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痰饮!何为痰,又何为饮?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痰饮的形成还与某些外感内伤直接相关,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恣食肥甘厚味、七情内伤气郁水停等凡与津液代谢功能失调有关的致病因素均可导致痰饮的形成。

稠浊的为痰,清稀的为饮,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这里的痰饮是狭义的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饮邪具有流动之性,根据饮邪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痰饮为饮停于肠胃者。
               悬饮为饮停于胁下者。
               支饮为饮停于胸肺者。
               溢饮为饮停于肢体者。
痰又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为有形之痰,一般呼吸病中所谓之痰即指此类,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中的痰即无形之痰。

痰饮形成后往往阻滞气血的运行,如痰饮阻滞,使肺失宣降则胸闷气喘、咳嗽、咳痰等,痰饮形成后还影响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进一步影响体内的水液代谢使体内水湿痰饮增多,病证繁多,状复杂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
因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因此治疗应以温化为原则。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生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