,是08、09年高考的新增考点。对'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应掌握其机构设置与意义;对'科举制'(选官制度),应掌握隋唐两代五位相关皇帝时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情况,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对'租庸调制'( 隋和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其内容和作用;对'两税法' ( 唐朝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和局限;对'府兵制与募兵制'(兵制)应注意其经济基础和辩证评价。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2008、2009年新增考点)。
【解析】农业、商业和城市,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手工业,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社会生活,是08、09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农业'应着重掌握农业特点及其具体事例;对'手工业'应突出手工业的特点;对'商业和城市'应注意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兴旺的原因;对'社会生活'应分类掌握隋唐人们衣、食、住、行的大致情况。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2008、2009年新增考点);(4)南诏;(5)吐蕃。
【解析】突厥、吐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回纥、南诏,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靺鞨,是08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突厥'应突出唐中央政府的管辖;对'回纥'应掌握册封、和亲、瓦解等主要线索;对'靺鞨'应了解中央政府的管辖;对'南诏'应把握册封与交流;对'吐蕃'应突出唐蕃之间的友好并立、和亲、交流关系。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解析】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重点;和新罗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和新罗的交往'应注意代表人物、儒学、制度、技术、风俗等方面的交流;对'和日本的交往'不仅要注意制度、都城、儒学、商贸、代表人物等细节,还应纵向联系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对'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应注意互派使节、佛教纽带、物种传入、技术互传、代表人物等细节;对'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应注意政治交往、造纸术西传、技术传入、商品运销等知识。
6.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解析】科学技术、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艺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科学技术'应分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这四类掌握,还应善于纵向联系同类知识;对'文学和艺术'应分时期掌握代表性诗人和代表作,对艺术应分雕塑、绘画、书法、乐舞四大类掌握。
【知识梳理】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但它本身是短命王朝,隋朝进行了多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
一.短暂的隋朝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时间、创建人、都城
2.统一:(时间:589年)
(1)原因:①条件成熟: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②经济基础: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③渡江准备: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④对手衰落:隋朝君臣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驰。
(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也为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类似秦与汉的关系)。
(3)结论:勤政、改革、自强,才能走向成功;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隋文帝时修大兴城和隋炀帝时修洛阳城,都是宇文恺设计。两都的兴建,统一是前提,实力的体现,唐朝时扩建。
2.广设仓库:洛口仓(河南巩义)、含嘉仓(河南洛阳):洛口不在洛阳。广设仓库:体现农业发展;见证封建剥削。
3.开通运河
(1)概况:三点四段五河(另掌握广通渠)
(2)评价:
①古人的认识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②现代人的认识
进步性:它的开凿在当时加强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它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局限性: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包含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经济的掠夺和到江南繁华地区巡游等,是'天下为私'的反映。开大运河工程本身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暴政的一个表现。
4.修筑驰道:榆林-涿郡;太原-洛阳。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暴政:徭役繁重(如修运河);连年战争(三征高丽);大兴土木(营建洛阳);严刑酷法(犯上皆斩)。
2.起义:长白山首义;瓦岗军为主。
3.隋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唐朝的开国
时间:618年 建立者: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隋唐开国相似点:先建立政权后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
1.概念: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封建盛世。
2.原因:隋朝打基础;唐初吸教训;世民有才干;百姓很勤劳。
3.指导思想:'存百姓'的思想。
4.唐太宗政绩:
(1)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制度)。
(2)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田租,修水利);戒奢从简(不准修台榭,禁止 贡珍奇)。
(3)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民族: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5)外交:派人去天竺;接待遣唐使。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政绩:
(1)经济:重视农业生产。
(2)政治:破格用人,发展科举(武举、殿试,'自荐'求官,名相)。
(3)民族:设北庭都护府。
2.评价:('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积极:当权半百,经济发展,国力上升,为开元奠基。
(2)消极: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佛建庙;晚年奢侈,政局动荡。
(四)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1.概念: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封建盛世。
2.原因:结束动荡社会安;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有才干的人;人民的辛勤劳动。
3.唐玄宗前期政绩:
(1)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德才兼备、精简官吏、定期考核)。
(2)经济:大力发展生产。
(3)文化:限制佛教;大兴文治(汰僧禁新寺,集贤聚学者,高官主考试)。
(4)军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5)民族: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册封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
4.地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光武中兴'和'开皇之治'地位较次)
附:封建盛世的现实启示
(1)统一安定是前提 (2)改革才有生命力 (3)人才制度是保证
(4)勤政廉洁很重要 (5)德法并举能兴国。
三.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1.确立与发展
(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
2.机构与职能
(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
(2)六部: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
3.意义:
(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
(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联系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2.隋朝创立:
(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
(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4.评价:
(1)积极:
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
(2)消极: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联系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兵制)
1.府兵制(西魏到唐玄宗前期)
(1)创立:西魏,兵农分离。
(2)改革:隋文帝,兵农合一。
(3)调整及崩溃:
①唐太宗调整健全。 ②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③唐玄宗开元年间崩溃。
(4)对唐朝府兵制的评价:
①积极:增加关中军力,利于中央集权;不易开成割据(兵将分离);减轻国家负担(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
②消极:自备武器粮食,加重农民负担(联系北朝《木兰辞》);府兵服役往返,浪费生产时间。
(5)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均田制(经济基础)破坏;兵役繁重逃亡多;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2.募兵制(唐玄宗后期)
(1)利:衣食国家供给,减轻农民负担;兵将相知,战斗力强。
(2)弊:兵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
(四)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赋税制度)
1.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庸制(纳绢代役)有年龄限制。
2.唐朝:以轻徭薄赋为指导思想,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指交谷物;调是指交纺织品(丝织品和麻布);庸是指无年龄限制地纳绢或布代役。
3.作用:利国利民
保障赋税收入,巩固府兵制,使国家富强;保证生产时间,赋役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
(五)两税法(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
1.背景:唐玄宗后期,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只有实行新的赋税政策,才能解决财政困难。
2.时间与人物:780年,唐德宗,杨炎
3.内容:两种交税依据(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
两个交税时间(夏季、秋季)
4.意义:
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税收;改变人丁为主,人身控制放松;
扩大税源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
5.局限:土地兼并;隐瞒转嫁;苛捐杂税。
(2)经济: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四.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隋唐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原因:交通发达;政策推动;民族融合;中外交往。
(一)农业的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围湖造田:减弱湖泊的调节功能 向山要田:大量地表植被破坏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改进。
大运河,专职官,工程多,筒车灌,曲辕耕。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中期,收茶税。
(二)手工业的发达(特点)
1.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造船);
3.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丝织、陶瓷);
4.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冶铸、造船、丝织)。
(三)商业的繁荣
1.交通发达(陆路、水运)
2.货币统一(五铢钱;开元通宝)
3.市场发达:
(1)固定交易场所 (2)设置官员管理
(3)邸店柜坊出现 (4)店铺面积限定
(5)买卖时间限定
(6)市场种类繁多(夜市、草市)
4.商人众多(大中小商人,外商,胡商)
(四)城市发达
1.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安(坊市分开、行业齐、商品多)
洛阳(水运发达)
2.长江流域:扬州、成都
附:扬州在唐后期成为最繁华工商业城市的原因(联系2005年广东历史26)
(1)交通便利(长江与大运河交汇);
(2)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3)有保护商贸政策(联系当今公务员不经商);
(4)在扬州设盐铁转运使(盐铁集散地)。
(五)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1.衣:戎装、胡服、男装、袒胸窄袖流行。地
2.食:胡饼是当时的主食、不少蔬菜来自国外、盛行饮酒和喝茶、从高昌传来酿葡萄酒方法。
3.住: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从波斯等国学来);平民百姓的住宅仅以房屋围成四合院,或用篱笆围成院落;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席地而坐的习惯;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基本形成。
4.行:隋唐两代,人们出门喜欢骑马、骑驴;唐代流行一种和轿子类似的肩舆。
5.娱:隋唐时,有打马球、竞渡、荡秋 千、斗花草等文娱活动;隋唐时季节性节日很多,特别热闹的是正月十五的灯节。
(3)民族: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五.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原因:(1)民族政权,开发边疆;(2)交通发达,促进发展;(3)中央开明,管辖交往。
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南到南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西北)
1.崛起:(1)兴起于阿尔泰山;(2)6世纪中期(南北朝末年),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3)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分裂: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
3.衰落:
(1)东突厥:
①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管辖(因俗而治,实质是民族区域自治);
③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突厥:
①唐太宗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天 山南);
②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③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天山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北方)
1.回纥
(1)7世纪初(隋末),在色楞格河一带游牧,受突厥汗国奴役;
(2)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3)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突厥参与平叛、和亲与经济文化交流。
2.回鹘
(1)8世纪后期改名为回鹘;
(2)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3)回鹘分部西迁:
①至新疆,维吾尔族祖先;②至甘肃,裕固族祖先;③至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东北)
1.概况: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渔牧为主;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
2.黑水靺鞨(女真族、满族):726年唐玄宗设黑水都督府。
3.粟末靺鞨:713年唐玄宗设忽汗州都督,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四)南诏的崛起(西南)
1.概况:7世纪前期(唐初),在云南洱海一带,生活着彝族、白族的祖先(联系汉武帝时'滇王金印')。
2.政治:南诏统一六诏,738年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南诏都城在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3.经济:是中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西南)
1.吐蕃统一
(1)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2)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巩固统治的措施:设置各级官府;严密军事组织;制定严酷法律;创制吐蕃文字。
2.唐蕃关系(并立王朝、睦邻友好)
(1)和亲: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2)册命: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一种礼节形式,不是管辖关系)。
(3)会盟:唐穆宗时'长庆会盟'。
(4)外交: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六.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对外交通发达(陆路到欧非;海路到到韩日波斯湾);
2.唐政府鼓励外国人来华经商、居住、任官和通婚;
3.隋唐繁荣强盛,有很大吸引力。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中的外国地名、国名:
平城京-日本奈良;曲女城-印度卡瑙季。
骠国-缅甸;天竺-印度半岛;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拂林-东罗马帝国。
(一)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文化交流:新罗留学生最多,崔致远最着名。
2.经贸往来:设有'新罗坊'和'新罗馆'。
3.文化影响:立国制度;儒学教育;技术传播(茶种、印刷、制瓷、制铜);生活习俗(写诗、姓氏、服饰、节令)。
(二)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使臣往来:隋朝时互派使臣;唐朝往来频繁(遣唐使)。
2.经贸往来:'开元通宝'和'和同开王尔'的出土。
3.杰出人物: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中国的鉴真(六次东渡)。
4.文化影响:大化改新;都城建造;儒学教育。
(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共同影响:制度;教育;习俗)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往来
1.和东南亚:互派使节(赤土国王子访隋,骠国王子访唐);交换土特产品。
2.和天竺(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1)联系纽带:佛教(伴随佛教交流)。 (2)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3)技术互传:中国十进位记数法传天竺;天竺熬糖法传中国。
(4)文化交流:太宗时玄奘和高宗时义净西游。
(四)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中亚(波斯-伊朗):互遣使节;政治避难;开设'波斯店'。
2.西亚(大食-阿拉伯):互通使臣;技术西传(造纸和纺织)。
3.欧洲(拂林-东罗马):使节往还;技术传入(医术杂技);产品运销(丝绸瓷器)。
4.非洲:和非洲有往来的记载(书籍、文物)。
(5)文化:隋唐时期,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七.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隋唐文化发达的主要原因:
1.根本: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奠定雄厚基础;
2.直接: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有利氛围;
3.外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外文化相互吸收;
4.渊源:继承历代传统文化。
隋唐文化的特点: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一)科技:科学技术的新阶段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2.天文和历法的成就:《大衍历》、实测子午线。
3.医学的进步:唐代'二医三典'(联系两汉'二医三典')。
4.建筑的成熟:隋代大兴城唐代长安城;隋代赵州桥。
(二)文学:诗歌的黄金时代
1.繁荣原因:
(1)根本:唐朝国力强盛;(2)客观:社会政治安定;(3)直接:科举制的实行。
2.发展阶段:
(1)初唐:先驱陈子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山水王(维)孟(浩然);边塞高(适)岑(参);仙圣李(白)杜(甫)。
(3)中唐:白居易。
(4)晚唐:小李(商隐)杜(牧)。
(三)艺术:多姿多彩的艺术
1.石窟(莫高窟)
(1)时间:前秦-隋唐。
(2)特点:佛洞众多;佛像神态各异;壁画金碧辉煌。
2.绘画
(1)主题:山水、花鸟。
(2)画家:隋朝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吴道子(画圣)。
3.书法
(1)初唐三大家: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
(2)盛唐颜真卿、中晚唐柳公权:'颜筋柳骨'。
(3)草书大家:张旭(草圣)和怀素('癫张醉素')。
4.乐舞
(1)特点:受西域和邻国影响,风格多样,有盛世特色。
(2)名作:《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要点透析】
1.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1)从主观方面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包括三点: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2)从客观方面看,有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
(1)都完成了大一统。(2)都创立了不少新制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都完成了一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秦长城和隋大运河)。(4)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都实行了暴政。(6)都是短命的封建王朝。(7)两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教训了新的统治者,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都促进了封建盛世的形成。
3.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
(1)共同点: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2)不同点:①汉代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重,而唐代则水陆并重。②唐代对外交流物品、技术种类更多,并注重对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③唐代对外政策更加开放,同唐朝交往的国家增多。④唐代的对外交往比汉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4.唐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1)从中国历史看,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①唐朝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并加以发展和完备,对后世和亚洲一些国家都有影响。②唐朝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唐后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奠定了基础。③唐朝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壮大和发展。④唐朝文化博大精深, 它在继承以往各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2)从当时世界范围看,唐朝是最先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①先进的社会制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的先导。②唐朝的社会经济远远高于西欧,城市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唐朝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很有影响,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④唐朝时的中国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