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漫话旧时的陆路交通

漫话旧时的陆路交通
梁德新 收集整理
梅州市梅县区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因丘陵、因受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旧时的陆路交通设施有其特色。
1、驿道、凉亭
古代的驿道就是今天的国道。历史上有陕西长安至甘肃、新疆、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古驿道。地处平原的古驿道宽約4至5米可行驶马车。山区的驿道宽约2米,用石头做路面,可行驶“鸡公车”,有的地方建有凉亭供过路人休息。
100年前的清朝末年,驿站具备为政府文报传递、官员接待、物资运输三项功能。由于驿道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历代都是由朝廷兵部直接进行管辖。据《嘉应州志》记载,清代梅县的各条驿道的要道设有驿站派兵驻守。《梅县桃尧镇桃源村去》记载:请康熙年间,张钦龙任潮州千总,在桃源村银子隘(闽粤交界处)设驿站,设隘长1人,隘兵20人。
据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917年经过初步摸查,目前梅州现存状况较好的古驿道有20条。梅县区现存古驿道共8条,分别为松源镇松洪古驿道、桥溪古驿道、石窟河古驿道、梅州-平远古驿道、梅州-蕉岭古驿道、梅州-丰顺-潮州古驿道、梅州-兴宁古驿道为陆路古驿道。,梅江-韩江-汀江古驿道为水路古驿道。在20世纪30年代,梅县没通汽车之前,驿道旁边的村庄每天经过的人多非常热闹。松源镇松洪古驿道要经过离松口镇约5公里的仙口村,在松口镇墟日的这天,经过仙口村的人有数千个,村中有几间小店是为过路人服务的,来自福建上杭县和蕉岭县的商人会住在仙口村的小旅店住宿,第二天早上到松口镇赴墟,故有“近人赴远墟” 之说。
经过梅县松源镇松洪古驿道有如下叙述:粤东北的梅县松源山峦叠嶂、山高林密、水资源充沛。松源盆地中间有一条河(松源河)由西北福建武平象洞—向东经蕉岭县北磜—梅县松源流往松口—汕头出海。松源圩集市繁荣、是闽粤二省五县(福建省上杭县、武平县、永定县和广东省蕉岭县、梅县)交汇处。旧时松源河有小木船航行,水路航运终点只在松源的口缺峰峽谷前面的松源坳下港口简易码头起岸,再转发至福建武平、上杭、永定、长汀—江西会昌、瑞金等商贸古驿道。
古驿道不仅见证了昔日的繁华,也承载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充分挖掘古驿道的文化内涵和文明遗迹,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2014年,梅县区松口镇便已经对大黄村古驿道进行逐步修复,修复长度约1.8公里。
据2018年10月3日“南方网讯”报道:国庆黄金周的首日全省14段南粤古驿道重点区域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比黄金周之前增长54%。古驿道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被众多游客选择,并带动周边农家乐、乡村民宿发展。
旧时的“凉亭” 建在古驿道上,驿道的路面是用石头铺的石阶路。在古驿道上相隔数公里有一座“凉亭”。在客家人居住的广大地区,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以只要有人迹通过的各山路道口,几乎都建有凉亭。故有“有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一丛山背一丛人,条条山路有凉亭”之说。
在那久远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以肩挑步行为主,凉亭是供过路人歇息。炎热的夏季有人在此敬奉茶水,人们行至此地可御风雨,歇息。因此,凉亭一向为山区客家民众所喜爱。
客家凉亭的建筑形式多样,构造大同小异,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到处可见,基本上都拱成圆形或半圆形的敞口门。有的凉亭建于山冈之中,或筑在峰巅之上,与四周静物相映成趣,亭内沿着墙根垒起半尺高的平台,有的设有石桌石凳,供路人坐下歇息。
松口到处都能看到路旁的凉亭。过去“甘露亭”有人在这里卖“仙人粄”,此处可饱览松口全景和沿江风光。有的凉亭有意建在有泉水的地方,供路人解渴。如仙溪村的“杨梅派凉亭”,洋坑村的“栋子脑凉亭”, 铜琶村公路旁的“四脚凉亭”等。
建造凉亭在客家地区和修路造桥一样,属于积德行善,荫庇后人的美举。故只要有人牵头造亭,就有许多人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以客家地区凉亭建得特别多。有些凉亭还流传下有故事。
由松口镇仙口村至隆文镇的坑美村全长8公里的石阶踣上建有8个凉亭,上坡地段的5公里内有5个凉亭,下坡地段的3公里内有3个凉亭。据传上坡地段的5个凉亭是旧时仙口村的一位“百岁婆”出资建造的。旧时重男轻女,故族谱没写这个女人名只写她的姓,为此称“百岁婆”为李氏。李氏是仙口村人的媳妇,她年轻时家境贫困,靠挑盐度日。旧时蕉岭县高思产的铁锅而闻名粤东,松口的妇女把盐挑到高思圩,返程时把高思的铁锅挑到松口镇。仙口村这段路是松口与高思的必经之路,这段路约有3公里的路程要爬坡。穷苦的农村妇女为挣点钱维持生活,她们脚穿草鞋,肩挑百斤盐,汗流满面,一步一步地往山顶上蠕动。那时这段路还没有凉亭,这些挑盐的妇女天热时只能在大树下歇凉,下暴雨时也在大树下避雨。有一次天下暴雨,李氏与几位挑盐妇女在树下避雨,个个被淋得落汤鸡似的。此时,李氏一时感触地口出大言:“日后我发了财,要在这里建凉亭”。后来李氏和丈夫梁峻源成为小盐贩,把盐挑到江西各地销售,返程时挑米回家卖,赚点差价钱。夫妻同心协力生意由小到大,李氏到了中年时成为松口有名的盐商,三代人做了四座大屋,建了一间食盐加工厂和一个大盐仓。李氏的诺言也实现了,在她年轻时走过的挑盐路上建了5个凉亭。查阅《梁氏仙口村太夫第家谱》李氏于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逝世,享年103岁,人们称她为“百岁婆”。
随着时代的变迁,挑担行路长途跋涉者已寥寥无几。凉亭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了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长寿的愿望加深。加强体育锻炼,爬山成为健身常用的方法之一,爬山登山成为一种时尚。故华侨、乡贤又多在风景优美的山间建凉亭,供游人、健身的人歇息之用,同时点缀景物,使风光更美。如松口新开辟的旅游景点“万宝山”,近年来新建了几个凉亭。如“敬宗亭”和“福星亭”是子孙为长辈建的,“善心亭”是由众人集资建的。这些凉亭的亭内设有石桌石凳,供路人坐下歇息。
凉亭门楣上都雕有亭名,并写有寓意深远的楹联。这些楹联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或周边景物融为一体,给人于艺术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如清风亭、望梅亭、望江亭、……亭名极富文学韵味。如泮坑的“观瀑亭”的亭联:观瀑寻泮坑之源,响震九霄,惊起玉龙腾沟壑;瀑布自悬崖而下,澄清万虑,闲吹铁笛倚山亭。有的凉亭的墙上题词或画漫画,打油诗、小笑话、警世良言……琳琅满目,被民俗研究者称为“凉亭文化”。
2、公路
据《梅县志》载:梅县于民国十六(1927)开始筹建公路,成立梅松公路筑路委员会。是年7月,动工兴建梅县至松口公路。随后相继开筑梅一丙、梅一兴(至径心)、梅一畲等公路。当时为官商合办,至1949年,梅县已建设成通车的公路有省道3条:梅松、梅兴、梅杭(上杭,只通到松源);县、乡道9条:梅正(石正)、梅畲、梅大(坪)、梅石(扇)、梅丙(村)、梅蕉(岭)、畲径(心)、梅瑶(上)、梅白(宫),总长349.5公里,通车里程116.55公里,均为泥基沙石路面。
现在300人以上自己村全部通了水泥公路。经过梅县区的高速公路有:天汕高速、梅河高速、梅揭高速、环城高速城东—扶大段、兴畲(汕昆)高速、梅龙高速、梅赣高速、梅漳高速公路、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济广高速(平远至兴宁)。G205国道、G206国道。S333省道、S223省道、S224省道等。现在的公路都是水泥路面。
3、铁路
二十世纪丈十年代起,梅县建有小型铁路—梅隆铁路,以运煤为主、运客为辅的762毫米窄轨铁路。铁路起自梅城东港,经兴宁、五华,到达龙川县老隆港,全长172公里。该铁路1958年11月开工起,到1970年10月建成止,前后历时12年,全部修建费用为8842万元。
兴宁四望嶂煤矿曾是广东省最大的煤矿之一,为解决四望煤炭外运和汕头地区工业、民用煤炭供应,从梅县东山港至四望嶂矿区全长62公里的梅四铁路因此而建,该铁路1964年10月建成通车。
1958年冬至1966年冬,兴宁县自筹和在省财政支持下,先后分五段修建了合水水库港区至四望嶂铁路,于西埔车站与梅四铁路接轨。兴四铁路正线长46公里。
1968年,为解决惠阳地区生产、生活用煤,全长69公里的兴老铁路正式修建,1970年10月建成通车。兴老铁路通车后,梅四、兴四、兴老3条铁路接通,正式命名梅隆铁路。
梅隆铁路设备技术标准虽低,但运量比汽车大、运费比汽车低,30多年来,它源源不断地将四望嶂的煤炭运往珠三角和粤东沿海,对四望嶂煤矿业的发展,对梅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小铁路逐渐失去了作用,2005年,梅隆铁路结束其历史使命,拆解设施,土地归地方。
1990年后,广梅汕铁路经过梅县,在梅州市城区设有火车站。2019年,梅州市高速铁路通车。而今在梅州坐火车可达全国各地。
作者:梁德新收集整理
作者简介:梁德新,梅县区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编著书数本,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曾邀请出席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嘉应学院、三明学院等单位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
(0)

相关推荐

  • 曾国藩先祖从江西流浪到湖南,路上会发生什么?

    翻找茶陵县纂溪曾氏族谱,查阅到始迁祖孟鲁公的确落脚于此,与大家曾氏族谱记载略有不同.组图/记者钱烨 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湖南湘乡大界曾氏(曾国藩一族)"迁湖广始祖"曾孟 ...

  • 重走潇贺古道上篇 横亘于湘桂两省的千年高速路

    在那个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的时代, 有一条鹅卵石.青石板铺的路,就能被称作"通天大道". 广西桂岭七里山 拍摄/陈正 潇贺古道,就是两千年前,连接湖南潇水和广西贺水的"高 ...

  • 被遗忘的赣粤古驿道,凉亭下曾挖出银元,传说与明代潮州状元有关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境内至今还有一条保存比较完好的长约5公里的闽越古驿道,松源河畔这条早已被人遗忘的石砌路是清代之前梅县松源到松口的唯一官道,可以容许两三匹马并排而行.古驿道一个叫做卷龙头(亦称显 ...

  • 大埔这个村省级“红色村”今日揭牌!

    掌上梅州讯   在6月24日召开的全市党员教育工作现场会上,我市还举行了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省级"红色村"揭牌仪式.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15个"红色村"试点,其 ...

  • 梁德新║漫话旧时梅县的交通

    漫话旧时梅县的交通 梁德新收集整理 概述 地方的交通是在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梅县(现在的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多田少是梅县的特点.受 ...

  • 梁德新‖漫话客家人的“锁头屋”

    漫话客家人的"锁头屋" 梁德新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因此,有些学者.专家把客家人居住的各式各样的房屋及 ...

  • 饶熙龙 梁德新‖客家人旧时放木排【推荐】

    放木排 饶熙龙 梁德新 摄影/古卫平 在松口盘安桥西岸(俗称"铜琶桥"),是松源河注入梅江的地方,至今仍存有几块碑石,其中一块是民国初松口镇公所关于征收木排放运的税收规定每条木排征 ...

  • 梁德新‖漫话养狗【客都推荐】

    漫话养狗 文/梁德新 我家养有狗,我喜欢狗.我去朋友家,如他家里有狗,我会抚摸狗.有时我会把食物给狗吃.有些认识我的狗看到我时,会摇着尾巴前来用舌头舔我的手.可说我与狗有缘. 因为我喜欢狗,会收集有关 ...

  • 梁德新、黄水泉║漫话老梅城

    老梅城城市范围很小,有5座城门,东至水巷,东门塘在城外,西门在仲元西路中段西箭角.南门有两个,上南门和下南门西临程江河,北门在元城路北端杨屋附近.在老梅城内,有三山.七海.一坵田,这是老梅城的持色之一 ...

  • 黄水泉 梁德新‖旧时的客家衣着服饰

    旧时的衣着服饰 黄水泉.梁德新整理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素有勤劳俭朴之美德,平日虽讲究服饰穿戴,但不求华丽,只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梅州客家人与其他客地人们服饰穿戴几乎一致. 在过去,梅县客家人的祖先由 ...

  • 梁德新‖旧时的鸡公车(推荐)

    旧时的鸡公车 文/梁德新   鸡公车是一种木质的独轮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客家梅州农村使用的以人力为动力的运输工具,在农村好些家户都有鸡公车.因为鸡公车车轮走起来"叽咕.叽咕"如 ...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 梁德新‖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文/梁德新 1966年秋至1968年秋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揪斗资产阶级当权派,红卫兵大串联,有些地方还发生武斗,全国乱哄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