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雪诗话】浙东唐诗之路 浙 东 寻路

_

词人,是那种把世界放在心中的人。

词人手中的那一枝笔应是一根魔杖,既可以化池为海,也可以缩龙成寸。于大千世界中,能观音听色,方入妙境。

-蔡世平 <<南园词话>>

诗品如人品,,平台亦有品。

-鸿雪公益诗词平台

没有不诗意,只有更诗意

一入古风深似海,从此流行是路人

_

公元754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三载,54岁的诗人李白送别好友魏万归隐故乡王屋山。这样的一场送别,让李白留下《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看罢钱塘江大潮,魏万便自今天的滨江西兴乘舟往东又折向南而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清晰地勾画出了一条,唐人在浙东,沿水路上溯,水尽登山而歌的游历之路。李白对魏万的赞美之中,其实隐含的是他自身的青春回忆与自我江南文学地图的组合——这张地图上的绵延诗路,又不仅仅属于李白,而是整个唐朝诗人对于浙东在自然与文化上的追寻之路。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

樟亭、海门、耶溪、剡、曹娥碑、四明、国清、灵溪、华顶、石梁……这些是《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地理关键词。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慧玲说,这首诗勾勒出唐人在浙江的游历之路—— “从杭州渡钱塘江,至西陵,入浙东运河到越州;游览若耶溪、镜湖,经曹娥江,到剡中,登天台山;游历赤城、华顶、石梁、国清寺,入始丰溪,至临海;转入灵江,往黄岩,历温峤,到永嘉,访孤屿;上溯瓯江,至青田石门;再上溯好溪,游缙云鼎湖;由梅花桥翻山,入双溪,下武义江,到金华;上八咏楼,入兰溪江,至新安江口;转入富春江,诣严光濑;顺流而下,入钱塘江,从杭州前往吴都。”

 一千多年前,这条由李白描绘出来的古道,是一条带圆形的线路。限于当时的条件,真正走完的诗人不多,据学者研究,魏万与孟浩然基本走完了全程。

我们将和学者一起,沿着这条“旅游热线”,旁及这条“热线”引发的余波,开启“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从历史与现实中去观照,浙地的文化、经济、交通为何在唐朝让诗人们蜂拥而至,浙东的山水与唐诗的审美变化勾连起怎样的关系?当诗人登临天台山,他们对于自我的超越与精神高峰的攀登与当下与未来又有怎样的关系?

三个     问题

为什么要在当下,展开这场“浙东唐诗之路”的探寻?

    为什么是唐朝,诗人们开始群体性地游历山川?

    为什么是浙东,成为唐朝诗人游历的主要目的地?

          第一问:为什么是唐朝?    

     在那个适合漫游的年代....

唐代已远,浙东仍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顾恺之)。

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房瑞丽认为,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和文化相结合的路,如果只有山水没有文化,那么山山水水就会少了许多的灵气,而如果只有文化没有山水,那么文化就少了活力。

“就像茂林修竹的兰亭,因为四十多位名士的相聚,因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以兰亭成为了一个符号,成为了文人们雅聚的标志。这样的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意蕴和人文底蕴的风景秀丽之地,已经超越了它本身作为地理意义上的符号,而直接上升到了文化层次。”

房瑞丽认为,正如唐代诗人柳宗元所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山水和文化的结合,构成了唐代文学带有灵性和隐逸气息的特质,又和唐代积极向上的文学品格相互补充。这样一个集地理意义、山水风光和文化底蕴的产物,才是我们认可的“大唐气象”。

与此前的文人相比,漫游是唐代文人,特别是初、盛唐文人非常典型的人生选择。

尚永亮的《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中写道:“特殊的身份使文人乐于漫游,安全的世界使文人敢于漫游,富庶的社会使文人能够漫游。”

具体而言,中国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苦读与游历是文人必然的生活方式;“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的是为官从政,以求济天下。他们游历天下,也是为了积攒人脉。因为这两点,初、盛唐时期,文人的群体性漫游成为一种潮流。

为什么这样的潮流会在此时涌现?不妨看两则记载:

《通典》:“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册府元龟》:“千轴万艘,交通往来,昧旦永日。”

当然,典籍中记载的安定的社会秩序与便利的交通,都有赖于经济的繁荣,它让文人出游中的行走吃住,基本无忧。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最高峰。

唐代诗人一路扬帆高歌,足迹近乎遍布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经典诗篇。房瑞丽说:“如围绕两京洛阳和长安,有一条都市文化圈的唐诗之路;在西北地区也形成了关陇的唐诗之路,现在留存下来的边塞诗,就是这一条关陇唐诗之路所留下来的风采;围绕四川蜀中也形成了一条反映西蜀的风土人情的唐诗路线,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到了江南地区,包括苏州、徐州、扬州等地,同样留下了许多唐人的吟唱。如以现在的南京为中心的金陵地区,有许多的历史文化的渊源,而唐代的诗人们,在此处留下来的诗歌带有独特的金陵文学的气象。到了浙东,所留下来的诗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

第二问:为什么来浙东?

安置精神与灵魂。

浙东对诗人们的吸引,首先源于其有独特的区域文化优势,其次是优美的自然环境。

“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是远期和近期文化优势结合的产物,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南迁,文化的交流融合丰富了浙东的人文内涵。

经过官方和民间的经营,到唐朝时,运河行船运输已比较方便,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让从黄河、淮河、长江而东的商贾、文人得以抵达杭州,再东至“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各地。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之下,诗人们来到浙东,最终实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漫游。房瑞丽认为,放眼唐代的许多条诗路,浙东唐诗之路对于唐代文人来说是一个安置精神与灵魂的家园。

诗人隐逸于此或在此处寻求仙风道骨。如诗仙李白就是来寻仙访道的,或者是将此作为自己以后能够隐而仕的一个台阶。浙东是道教名士隐居之地,特别是司马承祯和吴筠,因为隐居剡中而受到唐玄宗诏见,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他们作为文人所膜拜的道教人物,在这里的隐居,其号召力,不容小觑。

这里佳山秀水,风景宜人。魏晋时期许多的风流名士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诗篇,比如王羲之等一系列文人在兰亭的曲水流觞唱和诗集,王子猷在剡溪夜乘小舟访戴安道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尽兴和洒脱,还有他们笔下所描绘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风景,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他们来这里追寻名士的足迹。

唐代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文人士子,他们都有着积极进取的态度。但是通过科举这条路能够走上仕途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大量的落榜考生,一方面想积极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苦于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那么多的机会。在两者不可协调的矛盾之间,他们选择了寄情山水。浙东秀美的山水,六朝文人的精神支撑,吸引了这许多文人墨客。

看似无意的漫游,其实各有目的,但无论如何,脍炙人口的诗歌就此留下了。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慧玲介绍,唐诗中,有关浙东的作品,讴歌的山水名胜和人文景观有近百处。它们对于当下的意义,或许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曾表达过的观点那样——“历史上中国人对江南的赞许与向往、憧憬、评价,以及这些赞许形成的经典,链接着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的主张。”

          第三问:为什么是当下?    

梦回唐朝,醒来又见盛世

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过去,将脚步踏进当下,将思索投射到未来,让一个个未尽的故事由学者以扎实的研究来叙述——便可以得到答案。

在统筹推进“六个浙江”(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的建设中,文化浙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8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便将“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列为今年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浙东唐诗之路”被赋予了新的现实使命。

这条古道上有两大优质文化资源: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资源、古道沿线秀美的风景旅游资源,其研究、开发、振兴,不但可以全面提升浙江的人文气息,还可以盘活浙东的旅游,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而且,近30年以来,浙江的文化研究者和建设者,从未停滞过研究开发“浙东唐诗之路”脚步,如今,正是将这条路打通的时机。

早在1991年的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学者竺岳兵就提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概念受到诸多学者响应,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展现出开阔的发展空间。

就唐人在浙江的“唐诗之路”,有关学者归纳出一条唐代诗人的“旅游热线”:从西兴出发,经萧山到绍兴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剡溪,再经新昌天姥山,最后抵天台石梁飞瀑,全长约190公里。据《全唐诗》所载,大概有300多位颇有名望的诗人,在这条“浙东唐诗之路”上,写下了1000余首佳作。

两个月前,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就召集学者在新昌召开了“‘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论证会”。这场论证会,为本次人文纪行集中了智库资源,也透露了随之而来的研究动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陈先春介绍,“浙东唐诗之路”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文化与旅游并举的建议,学术会议的筹备,宣传普及等项目,都将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一千多年前,

在中华民族的那一次盛世中

涌现出来的

壮丽山河、激昂文字,

将在这一个时代

被重新提及、整理、发扬,

梦回唐朝,

醒来又见盛世,

这将是何等荣耀的人生体验?

文 / 钱江晚报记者 孙雯    通讯员 郦寅 方涛

参考书目

尚永亮《诗映大唐春》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元洛《唐诗之旅》中国青年出版社

钱茂竹《试论“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

邹志方《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查屏球 《盛唐诗人江南游历之风与李白独特的地理记忆——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考论》

文章来源ll浙江社科

往期精彩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范诗银 作品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刘庆霖 作品

蔡世平||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三)

鸿雪诗人 徐中秋  望峰楼近稿(中)

鸿雪辞赋|| 徐金祥  滨 海 赋

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党旗红”诗词征集活动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朱超范 作品

鸿雪诗人 裴 舒 庚子诗词选 咏人生八雅

蔡世平||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二)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何 鹤 作品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高  昌 作品

鸿雪诗人 王维国 庚子诗词选(中)

鸿雪诗人 石长安 庚子诗词选(下)

(连载之三)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朱超范 作品

鸿雪诗人 王维国 庚子诗词选(上)

蔡世平||旧体诗又成新时尚(上)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武立胜 作品

鸿雪诗人 石长安 庚子诗词选(上)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静 如 作品

蔡世平||旧体诗又成新时尚(下)

鸿雪诗人  野 木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词】吴亚卿 寄语二十章

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林峰 作品

鸿雪诗人 马旭升 庚子诗词选

鸿雪对联||金 锐 庚子联选

鸿雪诗人 杜琳瑛 庚子诗词画选

鸿雪诗人 张克复  庚子诗词选(下)

蔡世平||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一)

(连载之一)鸿雪之今人重走唐诗路|| 朱超范 作品

鸿雪诗人 徐家勇 庚子诗词选(下)

鸿雪诗人 姜道宏 庚子诗词选(下)

鸿雪诗论 || 沈华维 论 朱超范先生的诗 赤子情怀彰大雅 铿锵韵律发新声

鸿雪诗人 俞华平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张克复 庚子诗词选(上)

鸿雪诗人 方建飞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姜道宏 庚子诗词选(上)

鸿雪诗人 李学君 庚子诗词选

鸿雪辞赋 || 马建勋  醴陵望江楼赋并序

鸿雪诗人  曾广彬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吴进荣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姚崇实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徐家勇 庚子诗词选(上)

鸿雪诗人 李玉平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苏小鹏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于建奎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朱汝略 渔浦诗一组   涛吐波吞光潋滟  烟罗倒裹越山青

鸿雪诗人 陈旭伟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胡 彭  庚子诗词选

疫情未结束 防护勿松懈

鸿雪诗人 朱伟经  庚子诗词选

鸿雪110第一个警察节特刊  致若羌警察

鸿雪诗人 张密珍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胡铁成 庚子诗词选(下)七律三十韵

鸿雪诗人 李志勇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黄浴宇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杜宗杰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胡铁成 庚子诗词选(上)五律三十韵

鸿雪诗人 楚 成 庚子诗词选

蔡世平||山水田园诗的昨天与今天(五)-以孟浩然为例

鸿雪诗人  承  洁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孙德振 庚子诗词选

蔡世平||山水田园诗的昨天与今天(四)-以孟浩然为例

鸿雪诗人 白凤岭 梅雪诗词选 今生爱雪爱梅花

鸿雪诗人 梓 煜 庚子诗词选(下)

鸿雪诗人 朱天恩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王永江 庚子诗联选

鸿雪诗人 李建华 庚子诗词曲选

鸿雪诗人 徐中秋  望峰楼近稿(20-上)庚子罹疫

鸿雪诗论 ||  沈华维 论 朱超范先生的诗 赤子情怀彰大雅  铿锵韵律发新声

鸿雪诗人  梓 煜 庚子诗词选(上)

鸿雪诗人  池  健   庚子诗词选 (下)

鸿雪诗人  韩少锋  庚子诗词选

蔡世平||山水田园诗的昨天与今天(三)-以孟浩然为例

鸿雪诗人 朱继彪 庚子诗词选

鸿雪对联||何智勇 庚子联选

鸿雪诗人 池 健 庚子诗词选 (上)

鸿雪诗词祝诗友们新年快乐

鸿雪诗人 李刚太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张开莉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郑欣淼   杯里风波笑谁等  人间丘壑待吾曹

蔡世平||山水田园诗的昨天与今天(二)-以孟浩然为例

鸿雪诗人 吕新景 庚子诗词选

蔡世平||山水田园诗的昨天与今天-以孟浩然为例(一)

鸿雪诗人  宋玉娟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叶建和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黄飞鹏 庚子诗词选

传承诗路文化  展示当代风采 浙江首届“浙东唐诗之路”全国诗画大赛征稿启事

鸿雪诗人 吴  容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王瀚林  水塔山行

传承诗路文化  展示当代风采 浙江首届“浙东唐诗之路”全国诗画大赛征稿启事

鸿雪诗人 吴  容 庚子诗词选

鸿雪诗人 朱庆文 台州行吟

鸿雪诗人 李红星 庚子岁诗词选(下)

鸿雪诗人 扈超峰 庚子诗词选

鸿雪辞赋|| 马建勋  永嘉学派赋

鸿雪诗人 李红星 庚子岁诗词选(中)

鸿雪诗人 李红星 庚子岁诗词选(上)

鸿雪之诗社风采  敦煌拾风诗社 大雪抒怀集

鸿雪诗人 邓世广 庚子诗词十五首 春风缘是旧相识  约我携诗到海南

鸿雪辞赋|| 马建勋  游子辞

鸿雪诗人 朱庆文 庚子绝句六十首

林 峰  诗e中国行之江苏吟笺  南来不借生花笔  人在天孙锦上行

热烈祝贺浙江省一县两镇喜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

徐吉鸿  钱塘行吟 三潭秋水卅潭月  百里樨香十里荷

浙江省机关党员干部职工诗词创作比赛获奖作品(一、二等奖)公示

本刊特邀顾问:  刘 征  周笃文  李元洛 (添加中)

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徐吉鸿

本期编辑:习 之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坚持做自己

纯公益诗词平台,爱诗词所以做诗词,愿天下同好者互相支持

(0)

相关推荐

  • “中华第一高瀑”在哪?在天台山大瀑布邂逅浙东唐诗之路诗和远方

    浙江天台,是立县1800多年的浙东名邑,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闻名.天台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先秦古籍<山海经>里就有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 ...

  • 渔浦: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

    渔浦烟波浩荡,山明水秀,以特有的魅力使历代诗人骚客为之倾倒,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是学校老师经常用来教育学生的口头禅,鼓励学生要多读一点唐 ...

  • 傅建祥·一曲《东山吟》,唱尽上虞—东山千年风流

    (一)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 山里不知日月,水边不舍昼夜.山水,是中国人的美学,在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意识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 ...

  • 金锡逊:李白行走在“唐诗之路”上

    这条有名的文化之路蜿蜒在浙江大地上,那就是"唐诗之路"! "唐诗之路"并非凭空之想,还真有地理上的具体路线,它是指从钱塘江开始,沿浙东运河,经绍兴会稽山.上虞和 ...

  • 浙东唐诗之路:一条诗歌型的文化线路

    . 浙东唐诗之路:一条诗歌型的文化线路 作者:奚雪松 张光明<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5日 12版) 天姥阁 马骏摄/光明图片 浙东唐诗之路线路 奚雪松制图 沃洲天姥水云间 吴新潮 ...

  • 李珮瑜、宋清秀丨​《历朝杭郡诗辑》考述

    <历朝杭郡诗辑>考述 李珮瑜  宋清秀 李珮瑜,1994年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宋清秀,1973年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浙江图书馆藏& ...

  • 【鸿雪诗话】浙东唐诗之路 浙 东 启程

    _ 词人,是那种把世界放在心中的人. 词人手中的那一枝笔应是一根魔杖,既可以化池为海,也可以缩龙成寸.于大千世界中,能观音听色,方入妙境. -蔡世平 <<南园词话>> 诗品如人 ...

  • 【鸿雪诗话】浙东唐诗之路 浙 东 唐 诗

    _ 词人,是那种把世界放在心中的人. 词人手中的那一枝笔应是一根魔杖,既可以化池为海,也可以缩龙成寸.于大千世界中,能观音听色,方入妙境. -蔡世平 <<南园词话>> 诗品如人 ...

  • 鸿雪诗人 林崇增 重走浙东唐诗之路(三)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让你生活充满诗意的公众号- 人有七情六欲,词也喜柴米油盐.不住人的房子再好看也不是好房子:没有人味的词,语言再华丽也不是好词.词味如何来?答曰:一要词人心血熬出来,二要民间烟火熏出来. ...

  • 【鸿雪诗话诗说】李白诗酒浙东行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蓝字"关注 做人要单纯,作词也要单纯. 人复杂了没人缘,词复杂了没词缘. -蔡世平 <<南园词话>> [诗话诗说] 李白诗酒浙东行 ...

  • 台州天台山,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收藏这篇攻略带你玩转天台山

    行者无界摄者无疆,这里是先森不讲李的行摄日记,跟您分享旅途中的那些新鲜事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不仅是唐朝诗人李白,还有上百位诗人曾经都来过台州天台山,并留下了诸如&quo ...

  • 棹声帆影 杖藜行歌——游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

    亦古亦月 2018-07-07 阅读 117 关注                              前          言 浙东有一条'唐诗之路',源自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四百多位诗人,他们先 ...

  • 新昌县高标准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

    近年来,新昌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高标准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作为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聚力挖掘诗路内涵,凝练文化底蕴:聚力呈现诗路实景,建设唐诗 ...

  • 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古驿道

    沿104国道南行,至横板桥村,村南有一山,为天姥山西南余脉,上有天姥寺,当然同样毁于我大红卫兵,天姥寺遗址处起,有约一米宽的石头路面古道,沿山腰南行,数百米有一水库,过水库继续南行,2-3里可至冷水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