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走进生活的途径探索
沈永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尽管一直处于正常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由于观念方面的原因,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1)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培养。( 2)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述二个方面虽然表现不同,其实根源只有一个,即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应该认识到,在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应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这次美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淡化学科中心,多途径地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美术走进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再则,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的课程观从生活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为我们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那如何用好、用活、用深这些资源呢?也要靠我们走进生活,通过实践来摸索其中的方法。
一、美术课堂走进生活
课堂是美术教育的革命基地,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堂要求与生活紧密相联。
1、美术观察走进生活
要学生学会创作,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人的心理发展的认识过程来看,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没有感知生活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儿童的创作过程无疑也是这样。
儿童的生活、活动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注意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孩子们习惯用他们自由的心灵感受世界。情感教育理论指出:认识源于情,超于情,导引情,有情才能进行创作,作品有情才有生命力,创作成功的关键是情感因素的外显。在儿童时期,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对美、对生活的敏悟以及兴趣和感觉的持续。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从而给予学生更为直观与丰富的观察与感悟。
例 1,我在上《春天的花》这类造型、表现课时,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欣赏校园美丽的鲜花,给他们一个真实的感受:形、色、环境(阳光、泥土、蓝天……),在引导仔细观察的同时唤起对花的美好感情,而不是单凭记忆来创作,记忆总会模糊。
例 2,我在上《民间玩具》这类欣赏、评述课时,先在学生中间广泛收集家中原有的或从旅游中带来的各类民间玩具,再上网查寻有关资料,了解这些玩具的地方特色,最后逐个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实物+ 丰富的语言 +亲自玩乐,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民间玩具的美,单凭图片与语言会显得贪乏而枯燥。
2、美术创作走进生活
学会使用生活中的材料
新课程的总目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这一规定较好地打破了传统美术以“绘画”为主的思想,美术应是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综合表现力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各种工具,学会寻找身边的各种媒材,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大胆地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创造力,传递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生活中有着无穷尽的创造资源,就看我们如何带领学生去寻找与利用了。
例 1,教会学生“变废为宝”,生活中到处充塞着废旧材料,家庭、工厂、田野、城市,各种形态的废品应有尽有,教会学生寻找可利用的废材料,巧妙地构思,合理地进行再创造,在培养了创造力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节约资源与资源再利用。
例 2,在室外,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水、沙、土、落叶等材料特性,加上阳光、风、雨、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进行愉快地、特别地创造。
学会表现生活
裴氏在 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理论总原则即“教学心理化”。他说:“我试图将人类教学过程心理化。”使教学过程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法则展开。他对全然不顾儿童心理发展,进行堵塞、高压的旧式教学,不断地进行严厉批判。他本着发展儿童基本要求指出,要使儿童的天性、能力、才能真正获得自然、和谐的发展,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本身与儿童的心理自然发展相一致。
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任何一个孩子都有着表现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依据这一愿望,我们要引导学生创作力求表现真实的生活,放入丰富的情感或美妙的想象,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感染力。也正如此,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要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例 1,我在上《少年宫》这类造型、表现课时,用课件带领学生欣赏大城市美丽奇特的少年宫建筑、设施、功用,把学生对少年宫的向往调到极高的兴趣。再来一个转折:我们的家乡(桐乡)没有美丽的少年宫。几许的伤心之后,学生产生了为家乡设计一座少年宫的强烈念头,于是让人心动的作品就产生了。
例 2,我在上《帽子》这类设计、应用课时,请学生为自己最敬爱的一个人设计一顶帽子,孩子们的兴趣极高,倾注了认真的感情,设计各具特色,为家人、为朋友、为警察、……有一位同学还为残疾人设计了一顶多功能帽子,使他们能更方便地生活,介绍时令我们感动。
3、美术作品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
例 1 ,我在上《蝴蝶》这类综合、探索课时,最后为学生创设了 5个情景作业:情景一:让蝴蝶飞进我们的小树林,现在由于环境的破坏,在我们生活当中已很少看到在花丛中、树林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了,所以,我们要让蝴蝶飞进我们的生活。我用盆景模拟了一个小树林,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的蝴蝶贴在这小树林中让它们快乐地飞舞。(也可以让蝴蝶飞进我们的校园:走出教室,把自己画的蝴蝶贴在校园里,树杆上、树叶上、花上、草上……)、情景二:让蝴蝶飞进我们的厨房(具体表现在盘子上)、情景三:让蝴蝶飞进我们的家具、家电、日常用品(具体表现在扇子上)、情景四:让蝴蝶停在我们的身上(具体表现在服装上)、情景五:让蝴蝶和我们一起娱乐(具体表现在头饰上、风筝上)
学生们对这几个情景作业兴奋不已,当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把蝴蝶作品完成后,果然漂亮极了,好像真的有许多蝴蝶飞进了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蝴蝶带给我们生活的美。从而转化为对蝴蝶的珍爱,进而引发思索,以生活主人翁的姿态内化为对环保的重视。在最后一环节,学生纷纷向“小蝴蝶”吐露自己的心声:“小蝴蝶,你好美!”“小蝴蝶,真希望你每天都能停在我家窗口!”“小蝴蝶,我以后一定要多养些花,种些树,让你来住。”……
例 2,我在上《彩练》这类综合、探索课时,一般都把授课时间调至六一儿童节前几天,请学生为自己的教室打扮,或用各类材料构思、制作一件小礼物送给朋友迎接属于自己的节日,孩子们开心极了,最后都为自己的努力激动不已。
二、美术活动走进生活
如果说美术课堂是美术教育的革命基地,那美术活动则是另一片广阔天地,由于美术课堂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开展一些较大规模的创作,所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从更宽、更广的角度感受美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是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域。“美术亲子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一些大规模的、有特别意义的美术创作活动;“让每一堵墙会说话”:用自己的画来美化周边的环境,在我们的校园里、大街上有很多白色的围墙,孩子都可以用自己的画,使之成为美丽的风景线;“环保服装设计会”:巧妙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美丽衣裳;“百米绘画长卷”:用自己的画来告诉人们一些真、善、美的东西;“节日,让我的家(教室)更美”;“童话剧的表演让我来做美工”;“漫画,让我们的校园更特别”;“春天,让我们做个风筝来放飞”……美术活动的天地其大无比,是美术课堂所无法取代的。
小学美术走进生活容易,但如何使之走得更稳、更深呢?就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美术课堂教学要加强领域性研究
新课程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把美术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我们应以这四个领域为切入口,进行分类研究,使研究更集中,更深入。
2、美术活动范围要扩大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其一,巴班斯基提出:各学科教学都应遵循“综合地完成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的教学方向性原则。”既是无论哪一种学科其教学不只是局限于他的自身内容教育,要拓展其他教育内涵,充分开发其综合教育作用。力争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实现其多重教育价值。
其二,从美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美术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交融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需要他们自觉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的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互相贯通,彼此联系,从而逐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以及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而应多途径地与各学科相联,创设各类学习领域,从而使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各种问题。
例与语文活动结合,进行童话剧、课本剧等故事表演,从设计角色形象、用各种材料制作服饰、道具、布景、海报、乐器等,到布置小舞台。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
还有与音乐、数学、体育、科学、生活劳动等课程的结合。总之,我们要以美术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学校不同部门结合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得到人员、资金的充足保证,从而有利于活动规模的扩大,质量的提高。
例与少先队合作,开展“为教室添新彩”活动,鼓励全校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平面和立体的墙面造型装饰,为教室添色彩;“为校园树新牌”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漫画创作,选择优秀的环保漫画经过精心制作,代替校园内的标语牌,树立在校园内,别有一番景致与教育影响。
开展主题性的综合探究活动
主题性活动往往可以使美术学习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容易触及到更细的领域。
“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美”“美术与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
3、要开发新课程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因为新课程的开发更具有地方特色,更符合地方环境和教育的需求,更易把学生的认知--建构纳入社会和文化及日常的生活情景中去,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具体我们可以按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来扩展课程内容。例如,(桐乡)欣赏丰子恺的漫画、家乡建筑、工艺品等;学习蓝印花布的设计、菊花的包装等。按学生、社会的需要来开发新课程。
总之,通过不同的途径探索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为得是让学生喜欢美术,能积极主动地用心灵进行创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情趣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