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水上善如母爱,利万物而不争,人心向善自具水德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可以说是《道德经》的重点,老子常以天道喻人之道,天道高妙,深不可识,理解起来有困难,难以领悟其精髓。而这一章,老子不用天道做引言,他说水之德,近乎是和道之德一致的。

最好的品德,最美的善,就像水,利万物而不争,润物细无声。

水最能滋养润泽万物,而不争功。人间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与父爱,他们对子女爱最无私,只会付出从来不求回报。所以爸爸妈妈,也有上善之德。

人人皆有父母,人人皆为父母,人心皆有水之德,只是我们内心本就具备的德,因地因人因事,被遮掩了。

反观己心,为道者日损,损去的是那心上浮尘,时常擦拭心上灰尘,心自然明亮清澈,德性显则智慧增,智慧增则行事有道,诸事自然顺通。

水处众人之所恶,众人都想身在高处,以俯视的目光,填满自己需要被仰望被需要的心。

水之性恰恰相反,流向低处,在流淌的路上,把坑坑洼洼都填满,才继续前进。人不喜欢卑下,而水乐处于卑下。

这个道理用在生活里,就是讲人心宽容,即使有道理,也不争,用时间来说话,只管默默努力,不与人生没意义的气。

争赢又能如何,争输又如何,人终究是靠实力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当下的对错输赢不足以对人生的慢慢旅途,起些许涟漪。

所以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可以做为老子说道性,喻人之道的点睛之笔。悟通这句话,足以修身,处世。

有的人抛开了聪明,拥有了智慧,不与人争,反而具备了上善若水的道性。

老子是慈悲的,一面讲解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律,探讨事物的本质。

一面又循循善诱,告诉人们如何趋利避害,怎么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水有七善

(1)居善地,安静,安全无事之地。如果地势险峻,岂能称善。所以水之性,去上就下,险而不居。

水散而成气,直上云端。水凝而为液,顺下而入湖海。人心气须有水汽上升之势,要有奋进努力的心气。人身段要柔,放的下自己,取水顺流而下,顺势而为。

(2)心善渊,渊为深解,人心要有深度,像深渊一样,换句话说,心不要浅薄,要深沉大度,豁达,有容乃大。

(3)与善仁,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水德,人应该以水为师,有为而不争的品德,是你的,是因为你努力,机缘恰逢其会,所以是你的。不是你的,强争有何意义,俗话也讲,强扭的瓜不甜,能做到,为而不争,人生将会少无数烦恼。

(4)言善信,水不言,而信守承诺。该涨潮必然涨潮,听闻潮声,潮水必然应声而至。人自当如此,言之有信,行必有果。

(5)政善治,水以万物为政,水升腾则化为雨露,降之则为江海,生生不息,德润万物。

(6)事善能,水的用途,妙用无穷,水是生命的保障,假如没有水,其结果可以想象。人当学水之能,能柔能强,能方能圆。

能屈能伸,因其能,所以才有无穷之妙,人也当如此,不执着拘泥,心神活泼,应事接物,从善如流。

(7)动善时,水之为物,不逆人事,不违背天时,人应该得时而动,时来天地皆同力,得时也是讲究顺势而为的道理。

冬天不能种地,春天才能播种,读完小学才能上初中,这都是人间规律之顺序一说,凡事都有节奏和顺序,这就是所谓得时,该做什么心中有数,自然做事能事半功倍。

如果明白了水的七善,人能择善而从,从善如流,那还有什么好争,不争是源于智慧。

有了智慧自然忧虑就少了,离苦而得乐,苦与乐在一念之间。智慧不会突然降临,人的成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生确是一场修行。

自然界的万物中,老子最爱莫过于水,认为水之德可以近乎道。因为“道”虚空没有形象,恍恍惚惚,所以老子只能描述道的作用,对其形态只能道可道,而非常道。

与世人言讲道性,须有一个直观的参照,才能更方便理解,水是日常所见,亲身接触的事物,观其性状,查其用途,运动规律,以此感悟,继而深悟“道性”,近取其物,远取其象,感而遂通。#活得通透# #头条品书团# #《道德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