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要告诉他:吾爱真理,但更爱吾师
回复“约吗”,送你一份见面礼
教师节到了。
最好的教师节礼物,莫过于对老师的信任。
最有效的孩子教育方法,莫过于教孩子爱戴老师。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句话颠倒过来:吾爱真理,但吾更爱吾师。一个人只有爱他的老师,才会更加热爱学习,追求真理。
苏州中学的语文名师王开东,师从安徽师范大学孙文光教授。孙教授夫妻俩和小儿子孙川都是北大学生,一家三个北大,号称北大之家。
孙川在读小学时,有一次发现老师有一处讲错了,就提出来了,但老师认为没错。
孩子回家向自己的爸爸求证。孙文光是著名的大学教授,中国红学大家,但他却旗帜鲜明地站在老师一边,认为孩子错了,老师是对的,并且煞有介事地给孩子分析了原因。
孙教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告诉王开东:
第一,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站出来,认为一个老师错了,会给老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会对老师构成一种伤害。
第二,孩子尚处在接受知识的小学学习阶段,一旦贬低老师,使得孩子不信任老师,就可能使孩子失去接受学习的最好时机。更何况知识的错与对,都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将来自然会明白。但是如果在师生关系上犯了错误,导致孩子从此不信任老师所教,这是要命的。所以,他宁肯放弃真理,也选择让孩子信任老师。
相比之下,有一些家长却不懂得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有一个初一的孩子,上英语课从来不听讲,老师以为她基础不好听不懂,叫她到办公室了解情况。谁料到,这个孩子说:“我妈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她说你有中式口音,她要亲自教我!”可以想见,这孩子将会浪费多少英语课堂的时光。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抱怨老师的情况,这时家长该怎么办?
北大每年会向新生家长征稿,请他们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这些北大学生家长的职业、年龄、学历、城市都各不相同,教育孩子的方法,却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格外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老师。
从汕头金山中学考上北大的王梓有一次回家后讲学校老师的坏话。他父亲对此非常重视,根据其讲述的情况,明确告诉他老师那样做是不应该的,但末了都会向他强调老师的本意是好的,是为了学生取得进步,没有哪一位老师会故意去害学生,从而维护好每一位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北大新生王也文的父亲也曾说:“永远说老师的好话,让孩子敬佩老师,喜欢同学,热爱学校。对于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客观地去分析,在第一时间认可孩子的感受,然后想方设法分析老师做事的合理性。教育无小事,老师的偶然所为,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作为家长,如果不去及时把负面情绪卸载,那么,后果必然是面对一个消沉的孩子。”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用文字赞美生命里的恩师。我们常常感慨,他们拥有一位好老师,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名人无一不是深深爱戴着自己的老师。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中写道: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1887年3月3日。就是这个人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示了一切。
……
亲其师,才会信其教;信其师,才会爱其教。师生之间保持亲密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
老师是孩子接触新知识、新世界的窗口,一个人在认识新知识之前,首先会认识自己的老师,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不喜爱老师,那么他对知识的热爱也会消减大半。反之亦然。
有位父亲去开家长会,听了一堆孩子的缺点回来,非常难过。回家后,儿子悻悻地问:“老师又批评我了吧?”父亲灵机一动,说:“没有啊,老师还表扬你了,说你在小组作业中特别会帮助他人。”
其实老师并没有表扬孩子,孩子一听家长的话,顿时对老师产生了好感:“老师连我这么小的变化都发现了,看来老师很关注我,我不能让老师失望。”于是孩子渐渐喜欢上这位老师,成绩也慢慢有了提高。
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某门学科,但也有很多学生会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而讨厌某门学科,这是一种很普遍,却也是很没有道理的现象。
首先,有什么理由去期待每一个科目都能遇到好老师呢?要知道,即使是清华北大这些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优秀的老师仍然是少数,再热门的课也有学生趴在桌上睡觉,甚至有些学生则根本不来听课。
更重要的问题是:凭什么要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而讨厌某个学科呢?想想也觉得荒谬,老师教不好,这本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老师对不起你,然而你却因此剥夺了自己去学习相关知识的权利和兴趣,试图惩罚自己,到底是图什么呢?知识不会因为从你不喜欢的某个老师嘴里讲出来,就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东西,其精彩的地方会永远精彩。
有位班主任接到家长打来的电话,家长说孩子不喜欢某位任课老师,不想学习了,问他怎么办。班主任也摸不着头绪,打算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们,想听听学生自己的态度。
班会上,班主任问全班同学:“遇到不喜欢的老师,不喜欢听的课,你怎么办?”学生回答“直接不听”、“换掉老师”、“打老师”、“默默忍受”、“睡觉”等等,都是比较消极、自我中心的反应。
但是,班上两位成绩非常好的同学(都是年级前十名),她们的观点不谋而合。其中一个同学说:“要善于发现老师身上的优点,然后慢慢接受老师,相信老师。”另一个说:“专注于老师讲的内容,而不要关心老师的谈吐、形象、教学方法等方面。”
班主任发现,这两位成绩好的同学,都非常喜欢与老师交流。回到办公室和其他老师一交流,发现别的班里也是同样的情况,优秀学生普遍更喜欢和尊重老师。
于是班主任给那位困惑的家长回了电话,转达了两位女同学的话。他对家长说:“孩子的学习您不必过于操心,但是孩子讨厌老师这件事,反而要多上心才行啊!”
敬人者,人恒敬之。试想,一个在师长面前大言不惭,为所欲为的孩子,师长有好的态度和情绪去谆谆教诲他吗?老师也是喜怒哀乐七情俱全的人,如果学生尊敬他、爱戴他,他定会以更好的心情来传授知识。
东汉末年,有一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家里汗牛充栋,郭林宗熟读各家典籍,乃远近闻名的大儒。魏昭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之后,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
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这天最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郭林宗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喜爱老师的孩子,和魏昭一样,身上自带老师“加持”的福气。这种福气未必是他们成绩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礼貌、谦逊、温和的脾性,让师长甘愿掏心掏肺坦诚相待,也会吸引更多有学识、有智慧的师长为他们传道受业解惑。而对老师不敬不爱的人,师长们除了职责以内的教学之外,也会对他敬而远之。
上大学期间,我所在的系里有去日本做交换生的名额,名额只有1个,两个非常优秀的同学A和B都报了名。虽然A的综合成绩比B要高出近30分,可是最后导师却向学校推荐了B。大家纷纷猜想,可能是因为A在课上经常顶撞老师,甚至有时早退、逃课,全然不顾教学秩序,让导师心怀芥蒂,这回终于“伺机报复”。
毕业多年以后,一次聚会,我们跟导师“八卦”起当年的名额之争。导师慢悠悠地道出了真相:“A同学有多优秀,我能不知道?他很有看法,观点犀利,我挺欣赏的一学生,顶撞我几次,有必要报复吗?可那是去日本交换,日本是一个非常尊重教师的国家,那里的中小学教师被视作‘圣职’,社会地位非常高。平时日本教师出门坐公交车,胸前都有教师牌,连老年人都会为教师让座……A在这方面远不如B,我是不想让咱们学校蒙羞啊!”
要让学生亲近老师、喜欢老师,进而崇拜老师,爱学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与老师自身的学识、魅力有关系,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家长对老师的信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家长眼中有一千个老师。有的老师再尽职尽责,家长都能从鸡蛋里挑骨头,巴不得老师有“三头六臂”,是“十项全能”;有的老师尽管缺点不少,也总会有智慧的家长发现他的闪光点,选择信任老师,并告诉孩子:你的老师很棒!
孩子的心单纯而敏感,他们最善于察言观色,一旦被孩子捕捉到家长对老师的鄙夷,他就会把自己的失败和错误归咎于老师。家长不经意的举动,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个不努力的理由。
家长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夸老师,言语中表达出对老师的赞赏之情,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连爸爸妈妈都很赞赏的人,肯定值得信任。因而就会喜欢老师,喜欢老师上的课。
作家冯骥才说:“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最好的三角关系,就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如果所有的家长都深以为然,家长和老师的矛盾就会少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会好很多。明天是教师节,请把最好的礼物——信任,送给老师吧!
明天就是教师节,青榄君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今日福利
让孩子在诗词中陶冶身心的
《小学必背古文诗词80首》
(音频)
发送“诗词”给青榄家长地带
即可免费领取
没看够?这些原创热文,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