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九:邓斯.司各脱1

基督教经院哲学之九:邓斯.司各脱1

罗马教会对巴黎阿威罗伊派和罗吉尔.培根的打击,并没有能够削弱反教会正统思想的运动。恰好相反,从13世纪末期开始,经院哲学内部的反对派——唯名论思潮又重新高涨起来,同托马斯派的正统经院哲学实在论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后期唯名论具有不同于早期唯名论的新特点:在政治上表现了鲜明的反对教权、拥护王权的市民倾向;在哲学上具有明确的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倾向。13世纪末期和14世纪初期,唯名论思想的主要阵地在英国,后来在法国。  

随着托马斯主义日渐取得正统地位,坚持奥古斯丁主义的法兰西斯教派曾一度受到了严重的挫折。这就导致在该派中普遍产生排斥理性以纯洁信仰的情绪。这种情绪在邓斯.司各脱的哲学中取得了理论形式。后世史家称以邓斯.司各脱为代表的晚期弗兰西斯教派为司各脱主义。  

约翰.邓斯.司各脱(约1266-1308)是苏格兰神学家、经院哲学家、中世纪后期唯名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诞生时间,无确凿史料记载,据推断大约是于1266年初生于苏格兰,曾在牛津大学就读,1281年在牛津大学加入法兰西斯僧团,大学毕业后于1291年3 月被委派神父职务。1292年他被派往巴黎大学学习,四年后返回英国,并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从1292年至1301年,邓斯.司各脱先后在剑桥和牛津两所大学任教。1302年,邓斯.司各脱赴巴黎大学讲授神学和哲学。1303年,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和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在对英作战期间教会财产的税收问题上发生争执。由于邓斯.司各脱在这次争执中倾向于教皇方面,所以被法国国王驱逐出境。不过这一事件很快即告结束。1304年,他重返巴黎,继续他的神学课程。他的讲课取得了巨大成功,因而获得了" 神学大师" 的称号。邓斯.司各脱于1307年去往法兰西斯教派在德国科隆的学院,次年在那里去世。  

邓斯.司各脱博闻强记,思维敏捷,论证有力,因而被称为" 精明的博士"。据说在一次大辩论中,他的对手提出了许多论据来反对他的论点,邓斯.司各脱在没有任何记录的情况下,仅凭记忆依次重复了所有的论据,并且一一加以批驳,使所有在场的人惊叹不己。有人曾形象地描述过这个场面,说邓斯.司各脱" 就像参孙摆脱了腓力斯丁人的束缚那样容易,打乱了极为巧妙的三段论法"。

邓斯.司各脱虽然一生短促,但却著作宏富。《牛津论著》和《巴黎论著》是他最主要的哲学和神学著作,是根据他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的讲稿写成的。这两部著作通过解释和评论彼得.伦巴德的《箴言四书》,揭示了他与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提出并阐述了他的神学、哲学和伦理学的基本观点。《问题论丛》是他的又一部长篇巨著,多达26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争论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答。  

《形而上学问题》是他较有影响的评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著作。邓斯.司各脱最后写成的一部著作是《论第一原理》,是邓斯.司各脱自然神学的纲要。此外,他还写过一系列的有关逻辑学和其它学科的著作。  

邓斯.司各脱的思想混有多方面的因素,他对托马斯的批判比较温和,但为奥卡姆的激进观点铺平了道路。他是13世纪和14世纪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没有完全摆脱经院哲学,但在阐述和论证其理论体系的时候,却表现出唯物主义倾向,自觉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宗教信仰,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推翻经院哲学的体系奠定了基础。

1.哲学与神学的划界

作为神父和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信仰上帝的存在,完全相信天主教教义的真理性,认为信仰的真理和理性的真理没有冲突,神学高于一切科学。但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又主张哲学与神学的分离,认为哲学和神学对象不同,因而是各自独立的学科。在他看来,一门学科的主题和对象,是作为既定的原理被肯定和接受下来的,是不需要再作论证的。如神学以上帝为对象,这是毫无疑问的。哲学如果也以上帝为对象,那么它也就不应该论证上帝的存在,而现实中形而上学家们都要论证上帝的存在,由此可见,上帝不能成为形而上学式哲学的对象或主题。  

按照邓斯.司各脱的理解,上帝之所以不能成为形而上学的对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还在于上帝是人的理智所不能企及的东西。邓斯.司各脱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理智能力是无限的,它的对象不仅包括感性世界,而且还包括上帝的看法,而主张人的理智能力是有限的,它只能通过感官认识感性世界,而无法认识上帝。人之所以不能以上帝为对象是因为人的" 原罪" 的缘故,自从亚当和夏娃犯了原罪以后,人的理智能力便受到了限制,再无法认识超感性的对象了。因此,像三位一体、上帝的存在和属性等等,都是人的理智所不能企及的。他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过失主要在于他忽视了人的原罪,因而无限夸大了理智的对象和范围。  

在邓斯.司各脱看来,哲学与神学的对象不同。神学是仅凭信仰和启示去把握上帝的真理,而哲学的对象则是研究" 作为存在的存在" 或一般的存在。在《牛津论著》中,他指出,人们通常把上帝看作无限的存在,而把上帝的创造物看作有限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有一种既不等于上帝而又适合于上帝,既不等于感性的存在物而又包括感性存在物的一般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是人的有限的理智从感觉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它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以适用于一切存在。  

神学的对象是上帝,哲学的对象是一般的存在;神学的真理是靠信仰达到的,哲学的真理是通过理性的抽象和推理实现的,它只能论证上帝的存在,而不能认识上帝的真理;由于上帝是最高的存在,由于信仰的真理高于理性的真理,所以神学高于哲学。邓斯.司各脱的这一结论似乎与其他神学家的说法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邓斯.司各脱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主张神学和哲学各有其对象,各有其真理,这就承认了哲学是独立于神学的学科,承认了理性和信仰的双重真理。这种理论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有利于使哲学从神学的婢女的地位解放出来,从而为理性的自由开辟道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