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法:如何理解和正确运用书法中的中锋、侧锋和偏锋

毛笔的笔锋

毛笔是用笔毫醮墨来写字的,毛笔的笔锋同宣纸的接触面大小决定写出的笔画的粗与细,由此也就决定了写出字的大或小。

以楷书为例,毛笔大致可以分为小楷笔、中楷笔、大楷笔和样书提斗笔几种。小楷笔的笔毫一般长1厘米左右,中楷笔在1-3厘米,大楷笔在3-5厘米,提斗笔则可以达10厘米左右。

无论多么长的笔毫,均可分为三段:笔尖、笔肚和笔根,各占毛笔笔毫的三分之一。一般写字多用到笔尖,也就是三分之一以下部分,少数情况下可以用三分之一以上的笔肚写字,却很少用笔根的情况。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草书有时会用到这个部位。现代流行书风下,很多书家喜欢用小笔写大字,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其实这是不讲究的作法,也是对毛笔的一种损伤性用法。

毛笔的“三锋”

毛笔的“三锋”是书法理论中经常用到的词汇,即毛笔笔毫在运行过程中的三种状态——中锋、侧锋和偏锋。

元·李溥光 《永字八法·八法解》:“偏锋者不可使其笔正,正锋者不可使其笔偏。”这可能是古人书论中最早出现正锋和偏锋的概念。其实,在古人书论中是没有中锋和侧锋这两个概念的,而只有正锋和偏锋两种说法。按照这种分类,中锋和侧锋都属于正锋,是可以使用的笔法,而偏锋是病笔,是绝对不能使用的笔法。

同样也是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笔法千古不易。他所说的这个千古不易的笔法应该是正锋行笔。

真正把笔法分为中锋、侧锋和偏锋三类,我没有查到具体出处,但可以肯定是现代才有这种分类。这种分类其实就是把正锋细化为中锋和侧锋,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提法了。

所谓中锋,就是写字时毛笔的笔尖指向同笔画走向完全相反,铺开的笔毫完全在笔画的外延线之内,而且笔毫的中线同笔画的中线完全重合;

所谓侧锋,就是写字时毛笔的笔尖尽管也要同笔画走向完全相反,铺开的笔毫也要在笔画的外延线之内,但却有一定夹角,这样笔毫的中线也就同笔画的中线不完全重合了;

所谓偏锋,就是写字时毛笔的笔尖指向同笔画走向垂直,笔毫超出笔画的外延线,写出的笔画也就是扁平的,毫无质感。

如何正确运用中锋和侧锋?

那么,如何判断并运用范帖中的中锋与侧锋呢?

首先,中锋与侧锋在形式感觉上不同,前者感觉饱满充实,后者感觉果敢凌厉,也有人据此而认为“中锋取其质,侧锋取其势”。大凡在一个字的结体甚或若干字群的章法中占主导地位的点画多出之以中锋,而在可以展示其姿势又无损于整体关系的点画则可随需要而出之以侧锋。另外,书写时中锋与侧锋的感觉也不一样。当觉得某种形状的点线用中锋书写十分别扭且难以临像时,如适时变换一下笔法,改用侧锋,很可能就会达到目的。

其次,在处理中锋与侧锋关系时,最主要的是相互转换与衔接问题。前面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幅作品中中锋应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偶尔出现一两处侧锋后,还要在运笔中适时将笔锋重新调整为中锋运行状态。这对于点线连接迹象不明显的地方,可以利用重新起笔来解决。而在点线连接迹象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往往需要不间断地写完一组线条后方可住笔,这时如不能随时自如地变换笔锋,就无法与接下的中锋衔接。可是在这里又难以用重新起笔的办法来衔接,因为那样很容易破坏已形成的衔接关系,因此在这里就要依靠指间及腕部的运动,引导笔锋顺势起伏跌岩,一边写一边就把笔锋调整过来了。

第三,中锋与侧锋是不断变换的,在不间断书写时要学会灵活自如的过渡。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反映书家基本笔法的重要表面,尤其是行草书的创作,不可能每一个笔画都停下来通过舔笔的方式调整笔锋,只能在不停止书写的状态下在纸上调整。这就涉及纸上调锋的问题,是比较复杂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我的前期文章的专栏中均有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览),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