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春篆刻赏之“篆刻真是叫人一言难尽”

歲月印痕
高庆春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篆刻經典的理解和認識也更趨自覺,多了一些對先賢和經典的敬畏,少了一些浮躁。我認為對篆刻經典的理解和探究深度是決定作品品位高下的關鍵。從創作風格和取向上,我更側重於對古璽、陶文以及吳昌碩、齊白石、易大厂、來楚生的研究。對古璽重在深入挖掘其內涵及本質,對陶文注重開拓理念與啟發思路,取吳昌碩之氣韻、來楚生之拙厚、齊白石之爽利、易大厂之謀篇。能從這些經典作品或資源中捕捉新的資訊,得到新的啟迪,取一點為我所用足矣。
  幾年前我開始關注到陶文。在以後的探索中,我的印在原來古璽的基礎上,融入了陶文的元素,也因此增加了些許新鮮的味道。陶文的字形趨繁尚簡,可塑性強;章法變化繁複新奇,毫無拘束;刀法則不拘一格,獨具拙、野、生、樸情趣。可以說,陶文為古璽印的創作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也使塑造自我風貌成為一種可能。我一方面在努力尋求陶文為我所用的“點”,汲取它鮮活、生動的養分;另一方面使之在保持原有印風的基礎上進行,在基調的統攝下漸進和融會。我對陶文的吸納重點在章法上,當然字法和刀法也不放過。一般平時多讀陶印文,遇有新奇或感興趣的就用毛筆勾摹下來,多做積累。待有適合此類章法的詞句或適合用陶文的形式來表現時,則在較短的時間內就順利完成創作過程,有水到渠成之效。在這一過程中,想像力隨之拓展,表現技法也日趨多樣和穩定。
 以初具個性的帶有簡帛書味道的大篆入印雖然是我的長處,但不會因此固步自封,對熟悉的篆字不滿足於照搬入印。我無法做到完美,但不放棄追求完美。我在設計每方印稿時都力求以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注入新的想法和賦予新的內涵,“印化”到位,使我的印不致落入俗套。熟事要當生事做。我刻印很少一蹴而就,一般是反復推敲印稿,考慮成熟後再動刀。以至於有些印反復推敲、一刻再刻,推倒從來是常有的事。
我一直以為,篆刻藝術發展是有底線的,那就是尊重秦漢至明清以降的傳承的脈絡,在此基礎上傳承和發展。恪守這一傳統,復古不變不行;完全拋開這一底線,演繹出新的花樣也不足取。守住這一底線,按藝術規律行事,做融會貫通的功夫,開拓出既古又新的天地來,才算有真本事。這是我們這一代印人肩上的責任。
  篆刻這門藝術真是叫人一言難盡。這些年我在不斷的積累、充實、調整、思考中漸悟漸行。說到當下的狀態,可謂:尊先賢、去浮躁;強內質、勤思考;重修行、展襟抱。我的作品無論是老子、孔子、荀子等經典名言或是“獨自閑”、“洗塵心”等自擬詞句,都是用心來刻的,真實再現了我各階段的想法和狀態;刻製技法也潛移默化地服從自身感受;對邊款的重視是我一貫的做法,邊款佈局、筆意、刀趣均潛心為之,與印文相得益彰;刻不出來時也絕不硬刻。這些緣於我不斷追求“印”與“人”的契合點,追求自身修養與作品的協調一致。這樣看來,這些印傳達了我的心跡,是我內心世界的印化反映,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記錄我心路歷程的歲月留痕。
  自而二0一0年《當代篆刻九家 '高慶春》出版後,刻印不多,但總體上更注重精緻和細膩。想來所謂寫意印也不能過於粗放,要粗中有細、拙中見巧才是。至於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也無法說清,但求多一些欣慰,少一些遺憾吧!
高庆春作品
篆書中堂 137×68.5cm 恪勤在朝夕,懷抱觀古今。
转自:中国篆刻网
来源 |图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