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会发展成胃癌吗?
俗话说“十胃九病”,现代人因为长期饮食不规律等,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胃病。有些平时胃肠没什么症状,但做胃镜检查时,报告上却显示各种慢性胃炎,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
上网一查,发现慢性胃炎可能癌变,于是更加恐慌……
胃镜报告上显示的各种慢性胃炎,真的这么可怕吗?
别担心,今天就来给大家解读胃镜报告中的一些常见术语。
只是名字看着怪吓人
临床上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患者众多,其中极少数在10年左右发生胃癌,因此对于有消化道报警症状(指吞咽困难、进行性体重下降、消化道出血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行胃镜检查及多部位活检,以便于发现胃癌前疾病及早期胃癌。
胃黏膜癌肿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的,而是一个多步骤渐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在萎缩性胃炎以后出现的病变称之为癌前病变。
因此临床上常把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前期病变。
伴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则称之为胃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的病理常有癌前病变的存在。
常见的胃癌前疾病见于下列疾病: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该病是最重要亦最常见的胃癌前疾病,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时。
2.胃溃疡:胃溃疡癌变率在0.4%-3.2%,仍以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时多见。
3.胃息肉: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低,约1%;腺瘤性息肉有三种病理类型:管状腺瘤癌变率约10%、绒毛状又称乳头状腺瘤癌变率高达50%-70%、混合型腺瘤居于两种之间。可见腺瘤性息肉应当得到足够重视,此外息肉直径大于2cm、广基、多发性息肉癌病率较高。
4. 残胃:良性胃病行切除手术后5-10年以上以及胃恶性肿瘤术后20年以上再发生癌属于残胃癌,发病率一般为0.3%-10%。
5.疣状胃炎:又称痘疹状胃炎,该病自然病程较长,有的数月自然消退,有的持续多年。其癌病率尚无统计数据。
6.巨大胃黏膜肥厚症:该病罕见,通常癌病率达10%-13%。
胃癌前疾病不等同于癌前病变,胃癌前疾病系具有恶变倾向的临床疾病。
而癌前病变系病理学概念,又称作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
根据其异型程度和累及范围,分为轻度和重度。
轻度的不典型增生可多年无进展,甚至积极治疗后可逆转,
但75%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在8个月内演变为癌症。
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如能及时发现,通常可以内镜下切除,预后良好。
慢性浅表性胃炎
大多情况可治愈
在胃镜报告中,大家看到最多的,其实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如果是这样的检查结果,那就可以停止不必要的担心了。
人吃五谷杂粮,炎症就是机体抵御外界微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刺激的最基本的防御反应,是为了降低外界侵害对自身的影响所发生的。
这个结果提示,胃粘膜的前曾有炎症细胞的浸润,但深层的腺体没有明显的病变,绝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治愈的。日常多注意点饮食就行了。
慢性萎缩性胃炎
要及时干预治疗
对于刚发现的浅表性胃炎,日常注意饮食就行了,不需要治疗,因胃粘膜自身有自我修复功能。
但如果胃炎症状一直不好,反反复复,就要提高警惕了,避免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叫胃癌前病变。普通的炎症可以恢复,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则一般认为是不可恢复的。
除了炎症反应外,慢性萎缩性胃炎还常伴有胃深层腺体的减少或消失,此时需注意及时干预治疗,定期复查。
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仅仅是与胃癌确有一定相关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常常会发生另一种变化,那就是肠上皮化生。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应该出现在小肠或结肠上的粘膜结构出现在了胃粘膜上,是机体的一种异常增生。
目前,研究已明确的是,萎缩性胃炎基础上要合并大肠型肠化(肠上皮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才会有可能转化为胃癌。
因此,见到报告中提示肠化后,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并定期复查。有研究表明,肠化的类型与范围,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另一个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的,就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当报告中出现Hp+,就说明已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大量研究已证实,Hp的感染与慢性胃炎、肠化及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所以应及时遵医嘱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而如果没有出现以上指标,那么大家也无需过分担忧。
异型增生与上皮内瘤变
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
对有些胃部炎症反应比较严重的患者,报告单上会出现“异型增生”。这个诊断较为困难,为了避免误诊,一般医生会在进行抗炎治疗后建议再复查胃镜。
异型增生,按腺体异型增生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中度异型增生归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归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其中低级别最终进展为癌的概率为 0~23%,高级别的则为 60~85%。因此:
低级别:继续严密进行胃镜监测;
高级别:需要进行预防性胃镜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