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吕智杰:我的父亲吕二强之筹划泛区“救命房”
筹划泛区“救命房”
献县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洪水灾害减少了,泛区的干部群众对抗洪防灾产生了麻痹的思想。父亲认识到,作为水利部门,越是这样,越应该强化忧患意识,对泛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做到防患于未然。
1983年父亲提出在泛区建“救命房”,修“撤退路”。他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拿出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救命房”房基深一米左右,为钢筋水泥结构,主体也是钢筋水泥结构,房顶为平顶,用钢筋水泥预制板焊接为一体,加大承重量。一旦洪水到来,人们可以集中在房顶避险,还可以在屋顶上支起锅灶做饭,也可以搭起帐篷避雨。水大了还可以作为船只的临时码头停靠。泛区每个村庄平均安排三处房,每处五间,每个村庄十五间,整个泛区一百多处。这些房屋有的盖成了学校,有的盖成了大队部。父亲当时考虑,这种房子尽量不建成民用住宅。原因是“救命房”属于公共安全设施,目的是避险逃生。在私人住宅上建,洪水来临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父亲考虑,仅有“救命房”只是为了紧急情况下暂避一时之用,而泛区三乡几万人,更重要的是安全撤退,父亲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又设计了撤退路线。父亲让工程技术员把这些想法和设计方案,整理成文件,上报县政府和省、地水利部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很快得到了批复。交通局承担了修建“撤退路”的任务。其中张村公社“撤退路”从南张大队到北大堤;临河公社“撤退路”从临河大队到北大堤;小平王公社“撤退路”从前小平王大队经过冯庄大队接上张村“撤退路”,再到北大堤。
1985年春,张村公社至北大堤的“撤退路”竣工。“救命房”开始施工建设。父亲尽管已经离休,还在关注着“救命房”的建设,经常打电话过问“救命房”的建设情况,叮嘱负责施工的技术人员井战梅、窦鸿志要严把质量关,保证“救命房”起到救生的作用。这些“救命房”和“撤退路”在1996年8月的抗洪抢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