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尧II清明节的来历,快看看吧【客都原创】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对根的寻求和对故土的依恋的情感传承,是深深的穿越时空的思想: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是一份永恒的节日。

清明节“香烟的缭绕,元宝纸钱的灰飞烟灭”连接着生死两隔的世界;一杯黄土、两杯酒寄托生者的深情愿意……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的特殊气氛。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由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寒食节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了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今天,清明节沿袭下来的习俗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扫墓。

二、关于寒食节(清明节)的传说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非常孝顺母亲,一定会带母亲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的来源。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死树复活,绿枝干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树前,珍爱地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历史上记载的寒食节的起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介子推“割股奉君”是否属实,在史学界也有争议。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节来源于唐尧传说。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有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遂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三、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清明最初只是节气名称,时间在夏历三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比寒食节晚一至两天。

清明的含义,据《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到了清明这天,天气回暖,正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惜春正命,纪念亡人的绝佳时机。唐代统治者允许百姓将寒食节扫墓祭祀习俗延续至清明这天,以此强化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孝亲传统。从此清明已初具节日性质。

到了宋代,民间兴起焚烧纸钱祭奠先人的习俗,由于寒食节禁火,清明节升火,百姓烧纸钱就只能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清明扫墓由此逐渐取代寒食节扫墓的传统。

四、清明戴柳、插柳,“烧包袱”习俗

过去扫墓一个重要环节便戴柳、插柳。有插柳于坟,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上或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戴柳、插柳的传说

其一、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据说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在老柳树旁,晋文公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插戴柳枝是为介子推母子招魂。

其二、受佛教影响,认为每年最早捕捉到春天气息的柳树阳气最盛,是阴间野鬼害怕的对象,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求》中即提到:“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唐太宗也在清明这一天赐给大臣柳圈,以起到避邪驱疫的作用。柳树强大的生命力与内在灵性,给人佑生避邪的希望,从而成为清明期间众人插柳的护身符和吉祥物。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吟诗、植树等一系列风俗及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墓祭是通阴间,踏青是顺阳气”。因此,这个节同既有祭扫祖先的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其它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候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献一派生机勃勃的影像,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这是古代清明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蹴鞠: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相似现在的足球),就是用足去踢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天线,任凭清风把它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l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流传沿袭的传统节日无一不带有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积淀。清明节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清明的香火是民族传统的“香火”。现在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这古老深源具有崇敬感的清明节是不会轻易地改变、消失的……

作者:林作尧(2006年于梅州龙吟南苑)

(0)

相关推荐

  •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二 十 四 节 气 清 明 04.04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清明>, 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经久传诵. ...

  • 清明节,除了祭祖,还要牢记“4做3不做”,寓意健康家业兴旺

    清明节,这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祭祖节,三月节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庄严肃穆的节日.在清明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清明节的由来 ...

  • 古人为何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汉代,有的地方甚至要一个月都吃冷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云:"太原一郡,旧俗 ...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钉砻【客都原创】

    钉 砻 文/林作尧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米是靠一种叫 "砻"的工具把谷碾成的(客家俗言:"砻谷"),不比现在有电动的碾米机.那时"砻"也不 ...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染布【客都原创】

    "染布",就是将穿了2-3年的衣服,重染上颜色,使它成为新衣服. 染布师跟"补锅头"."教糖客"一样终日走村串巷去染布(城市里也有染布店,旧 ...

  • 【客家文化】林作尧II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是"女儿节"又叫乞巧节,是未婚女性的节日,也是单身女性的节日,是看星星的节日-- 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乞巧女子巧慧"为主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 ...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教糖客【客都原创】

    教糖客 文/林作尧 旧时有一种职业叫"教糖客"."教糖客"和"卖货郎"行业差不多.与卖货郎不同的是"货郎"以卖货为主,& ...

  • 林作尧II客家妇女勤劳善良美丽贤淑,人见人爱

    20世纪以来,客家妇女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他们从客家妇女的身上,总结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客家妇女的特色. 01 客家妇女的优良品德 晚清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爱国诗 ...

  • 林作尧II客家民间节日【客都原创】

    客家民间节日有很多,而且相邻两个村庄之间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节日.但按节日的形式来说,大约有三种.一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夕等.二是与二十四节时有关的节日,如春分 ...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洗磨石钎碗【客都原创】

    洗磨石钎碗 文/林作尧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一种叫洗磨石.钎碗的职业.那时,盛菜饭的菜碗不是现在能在陶瓷上写上印记,只能后天加工,如象岳母刺字一样在中间钎上XX印记作为识别(公共的写上公字,私人的便 ...

  • 林作尧II客家人讲究好彩头【客都原创】

    客家人极其讲究好彩头.彩头,亦即兆头,或叫预兆.客家人办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大厦新迁.做生日或拜寿.出外探亲或旅游,甚至办每件事都求有个"好彩头",或在送礼时以礼物的谐音寄托&qu ...

  • 林作尧II过年为什么要回家【春节专题六篇】

    年(春节)的概念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岁末年初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年"的名称出现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