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那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了全网热议。
那满分作文的文风,我确实是不喜欢,但对这种文风倒也蛮熟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看高三作文,也常会看到这种模样的文章。就是作者读了不少书(有时是囫囵吞枣式的),也有一定的思索,对自己的写作也有要求,自视也很高,就会写这种一般人看不懂的文章。
写这种文章的同学,一般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很自信,还不一定看得起老师对他的建议,这种文风也很难“掰”回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满分作文事件”也挺好的,会让后来者明白这种文风确实不受欢迎。
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写文章,怎样表达,很重要。我们看好作家的语言,往往是干净凝练,质白朴素。好作家的语言,即使含蓄,也是蕴藉,而不是晦涩。
稍微分析一下这篇作文。
第一段,一共三句话,都很深奥晦涩。其实,前两句是说传统正在失去意义,第三句转折一下,明确了他的观点,就是我们既要面向未来,也不要“过早振翮”丢弃了传统(即家庭和社会的期许)。哈哈,从我这个教作文的人角度看,文章的结构还是不错的,开头就明确了论点。
只是,作者没有考虑到,很多人没有读过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你必须要对这本书和男爵的生活方式作一番解释。就是我们说的,论点深奥的话,要对论点进行一番阐释。但写这类文章的同学,往往很不屑解释:为什么会看不懂?
第二段主要论述的是:传统还是需要的。作者主要论述这些内容:人类的天性是追求自由浪漫,不愿受古旧传统的约束,但全盘否定传统也就走向了虚无。我们纵然已有飞翔的蓝图,也要脚踏实地,接受传统,接受现实。
瞧,内容真的还可以,为什么不能表达得清楚明白些呢。
下面是第三段:
这段从文章结构看,较前一段深入一层。论证现实和传统有其积极意义。关键句是“人的社会性是不可去除的”。我们无视家庭和社会是一种偏见的傲慢。但是这段开头的表达就是我最反对的写法。通常,议论文中引用的方法,应该先说谁,在什么时候,什么著作里,因为什么论题,说了怎样的话。而我们学生,总是让那句话先出来,使得 “引用” 很没头没脑。一般一段论述,段首的那句话是很重要的,应该是概括这段内容的关键句。这段可以这样开头:我们把社会和家庭视为一个薄脊的客体符号,是一种带有偏见的傲慢。然后,再引用名言,再对引用的语句作阐释。
第四段,可以理解为是列举事件来论证。列举的事件,是生活在树上人的所做所为,他既能不丢失社会和家庭的预期,又能不丢失自我,不失为是可借鉴的榜样。内容和结构上看,倒也又进了一层。但因为语言的关系,因为对柯希莫囫囵吞枣式的莫名其妙的解读,读者就不明所以了。
第五和第六段放一起。这两段也是语言不明晰,列举的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也没说清楚。这两段的好处是没有偏离题旨,更值得后来考生学习的一点是——纵然我们看不明白这两段的很多句子,但是两段开头都有一句总结性的关键句。这样,我们明白,第五段主要讲,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期许有自我偏狭过时的成分。
第七段,也是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并再次重申了论点。除了语言晦涩,内容还是不错的。好,分析完这篇文章。我会觉得,作者读书比较多,也有一定的思考。文章主旨还是明确的,论述条理较清楚,结构上也能层层深入。那么,我们会发现,最大的毛病是什么?是文风,是晦涩的故作高深的语言表达,害了我们。文风不正,写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不明白,你思索再深刻,又有何用?明明你思路是清楚的,也会列举事实,也会论述道理,还能有较好的引用,但是你故作高深,语言晦涩,文辞不通,辞不达意,真的害了自己了。这篇作文,按60分满分看,我可能第一遍看,会给42——45分。再看一遍的话,会给48分。一般这样的作文,一遍看不懂,会再看一遍,慎重给分。阅卷组有一人给39分,后来两人给出55分,也可以理解。但给满分确实是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