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立冬,带着冷意,也带着美
#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号,意味着秋天过去,冬天来临。当然,这只是冬的序幕,正剧在冬至之后。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个,在元稹的诗里体现得最为完整: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倩影出,雁带几行惨。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咏廿四节气诗·立冬十月节》
立冬之时,枯枝败叶都带了霜了,向人们透出无限的寒意;清冽的水面上已经有了薄薄的浮冰。月影纤瘦,晚归的雁行显得很是悲凉。田间的作物都已经收仓入库,家人们御寒的冬衣也准备好了。野鸡投入水中,很容易就化成大蛤了。
除了最后一句不科学,鸡是鸡,蛤是蛤,不过颜色和花纹一样而已;别的,正好就是立冬情形。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明·王稚登《立冬》
其实,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立冬诗。
秋风把院子里的树枝都刮落了,满眼萧索;黄叶红枫,旅居在外,又平添了几分诗情。一灯如豆,半月如钩,又那么富有禅意。今天夜里比昨天冷多了——毕竟,昨天还是秋末,今日,已是初冬。
这样的立冬,冷;却说不出的,内心的无惧和安宁。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立冬》
李白的笔下,一年四季都是浪漫的。天凉把笔墨冻住了,可以此当借口偷懒不写新诗。但是火炉上不能断了温热的美酒。醉眼朦胧中看月光下的砚台上的墨渍花纹,恍惚间竟然以为是雪落前村。
这是赤裸裸的夸张!不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似地往大了说,是往小了微雕——把落雪的村庄浓缩在一方砚台之上,这不只是眼中有雪,而是心怀天地!
就这一份洒脱,立冬的风都会变得不那么冷——他冻住了的笔端,还是流淌出了动人的诗句。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宋·紫金霜《立冬》
西风变作北风,吹落枯荷的残枝。倔强的黄杨,半疏的白桦,勾勒出一幅清淡的水墨画。醒骨的霜,临窗的残阳,读书的人,好一张励志的图!还相约三九天再赏梅弄雪,完了再用自家小火炉取暖。
这首诗至少还让人想到两句温暖的诗:一是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二是释文珦的“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同样的含着暖意,同样的让人感到温情!
这样的冬天,何冷之有?
立冬了,我要把这古诗里的做法照葫芦画瓢来一遍:早上吃顿饺子——我们这一直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说是吃了饺子冬天不冻耳朵。中午去和朋友喝点小酒叙叙旧,看看窗外的落光了叶子的树和行色匆匆的路人。
晚上,在温暖的屋里,拥着被随心所欲地读读书,写几行字,然后做做梦。也许,梦里,我会乘风飞翔!
(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