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杏坛
杏坛
十几年中跻杏坛,半为教授半为官。
他唯躲懒多抄纸,我只求功勤树兰。
汗水身心三载累,春风桃李百枝繁。
非因沥血付辛苦,怎忆当时一寸丹?
【注释】晚年,在梦里,常常会重返讲坛,焦虑之心依然,可见当时心思之重。因以成句,记于2021年9月22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十几年中曾经跻身于杏坛,既是老师也是激励老师的行政官。他人唯是躲懒,多为抄抄现成之纸,我却只求功名,殷勤地种植馨香的芝兰。在汗水中身心两疲经过三载劳累,在春风里桃李真的就迎来了百枝茂繁。不是因为在沥血中付出了辛苦,怎能去回忆当时的一寸心丹?
首联中的“杏坛”,相传是孔子授徒讲学之处,后来泛指授徒讲学之所,见唐唐代诗人杜甫的《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空闻《紫芝歌》,不见杏坛丈。”又见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赠浚仪朱学士》诗:“潘岳花阴覆杏坛,门生参謁絳纱宽。”还见清代诗人方文的《春日斋居杂咏》之三:“室虽花县里,人似杏坛边。树影催春课,雷声起昼眠。”
这一联中的“教授”,古代对私塾先生的尊称,这里借指教师,见《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吴教授看那入来的人,不是别人,却是十年前搬去的邻舍王婆。”又见《水浒传》第十四回:“雷横便道:'教授不知,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官庙里,被我们拿了这廝。’”亦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又见唐代人薛用弱的《集异记·蒋琛》:“霅人蒋琛,精熟二经,常教授於乡里。”还见巴金的《关于》:“他教授中文,也需要找人帮忙。”
颔联中的“躲懒”,意思是偷懒,见《西游记》第六八回:“那呆子躲懒道:'我不敢去,嘴脸欠俊,恐惹下祸来,师父怪我。’”又见明代人李贽的《安期告众文》:“第二等躲懒僧众三名,第三等奸顽僧众一名。”还见茅盾的《子夜》十四:“他对全班管车说:'不准躲懒!’”
这一联中的“树兰”,即植兰,意思是种植兰花,见《淮南子·缪称训》:“男子树兰,美而不芳。”又见唐代诗人韩愈的《合江亭》诗:“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还见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病中书怀呈友人》诗:“树兰畦缭绕,穿竹路萦纡。”
尾联中的“沥血”,指刺破皮肤使滴血以发誓,表达竭诚,见宋代诗人陆游的《纵笔》诗之三:“会须沥血书封事,请报天家九世仇。”又见清末人梁启超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一节:“当其沥血淋漓,指天誓日,虽凛凛然若薄云霄而贯金石,一遇挫折,苶然馁然。”
这一联中的“一寸丹”,即“一寸丹心”,指一片赤诚之心,见唐代诗人杜甫的《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诗:“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又见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诗:“向来百鍊今绕指,一寸丹心白日明。”还见宋代诗人文天祥的《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诗之五:“亦知戛戛楚囚难,无奈天生一寸丹。”以及清代诗人钮琇的《觚賸·布囊焚馀》:“所贵一寸丹,可逾金石坚。”还有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一首》诗:“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