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吕智杰:我的父亲吕二强之筹划泛区“救命房”

  
  我的父亲吕二强  
编者按:从即日起诗眼看世界将连载献县吕智杰先生的著作《我的父亲吕二强》,这是吕智杰先生根据其父吕二强的生平撰写的一部带有献县乡土气息的长篇著作。因为他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名人。吕智杰在书中说,他父亲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就职于献县水利局任水利局局长,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彪炳千秋的功勋。之所以要为他著书立传,是为了寄托他对父亲的思念。
作者以通俗的语言,平铺直叙的写法,记述了主人公吕二强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一段段平凡的经历,亲切、生动,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揽全书而晓昔日献县旧事。吕二强出生于1932年,逝世于1990年。他的人生工作的轨迹,是献县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百姓生活的真实缩影。读后可感老一辈献县人为建设美好献县作出的巨大贡献。吕二强的业绩虽不惊天动地,但平凡而伟大,展现了他一颗金子般的心。这颗心一直向着党、向着人民,这颗心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一生就是共产党人践行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一生。从吕二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政清廉、秉公用权,为改变献县的贫困面貌,为群众利益奋斗的执着精神。今日的献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如果你想了解老一辈献县人的人生轨迹,就请各位和我一起打开吕智杰的《我的父亲吕二强》一书,走进老一辈献县人的精神世界。
我的父亲吕二强
吕智杰
第五章兴修水利

筹划泛区“救命房”

献县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洪水灾害减少了,泛区的干部群众对抗洪防灾产生了麻痹的思想。父亲认识到,作为水利部门,越是这样,越应该强化忧患意识,对泛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做到防患于未然。

1983年父亲提出在泛区建“救命房”,修“撤退路”。他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拿出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救命房”房基深一米左右,为钢筋水泥结构,主体也是钢筋水泥结构,房顶为平顶,用钢筋水泥预制板焊接为一体,加大承重量。一旦洪水到来,人们可以集中在房顶避险,还可以在屋顶上支起锅灶做饭,也可以搭起帐篷避雨。水大了还可以作为船只的临时码头停靠。泛区每个村庄平均安排三处房,每处五间,每个村庄十五间,整个泛区一百多处。这些房屋有的盖成了学校,有的盖成了大队部。父亲当时考虑,这种房子尽量不建成民用住宅。原因是“救命房”属于公共安全设施,目的是避险逃生。在私人住宅上建,洪水来临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父亲考虑,仅有“救命房”只是为了紧急情况下暂避一时之用,而泛区三乡几万人,更重要的是安全撤退,父亲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又设计了撤退路线。父亲让工程技术员把这些想法和设计方案,整理成文件,上报县政府和省、地水利部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很快得到了批复。交通局承担了修建“撤退路”的任务。其中张村公社“撤退路”从南张大队到北大堤;临河公社“撤退路”从临河大队到北大堤;小平王公社“撤退路”从前小平王大队经过冯庄大队接上张村“撤退路”,再到北大堤。

1985年春,张村公社至北大堤的“撤退路”竣工。“救命房”开始施工建设。父亲尽管已经离休,还在关注着“救命房”的建设,经常打电话过问“救命房”的建设情况,叮嘱负责施工的技术人员井战梅、窦鸿志要严把质量关,保证“救命房”起到救生的作用。这些“救命房”和“撤退路”在1996年8月的抗洪抢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吕智杰:笔名,仰周,号厚德斋主。1958年出生,河北省献县高官乡陈高官村人。从政三十年曾任献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主管统一战线、工商联、民族宗教、党外干部、侨胞侨眷、台胞台属等工作,后任副县长,分管工作涉及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安全生产、招商引资、土地环保、电力金融、公检法司、消防通讯、计划生育等。2012年任县政协党组书记,2018年退休后,继任河北省汽保协会名誉会长。其著作有《96.8抗洪专辑》《激战洪魔》《陈鉴修书法作品精选》《献县文史资料》《陈秀英影集》《我的父亲吕二强》《单桥文化》《厚德斋文选》等。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