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故地古韵邵庄

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临沂市11个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中,费县梁邱镇邵庄以其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而名传千里。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邵庄,自清代至民国时期有四户李姓地主在此落户,鼎盛时期,四户地主富甲一方,拥有房屋500余间,给邵庄留下了宝贵的建筑古迹。目前,村中尚存清朝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屋、院落一处,主房9间,配方3间,门楼3间,另有百年老屋20余间,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独特丰富,堪称鲁南文化活化石。

  如今的邵庄村,拥有人口1600余人,土地面积1700亩,当地村民在此世代耕种,小麦和玉米为主要农作物,而山楂和蜜桃则为村民带来可观经济收入,在周边几个村庄当中,邵庄因最早种植果木而最早脱贫致富。

保存完好的老屋建筑工艺精湛。

  梁王故地,神奇温凉河成就美丽传说

  邵庄位于费县南部梁邱镇驻地以西3公里处,在这个山地居多的乡镇当中,邵庄却几乎没有山地,独特的地形优势给邵庄带来了富饶的土地和可观的经济收入。邵庄的北面和东面是温凉河,南邻青龙山,西侧为平坦的农田土地,现在的邵庄包括了邵庄村、小李家庄、曹家庄和赵家庄四个自然村,人口1600余人。

  11月14日,我们房车自驾,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越过一座大桥,便到了邵庄。据当地人介绍,我们所跨过的这条河,就是远近闻名的温凉河。温凉河是费县境内最长的河流,河水冬暖夏凉,水质清纯,此水制酒,味道醇厚,用此水煮药,疗效显著。

  一条温凉河,一半温,一半凉,让人们平添了几多遐想。梁王曾为此赋诗一首:“万古奔腾兮,云影岚光。山水相傍兮,上下一色。龙女饮羊兮,令尊神呵。一河温凉兮,天下独绝。”

古老的房屋除屋顶瓦片外至今保存完好。

  富甲一方,黑豆为泥建八卦地主豪宅

  在邵庄,只要提起“三大门”,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里人说的“三大门”指的是三座大宅院。因地处村庄中心位置,有紧挨着的三座大宅院,故称作“三大门”。“这个三大门,绝对算得上是邵村的标志性建筑。”村民李积信说,“这个庄上的,外姓的没有个手指头盖子。”意思是,除了李姓,村里其他的人家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房子。

  邵庄原名大邵庄,让村里人不解的是,邵庄与周围一些村子不同,虽然叫做邵庄,但却没有一家邵姓的人家,即使是村里最年迈的老人,也无从知道这个村名的来历。在村史中,李姓在邵庄似乎有着不可撼动的位置。李氏家族的“三大门”到底是何模样?附近的一位村民说:“如果都没被破坏,大邵庄可就厉害了!”当地史书里记载,大邵庄李氏地主宅第建筑,规模宏大,号称“八卦宅”。李积信说,以前的院内有很多巷道,外面的人进来都容易迷路。

  李积信住的宅院,名“谦益堂”。是一座“三院九天井”式的院落,讲究穿堂,有多处天井。如今,只有处在同一中轴线上的门楼、穿堂、正房仍保存完整,顶瓦皆已更换。门楼内两侧各有一个耳房,李积信说是作为看门守卫之用。门楼以里还有一道“门”,介绍这道门时,李积信提到了“午朝门”、“紫禁城”。这两个国家级的词汇,用来描绘邵庄李家宅院,显得唐突,却透露出十足的分量:谦益堂不简单!

  初到“谦益堂”门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气派。数米高的门楼以及半米有余的门槛让人不禁会想到以前此户人家的富饶。大门两侧,两块半米见方的矩形青石伫立在门口。据村民李积信介绍,这个始建于清代康熙24年的宅院经过几次翻修,现在的大门经过一次休整之后,门框依然是清代留存至今的枣木门框,数百年来,这个门框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站在门外观看,古宅青砖黛瓦、檩梁构筑,泥瓦罩顶,古色古香。

  走进大门,过堂两侧的两座拱形门精致规整,大门里面两侧各有两块大青石,青石上各有一洞,村支书李国儒说,这个就是当时用来档门的,里面插上碗口粗的木棍后大门就会坚实无比,只要从里面档上门,外面绝对打不开。过堂顶部,以木椽、薄砖为屋顶,U型瓦为主要结构,3根30公分左右粗细的木梁顶住了数十根粗细一致的方形木棍,木棍上,整整齐齐的青砖如同纹丝不差的整齐排列,虽然有被烟熏过的痕迹,但透过这些砖瓦毅然可见300多年前此院的繁华。这处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过堂,特别之处在于正面的“帘门”。帘门是一块厚厚的木板,门外是走廊。主人坐在帘门之后,有客人来访通报完毕后,主人便拽下一根铁条子,门就“哗啦”一下拉开。李积信说这是为了防贼、刺客之用。屋内,雕梁画栋,装饰有透雕、浮雕、线刻或圆雕而成的精美雕刻,雕刻材质有木雕、砖雕、石雕、泥灰雕,雕饰题材广泛、技艺精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这些墙体三百多年没有丝毫变化,关键是当时的建筑材料好。”村支书李国儒告诉记者,所有的墙体都是统一的青砖,中间用料都不是泥巴,而是用的白石灰和豆浆。村民李积信说,所谓的豆浆其实就是黑豆,把黑豆碾碎之后掺杂在白石灰当中,粘合度和牢固性比现在的钢筋水泥还要结实。“当时盖的时候房屋应该有500余间,单纯以现在的水泥来计算,当时所用黑豆的数量不可估算。”李国儒说,“那个时候的李氏家族可谓富甲一方,当时的土地东到今天的河东区,西至平邑县白彦镇,南至费县石井镇,现在的兰陵县境内也有一部分,北边则到平邑县的常庄、昌里镇,与现在的费县面积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个真真正正的大户人家。”

村支书李国儒介绍瓦片的用法。

  黄粮红果,名门之后促邵庄景美人康

  在李积信家里,一本《梁邱春秋》已被翻得有些破损。书中,让李积信烂熟于心的是第433页,那一页正是关于梁邱邵庄李氏的记载。

  书中记载:梁邱李氏一族,明代时居住费县城,庠生李希文生有四子,第四子李垒,分家迁居梁邱集。李垒勤劳,拓荒开垦,植树艺稼,成为当地李氏始祖……李垒家境很快富裕。康熙二十四年时,有曾孙住到大邵庄,大兴土木,建筑阁楼,李氏成为当时费县有阁楼人家的四家之一。

  后经战乱,家族几近没落,光绪年间重又恢复,至民国初年,李家又先后出现了几家大地主。李积信说:“李氏最兴盛的时候,‘活’邵庄这个地没人家一垄子。”邵庄李氏拥有的土地之多,不仅只在邵庄,还有“三十八外庄”。1943年冬,中共鲁南区党委、行署军区司令部等机关,驻进“谦益堂”,在这里面,召开过许多重大会议,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直到国民党进攻时才撤出。

  在上世纪土改、镇反运动之前,这都是邵庄李氏族人倍感荣耀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历史的发展,李氏族人没有忘记历史,依然继承着前辈的勤劳能干的精神,把现在的邵庄发展成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山楂、蜜桃等果木作物为辅的经济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做出了发展果木的计划,短短的时间内,300多亩山楂园就出现在了邵庄的村外,紧随其后,村里开始种植桃树,这两颗树让邵庄人尝到了甜头。”村支书李国儒说,如果小麦每亩收入1000元的话,那么果树的收入就能达到近5000元。因为邵庄种植果木最早,在附近的几个村庄当中,邵庄人最早脱贫致富。勤劳能干的邵庄人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也让村民更加健康长寿,在采访中,邵庄90岁以上的老人在大街上数见不鲜。

  每年3月开始,邵庄的桃花、山楂纷纷开花,红白相间的花朵围绕着村庄,花香弥漫在村里,带来阵阵清香。夏秋季节,小麦玉米黄彤彤一片,美得邵庄人心里如同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