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大神刘庆邦 文/ 沈丘义工联:张雁华

沈丘大神刘庆邦

张雁华

其实王宝强最先感激的人应该是咱们沈丘的大神刘庆邦,正是因为刘庆邦老师写出了一篇极好的中篇小说《神木》,所以李杨才能导演出一部极好的电影《盲井》,并且在二零零三年的柏林电影节获得了金熊奖;正是因为电影获奖了,所以电影里那个本色演出的小伙子——十六岁的王宝强——才引起圈内人的注意;具体来说,就是引起了冯小刚的注意,所以才亲切的邀请他来演《天下无贼》里的傻根。而《天下无贼》是公开发行的。从此,傻根个家伙一炮走红。

我们沈丘的大神刘庆邦,才是王宝强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也正是因为再也找不到《神木》这样好的小说了,所以你看傻根,电影倒是演了一部又一部,可是也一直没有啥新的突破,也一直没有给大家带来第二次金熊奖,更不用说奥斯卡奖了。

为什么给小说命名为《神木》呢?因为平顶山当地的土著,古时候就把煤叫做“神木”。《神木》讲了什么内容呢?大致内容就是两个煤矿工人,老唐和老宋,在当时那个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突然找到了社会的缝隙,那就是,将一个外出打工的民工,告诉矿主是自己的亲戚,然后将该民工骗到井下,打死,然后上来向矿主勒索钱财。钱拿到手之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找一个民工,再去一个不规范的小矿故伎重演。后来骗来了王宝强扮演的元凤鸣,才刚刚十六岁,让老宋想起了自己的孩子,起了恻隐之心,不想杀王宝强了。可是老唐不干了,坚持要做掉。老宋一怒之下,砸死了老唐,而自己也被塌方的煤块盖在了下面。最后,只有王宝强一个人活着出来了。

小说比我讲得生动多了,想看完整的情节,想尽情的欣赏、细细的品味,那还需要看原著。

刘庆邦是咱们沈丘县刘庄店人,生于一九五一年的十二月,及今已经六十七岁了。刘庄店是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我印象中糖糖乐团那唐怡欣、唐嘉悦,还有那书法家唐思领、大和尚释永卿,还有房墉、唐华,好像都是刘庄店人。

我们再谈谈刘庆邦那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鞋》,讲一个乡村姑娘经媒人说合,恰好和自己心仪的一个男孩定亲了。那种幸福感,连自己的妹妹叫了一声那个人的名字,都要教训妹妹一顿:再胡说我撕你的嘴!那名字她自己都舍不得叫,妹妹竟然没大没小的叫出来了,这太让人生气了!并且,妹妹冷不丁叫一下,就会带动自己的心疼一下。——我发现刘庆邦写这种感觉真是写活了,连女人都没他写得细腻!

定亲之后,按照当地的规矩,她还要为未婚夫做一双鞋,既是一个礼节,也是一种情义。整个做鞋的过程,怎样绞花边,怎样衲鞋底,怎样做鞋帮,写里那是真实细致、缠缠绵绵。可谓是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我小的时候,也见过好多女孩做鞋,所以说刘庆邦他完全复原了我那些儿时的记忆。其中有一个细节:生产队休息的时候,那女孩赶紧从怀里掏出鞋底抽空衲上几针。于是有一个嫂子就骗她说:哟,说曹操曹操到,你看那是谁来了?那女孩赶紧把头埋到肩膀里,心跳加速,脸红里跟破鞋悠里尚,心里一百个想看,却一眼也不敢看。实际上,官路上走来的不过是一个光着脊娘、戴着破烂草帽的瘦老头子。

可是故事的最后,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家那男孩高中毕业,当了煤矿工人,并且进了宣传队,吃上了皇粮,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想自由恋爱,不愿意接受家乡的包办婚姻了。那双辛辛苦苦做好的鞋,给退了回来。

明白吗?那个男孩就是刘庆邦。他在另一本散文集《月光记》里有一篇《一段隐痛》,写得非常清楚,这是他深藏心底的、很愧疚的一个隐痛,当时觉得很高明,可是现在,追悔莫及,因为那个女孩看到鞋,只会更加难过!

世事有太多的无奈与后悔,伤痛和内疚,时间久了,挥之不去,玩味成一种孤独和寂寞。我也很能理解这种伤痛。我小的时候,上初三的时候,我们村有人娶了一个最漂亮的媳妇,那女子漂亮得要赛过许多的电影明星。可是她的妹妹更年轻更漂亮,漂亮得已经无法去写。炎热的夏天,村口没有一个人,我光着脊梁,拿着一根棍子,穿着两只大小都不一样的拖鞋,到北地去撵猪,要把猪撵回来重新关到圈里。我就突然感觉到有两个人在看我,就是那两个美女。那个妹妹,脸红的,那也是,庙里门,火烧云,关公端个杀猪盆。

后来听我三叔说,人家也来上门提亲。可是我父亲,根本就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以学业未就、年龄太小的原因给一口回绝了!就这样回绝了。

长大以后,上了大学,是娶了一位有工作的妻子。可是,人家外国人说,再完美的婚姻,互相之间,至少也有一百次想掐死对方的念头。而回忆,总是最完美的。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愿望难遂,一种是如愿以偿。可是我还是宁愿要后一种。这事我们引申一下,也由此看出,从青年到老年,爱情观也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年轻时光想找一个有钱有工作的老婆,老是害怕自己将来会过不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无论是贫与富、喜与悲,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所以很多中年人,像周朴园、曹雪芹、刘庆邦、张雁华,都会后悔,后悔当初因为种种的不得已,抛弃了初恋。

刘庆邦还有其他小说,写的都很好。比如《梅妞放羊》,梅妞看到荷花池里两个青蛙压蛋儿,一只胖青蛙背上驮着一只精干的瘦青蛙,感觉大白天的,这样很不好,就捡起一块土茄垃砸了一下。但是青蛙只是稍稍闭了一下眼,从荷叶上跳到水里,照样鼓着眼睛露出两个小脑袋做那种事。还有小羊吃奶时,梅妞让它试着吮了一下自己的指头,突然发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妙感觉掠过全身,于是就在一个野外的茅草庵里偷偷的让小羊吸吮自己的包包试试。这些细节写的都很真实,那种细心,那种微妙的感觉几乎已经超过了一个男人的思维程度,这也是让我感到佩服和震惊的地方。

还有《拉网》,先前家族里兑钱织了一张大网,专网大鱼。突然沙颍河的支流新河里来了一条大鱼,能把一只活生生的大白鸭子拽进水底,看来是到了需要大网出山来收拾局面的时候了。这时候文中主人公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只好把参与捕鱼的任务寄托在“我”这样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身上。中午做面条时都先给自己捞了一碗稠的,而姐姐妹妹弟弟只能喝稀的。刘庆邦写道:母亲把事情搞得如此隆重,我很有压力,我真想摇身一变,变成一个三头六臂的哪吒,一伸手就把大鱼从新河里拎出来,抛向天空,再摔到岸上。

但是大家累得吭哧吭哧的在河里拉了一遍网之后,一无所获。堂叔笑着对“我”说:上学里秀才说话准。你说这河里有没有鱼吧!有咱豆再拉一遍!“我”的汗顿时流了出来,只好一边摇头一边说可能有。于是又拉一遍,终于逮到了看起来比人还要高的一条大鱼。岸边围观的老乡人山人海,欢呼声如滚滚惊雷,“我”的鼻子里和眼里都热辣辣的,眼泪似乎都要流了出来。可是大鱼纵身一跃,把尖嘴插进一个网眼,轻轻一张,网就破了,它流线型优美的身姿瞬间穿过网眼,走的无影无踪!刘庆邦写道:该怎么描述人们沮丧的心情呢?激动得伸出的手臂还没有来得及收回,张大欢呼的嘴巴还没有来得及闭上,满眼的热泪还没有来得及流出,可是大鱼跑了,这一切都变成了瞬间的永恒。如果能画一幅油画多好,把人们瞬间的表情定格,油画的名字就叫《网破鱼活》。

最后,还是老年人出主意,到冬天上冻了,鱼不活跃了,才把这条大鱼逮上来。

还有《谁家的小姑娘》里,细节写得也很传神。炎炎夏日,母亲忙着用一个瓷盆从小坑里舀水浇玉米,女儿小改抱着还在吃奶的小弟弟,但是无论你往哪个方向抱,无论你如何的希望小弟弟的视线里躲开母亲,小弟弟都能瞬间扭过头来,看着母亲哭,渴望着吃那干瘪得已经几乎咂不出奶水的包包。

我早已说过,只有细节,才能真实。真实是幽谷里的百合、天上的凤凰,虚构是温室里的花朵、树上的乌鸦。刘大神的伟大之处,就是能够细心的捕捉这种真实,恰如其分的把它表达出来。

不要小看刘庆邦写的这些小事,楚怀王与巫山神女,也不过是又一个老流氓和村姑的爱情故事,但是看看《高唐赋》,放在宋玉笔下,竟然也是如此的优美。

但是刘庆邦的伟大还不仅仅如此。

在《月光记》里,刘庆邦有一篇散文,叫《凭良心》,刘庆邦说:小时候我常听人说,做事得凭良心,为人得凭良心。有人做了好事,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他怪凭良心。一些农妇诅咒那些侵害别人利益的人,也拿凭良心说事,说谁要是不凭良心,遭这报应,遭那报应。

最终,刘庆邦悟出:人的一生,没有别的东西可凭,只有良心。写书,也是一个最需要凭良心的活儿。

我觉得“凭良心”应该写作“品良心”。“凭良心”,是一种自豪,坚持做好人。“品良心”,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坏事。不品良心,是忘了做坏事会给自己带来报应。希望那些卖假货、卖有毒食品的人,那些贪官,那些侵占别人财产的人,多品品良心,凭良心做事。否则,药不死别人,先毒死自己。

刘庆邦的小说,获了很多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北京政府奖,可是有一篇小说,《平原上的歌谣》,已经出版,暂时还没有获奖,可是我料定,它将永垂不朽、流芳千年。

但是,他们写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刘庆邦写的却是自己家的故事,微观角度,更加真实可信。如果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感觉到别人还是有所夸大的话,那看看刘庆邦的《平原上的歌谣》吧,触目惊心,不忍卒读。算了,还是不说了吧。这世上有太多的如果多好,父亲也不至于病死无可救药,弟弟也不至于童年早殇,自己也不至于都不敢让姐姐嫁给地主的后代。还有,看另一篇散文《妹妹不识字》,如果能够穿越的话,也不至于全家竟然忘了该让聪明的小妹妹上学。后来刘庆邦在陕西采访一家贫困矿工,正好赶上那家的小女孩也即将辍学,躺在地上撒泼。刘庆邦立即想起了自己的大妹妹,当年被迫辍学时也是这种场景。他顿时老泪纵横无法自已,立即拿出钱来资助这个小女孩。这就是刘庆邦的自传。你也不需要羡慕他了,他并不幸福。刘庆邦说,很多事情,如果不写出来,自己良心上会非常不安,也会对不起很多死去的人。写出来,其实是一种解脱。

写到这里,你彻底的读懂了刘庆邦了吗?如果你还不懂,那我们在故事的最后,再讨论讨论什么是好文章。

真正的好文章来自上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只讲出了三种境界,没有讲出第四种境界。第四种境界,用陆游的话说就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用李白的话说就是:阳春召我以烟霞,大块(大自然)假我以文章。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不写,大自然它也是这种情景,王维只不过有机会来到塞上,替上天说出来了而已。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你的文章越是接近上天的意志,你的文章就越好。上天有什么意志呢?上天首先有好生之德,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上天决不会教着你干坏事,让一个贪官生存太久,所以上天首先对作家的要求是你要有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良心,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才能写出好文章。很多作家虽然悟不到这一点,但是也常常说,自己有一种把这不平之事写出来的使命感,使命感,请问,这种使命感是谁给你的?那不就是上天交给你的任务吗?

瞧瞧刘庆邦的《神木》,就是连上天也感到这种冤屈的事情太触目惊心了,所以上天交给刘庆邦的任务就是,你一定要把它揭发出来。刘庆邦照做了,于是他成功了。更成功的是,国家公安部门开始重视了,严厉打击,终于可以勉强告慰一下那些屈死的在天之灵了。瞧瞧《平原上的歌谣》,上天给刘庆邦的任务就是,记下来,避免以后再有这样的悲剧。写下来那三年天灾人祸,并不是要找某些人的难看,很多事情都不是一个人的原因,具体某一个人那显然也承担不了责任。记下来,就是为了避免再有这样的悲剧。这难道不好吗?不应该写下来吗?

这就好比我们纪念南京大屠杀,我们隆重的纪念,并不是要找日本报仇,也来个东京大屠杀。如果那样,我们不是和坏人一模一样了吗?纪念南京大屠杀,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是为了敦促当事政府正视历史、承认错误。难道不应该道歉吗?不能正视历史,不愿承认错误,这说明贼心不死,它日本政府还在觊觎我中华地大物博。那为了避免悲剧重演,那对不起,我们先下手为强,消灭这个军国主义幽灵政府,也未尝不可。

甘地说过一句话:善,总是以蜗牛的速度爬行。上天给我的任务就是,记载一下沈丘县的义工联,记载一下沈丘县的才子们,记载一下沈丘县的刘庆邦,还有沙河卫士霍岱珊,他们为发展沈丘、扬名沈丘,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有些甚至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可是他们确实怀着对我大沈丘的爱,确实努力了,难道不应该怀着感恩之心,记载一下吗?

记住,真正的好文章,接近上天的意志,或者真实的反应了上天的意志。所以文章写出来之后,那才能玄妙幽微、合于仙神、远通太古、上达天听。

当然,我也更应该记载和表扬一下我自己。我也一直在写作的道路上努力,只可惜才能有限,见识不足,才致使雕虫小技,不合大人。往事我也不想多说。泰山有过太多的风流过往,所以你看山,他选择了沉默。我也想像刘庆邦那样,在散文里提炼一些小小的过往。可是时代不同了,我是七十年代人,我比他幸福多了。刘庆邦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不愿像《长江三日》那样,违心的从生活中寻出一种美来,但是我的时代好的多,我也不愿盗名欺世无病呻吟。我们都顺应上天的意志罢了。

我小的时候,是从二年级开始上学的。因为年龄实在大了,我们张美庄才开始办小学,只好从二年级开始上。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有个女孩长得很美,在上学的路上,我们班的好几个男同学都像狼一样伺候在路上小树林里接她。日日如此,风雨无阻。那女孩不胜其烦,开始在路上用两手撑着棉袄罩着头。从此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她那美丽的面容。回忆往事,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伊朗女子的服饰穿着。

如此这般罩了一年多,那女孩终于还是早早的嫁了人,免得夜长梦多。

她嫁人之后,又一个长得很丑的女孩,脸黑得像男孩,五大三粗的,像个女汉子一样,也学她用棉袄罩着头。大家顿时感觉到无法忍受了,恶心,真是恶心。所以有一次那丑女孩骑自行车来,放学之后,发现自行车不见了,哭得不得了,老师也慌忙帮她找。后来你猜怎么着?其实自行车就在她头上的一颗树上挂着呢!这叫“驴上树”。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老师全部是民办老师,没有一个国家教师。但是民间艺人不能说没有高手。所以为了跳出穷门,我也是很努力的去学习。碰见连环画都仔细的看完,在收音机里碰见评书都认真的听完。像《岳飞传》啦、《杨家将》啦、《呼杨合兵》啦,再看看底本,也学到一些民族大义。那时候楚士贤老师就说:咱常楼中学三百多人,我看真正学习的就四个人,张美庄的张雁华、张凤华、张海峰,查大庄的查保华。后来也果不其然,方圆几十里,就我们四个人考上了大学。

上初三的时候,我们那里政府号召种烟叶,每年分的都有任务,可以顶替公粮提留款。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张凤华、张海峰三个人一块去常楼上学。路上,我发现地头有一根小烟叶竿,烟叶收获之后,余下的竿子已经被太阳晒蔫了,我就把竿子剥开,盘着里面柔软的竿芯,用钢笔画了一条小蛇。回头细思,我在干坏事方面好聪明啊,那小蛇真是活灵活现。

下午第一节课,是身体健硕的帅哥常怡震老师的物理。我悄悄的把小蛇盘几圈,放在了黑板擦下。那时的学生都是自由、散漫、懒惰,都不擦黑板,几乎每节课都是老师亲自擦。常怡震老师拿起黑板擦,看到了小蛇,顿时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双手举了起来。全班同学哈哈哈哈大笑。待仔细看,常怡震老师才明白过来,生气的说:等我调查哈,等我知道了谁干的,非开除你不可!

这事很好调查,估计下课就有嘴快的同学告诉了他。不过常老师也比较疼爱我,也没有开除我。我们有时候放学也一块回家,他回到常庄,我回到他村庄东北的俺那庄。他也从来没有再提,我也只说其他事,也没有想起来向他道歉。

如果常老师今天能看到这篇文章,请让我真诚的说一声:老师,抱歉,少不更事,太调皮了,让您极为受惊,我欠一声迟到的,对不起!

在白集高中时,街上有名的八大赖横行。白集高中的大门,还没有经济能力来设一个大门,那上学豆跟赶集差不多。李宽老师的彩电,半夜被人摸进宿舍抱走,李宽穿个裤头,在月光下一边追赶一边喊:有贼,有贼,叫我里电视机偷跑啦!那情景历历在目。最终还是无济于事,还是痛失这枯燥岁月里的唯一节目。第二天李运祥老师安慰他说:算了,你这还好呢,毕竟半夜偷走的,还算对你尊重。王新智老师的,大白天偷走的,不是更可气!李宽老师生气的说:这算啥尊重啊?这跟一个被大炮炸断腿的人,听到大炮被销毁的消息,有什么区别?断腿的人能得到一点安慰吗?

有一天上体育课,白发苍苍的老楚老师突然大喊道:校长、校长,才外了才外了,刚才毛心儿个赖熊挟着俩女生跑了!快撵!快撵!

王永远校长慌忙领着老师到街上顺着破柏油路往北追赶。当时我在高三,自恃少年威猛,也跟着老师们去追赶人高马大的大赖皮毛心儿。

过程中一个女生奋力反抗,从毛心儿的胳膊下挣脱了出来,自己红着脸跑回来了。另一个没有挣脱,被毛心儿携到了田野里的麦秸垛下,正搂着亲嘴,准备纵欲狂欢,王校长和老师们赶到了。毛心儿慌忙放了那女生,那女生急忙跑到了老师这里。王校长指着毛心儿的鼻子骂道:妈拉个笔!你还叫我干不叫我干?你再敢进白集高中一步,老子枪毙了你!

毛心儿慌忙笑道:校长校长,白生气白生气,她是俺表妹,她是俺表妹啊!

这就是我的过去,所经历的一个个片段。乱世出英雄,深海出蛟龙。所以回忆往事,我只有呵呵,呵呵,呵呵了。所以回忆往事,我只想抱抱二十年前的自己。

正是:

《神木》文章悬日月   王侯富贵空山丘

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于狐仙阁


【作者简介】

张雁华  43岁   沈丘义工联合会秘书长  沈丘作协副主席   9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

《金陵译苑》征稿启事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启事

 《教师文苑》征稿启事

【文学园地 -专栏】一次难忘的“生日” / 文:曹永亮

【文学园地】 回家的路上 / 文: 馨怡

【中师生-专栏】阿 文 / 文:随风飘悠

【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我的山村教师生活(一) / 文:幸国平

冒名上中师 20年:顶替者者如今成教育局干部

【童年记忆-专栏】苏联白鸡蛋和小人儿书/ 文: 醉卧蘭亭

中师生-专栏】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校园霸凌事件讨论-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文:沙鸥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1.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2.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3.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欢迎关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和学习的朋友们赐稿;4. 《译海精品》专栏;5. 同桌的你6.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7.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