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书要读李东垣

中医书友会第2549期

I导读:你知道么,我们现在临床中常用的脏腑辨证、随症加减、升降沉浮气机变化以及针对正气的治疗体系,其实很多都源于易水学派的医家,尤其是李东垣的学说,在这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读书要读李东垣
作者/高建忠
一、从大中医的角度看待李东垣
其实李东垣这个人名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是李东垣的学说我想对于很多临床医生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也许有人会说我是一个皮科医生,或者我是一个专科的医生,为什么要读李东垣,有必要吗?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我们作为一个专科医生,我们在专科临床上用的理法方药也必须是建立在大内科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个专科医生来说,我们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大内科医生,其次才是专科医生。
如果我们想在临床方面达到一定境界的话。不管我们是读张仲景也好,读李东垣也好,读金元学说、读明清学说也好,这实际上对每个专科医生来说都是必要的。
从临床角度来说,中医师要回归到大中医、大内科。我们读仲景和经方,实际上仲景给我们开创的是一个外感学派。尽管这样说有很多学者不一定同意,但是张仲景确实是从外感立论的。后世也有一部分医家从内伤考虑,但是真正把内伤理论体系构建起来,并在临床推广开来的是从李东垣才开始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如果不读李东垣,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则无法全面,或者对中医的把握往往有缺陷,这是从大中医的角度来说。
二、构建内伤学说
第二个问题我想和大家聊聊李东垣的成就。
我们都熟悉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历史上说是补土派,但实际上脾胃学说只是李东垣的成就之一。
毫无疑问从李东垣开始脾胃在临床上受到更大重视,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家的推崇,包括之后明清时候出现的温补学派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通常说温补学说是脾胃学说的一种延续。
其实李东垣还有一个更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内伤学说。
内伤学说相比较脾胃学说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但实际上,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在他构建内伤学说的时候顺带构建起来的。李东垣最大的成就正是在于他构建了中医学里面的内伤学说,也就是朱丹溪说的我们的医学到李东垣都齐备了,这个齐备指的是从外感学说到内伤学说都齐备了。
三、针对正气的治疗体系
再一个李东垣的成就,需要明确下来,就是从李东垣开始,明确地确立了针对正气的临床治疗体系。
这点也许很多学者不认为是李东垣的功劳,我们从《伤寒论》的角度去考虑,在《伤寒论》里面也重视正气,比如说保胃气存津液,这都是张仲景重视正气的表现,但是在《伤寒论》里面张仲景的处方用药主要还是针对邪气应用的,他是在祛邪的同时注意保护正气。
在《伤寒论》里面不管开太阳的麻黄、桂枝也好,和少阳的柴胡、黄芩,清阳明的石膏、知母,泻阳明的大黄、芒硝,温三阴的附子、干姜、吴茱萸等等一系列药,其实都是祛邪药。在《伤寒论》里面人参用的次数不少,但很少当过主药,包括草枣姜也都是在驱邪的基础上来佐用。包括《金匮要略》里面大部分方剂及对大部分疾病的治疗,他的组方仍然是祛邪的。
这里面涉及到正虚的主要是集中在虚劳篇里面,即便是虚劳篇里面张仲景的用药跟明清的温补派用药也是不一样的。温补学派是直接补虚,而张仲景很少直接去补虚,更多的是通过阴阳合化治疗虚证。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就可以理解小建中汤为什么那样组方,肾气丸为什么那样组方,包括酸枣仁汤它的组方跟后世组方完全不一样。
正是从李东垣开始,明确确立了针对正气的这种临床治疗体系,在易水学派的影响下,明清的温补派把这种针对正气的这个治疗推到了极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有一部分医生拿补中益气汤、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丸包打天下。这种状况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贵要略》里面,包括这种治疗手法都是没有的。
也就是说,如果把医学分成两大块的话,一大块是针对邪气来立法处方的,一大块是针对正气立法处方的,张仲景开创了针对邪气的体系,而李东垣开创了或者推广完善了针对正气的治疗体系。
有学者也说扶正可以祛邪,祛邪可以扶正,但不一样,治疗的着眼点不一样,直接会影响到医生在临床上处方的不一样。
四、藏气法时与升降沉浮辨证法
除了脾胃学说、内伤学说之外,李东垣还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确立了藏气法时和升降浮沉辨证法。这样说,大家可能不一定有感觉,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我们现在教材里面学到的,你比如说导赤散治心火、泻白散治肺热、泻青丸治肝火。这几个泻火的方子它出自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这个就是脏腑辨证用药。
我们辨证哪里有火,就清哪里的火,哪里有虚,我们就补哪一脏的虚,这是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上的辨证,也就是脏腑辨证治疗,我们现在教材上学的辨证基本上是钱乙的。
我们现在学方剂,学会了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导赤散,在临床上见到哪个脏腑有火我们会用哪个方。但是如果李东垣去治,他可能会比我们想多一点,他会把这个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合进去。
举个例子,我们用龙胆泻肝汤,里面只有柴胡一味药是升的,其他都是降的。龙胆泻肝汤的病症可以表现在皮肤,可以表现在头部、眼、耳、前后阴,如果我们用脏腑辨证,那么我们只要辨出龙胆泻肝汤证或者肝胆湿热证来,用上龙胆泻肝汤就没问题了。
但是如果病症摆在李东垣跟前,辨证用药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个病发生下焦,比如说前后二阴,他很可能不会用升散药,不会用柴胡作为引经药使用。如果这个病他发生在眼科、耳科或者头部,他就会减少下沉的药物而加用升散的药物,这就是李东垣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向前跨的一步。
在先前的脏腑辨证里面,升降沉浮的应用是缺少的。
那我在临床中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头面部的病症,一般也会加一点升散的药,祛风的药,有时候直接把龙胆泻肝汤跟泻黄散合用,或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藿香防风,疗效往往比原方要好。
当然如果病症发生在下焦,这时候是不需要动的。或者如果病症发生在春天夏天,可能我们升散药会用到多一点,这个在李东垣的书里面都有所体现。(如《内外伤辨惑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篇章)
这是我想跟大家谈的李东垣的成就。

I 版权声明
本文由高建忠教授讲座内容整理而成。作者/高建忠,编辑/白术。

(0)

相关推荐

  • 谁能与“仲景学说”比肩而立?

    我经常会问他一些很本质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表证?实寒.实热.气滞.血瘀.水湿.痰.饮.食积,都可在表吗?请列举相应方证;阳虚.气虚.阴津虚.血虚,都可在表吗?请列举相应方证- 高建忠先生经常在很多全国性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谈了理中丸的第一功效,就是止吐泻的,那么这一节我们来谈理中丸方中何为君药?我们先来看看原方: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一)临证谈理中丸

    同一个药,在治疗外感病的用法和内伤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这是李东垣在临床上分辨外感内伤的原因之一. 理中丸: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共四味 这四味药哪一味药是君药呢?最早对经方做方解的是南宋时期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九)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讲到了<伤寒九十论>里的医案,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我们来分析一下五积散到底起什么作用. 五积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引起的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张璐说:此虽类集十余方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一个是"水泻",一个是"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理中丸的功效如何? 第一张方剂都有它的功效,我们都想知道它的功效,但是,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再来思考太阴病的病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在于虚,于是,太阴篇里说当温子,温之针对的是寒邪,补之针对的是正气,而原文<伤寒论>第277条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当代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的一个医案: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 一个50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理中汤在泄泻中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 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有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它就是太阴病的主方,这没有什么疑问啊!这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四)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两个病案,都用到了理中汤,我们来解释一下90岁老人的这个泄泻的方子,为什么要用理中汤加减. 第一张处方:党参12克,炒苍术12克,干姜9克,焦神曲15克,苏叶9克,滑石18克,炙甘草3克,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二)临证谈理中丸

    干姜以辛热独胜.等量,人参.白术之甘是远不敌干姜之辛的.理中丸中用等量之甘草,与其说佐人参健脾益气,不如说以甘制辛,入口仍是辛多甘少.基于这一点,原方中四药等量,已然是干姜为君了. 既然是干姜为君,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