谿谷属骨

​溪谷属骨:

《内经》溪谷属骨理论初探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

融汇了中国汉代以前诸多医家

对人体的解剖记录和治疗经验

并进行了高度,的归纳和总结

历代各科医家

进行理论阐释

皆奉之为圭臬

后世伤科论著

以及现代文献

鲜有提及发挥

浅涉此域

小志经义

以备后考

1《内经》“谿谷”释义

“谿”

亦作“溪”或“嵠”

山间的小河沟

“山渎无所通者”:

山间不与外界

相通的小河沟

“谷”,两山之间的溪流

“泉出通川为谷”

“谿谷”或“溪谷”:

山与山之间

低凹的地带

通常都会有

溪或河流出

肉之大会为谷

肉之小会为谿

历代注家

均从此说

无大异议

2《内经》与“谿谷”相关的论述

现代版本《内经》多作“溪”

亦有“谿”、“溪”混用的现象

皆作“谿”,当以是为准

《内经》原文中,“谿”字共出现31次

“谷”(水谷之谷除外)字共出现35次

“谿”、“谷”

共同出现10处

并列出现9次

上述分别见于

《素问》8篇

重在理论阐述

《灵枢》8篇

多为经穴名称

详见如下:

北方色黑

故病在谿

“谿谷属骨”

“四肢八谿之朝夕”

人有,大谷十二分

小谿三百五十四名

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谿谷

“愿闻孙络谿谷”、

“愿闻谿谷之会”、

肉之大会为谷

肉之小会为谿

分肉之间

谿谷之会、

“命曰不足,大寒留于谿谷”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

足少阴肾经

穴位名之“太谿”

“水不及,其病

内舍腰脊骨髓

外在谿谷踹膝”

“太阳、太羽、太阴,

丙辰天符、丙戌天符

其病大寒留于谿谷”

足少阴肾经

穴位名之

“太谿”

计2处

足少阴肾经

穴位名之

“太谿”

计2处

足少阴肾经,穴位名之

“然谷”、“太谿”、“阴谷”

各计2处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名之“通谷”,计2处;

足少阳胆经,穴位名之“侠谿”,计2处;

足阳明胃经穴位名之

“陷谷”、“解谿”

各计2处;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名之

“前谷”、“后谿”、“阳谷”,各计2处;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名之

“合谷”、“阳谿”,各计2处

学术探讨

2

【摘要】

“谿谷属骨”记载于《内经》

该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

通过列举书中,有关“谿谷”的条文

分析“谿谷属骨”理论的解剖学意义

以及与中医骨伤科其它理论的关系

研究表明

谿谷位于

肌肉交汇

的部位

深及骨

并与其

相连属

是周身荣卫之气

循行交汇的场所

借冲脉和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有密切联系

“谿谷属骨”

理论明确提出

骨与附属肌肉

和血液循环的

密切的相关性

在在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

骨与其它器官的广泛联系

该理论完整地

呈现了"肾主骨"的具体实现环节

是最具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并且很有可能

是中医骨伤科学

四大学说最直截

的解剖依据

和理论基础

"谿谷属骨"理论相关的

整理挖掘和深入研究对于

中医骨伤科的学术研究

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手太阳……溜于阳谷

手阳明……溜于合谷,注于阳谿

刺法之“合谷刺”,计2处

大肠手阳明之脉

出合谷两骨之间

肾足少阴之脉

出于然谷之下

徒(疒水)先取

环谷下三寸

以铍针针之

厥心痛,发狂不已,取然谷

脾心痛,取之然谷、太谿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

3历代医家注解

综合

各医家对《内经》

相关“谿谷”的注释

归纳如下:

3.1“谿谷”的定义

各医家均从

肉之大会为谷

肉之小会为谿

在注释上没有

原则性的出入

王冰:

大经所会谓之大谷也

小络所会谓之小谿也

张志聪:

谿谷者,大小分肉腠理也

3.2“谿谷属骨”的解释

属骨者,为骨相连属处

张志聪:

谿谷者

大小之分肉

连于骨生起

3.3“四肢八谿之朝夕”的解释

杨上善:

诸脉髓筋血气等五属气

皆于四支八谿朝夕往来

王冰曰:

八谿,谓肘、膝、腕也

如是气血筋脉互有盛衰

故为朝夕矣

马莳曰:

此四肢

八谿朝夕

各有所属

流通无间

四肢者

手足也

八谿者

手之肘与腕

足之膝与腕

肉之小

会为谿

张志聪:

八谿

四肢股肱,之肉

五脏元真,之所通

五脏之经血,总属于心,

五脏之气,总属于肺,

经气行于

四肢八谿,

注于目,会于脑,

濡筋骨,利关节,

朝夕循行,

外内出入,

如环无端

张景岳:

八谿者,

手有肘与腋,

足有胯与腘,

四肢关节,

故称为谿

朝夕者,

诸脉髓筋血气,

无不由此出入,

朝夕运行不离

《邪客》:

人有八虚,

皆机关之室,

真气之所过,

血络之所游

即此之谓

3.4

人有大谷十二分,

小谿三百五十四名

大经所会谓之大谷也,

十二分谓十二经脉之部分

小络所会谓之小谿也,

然以三百六十五小络言之者,

除十二俞外,则当三百五十三名

经言三百五十四者,

传写行书误以三为四也

张景岳:

大谷者,关节之最大

节之大者,无如四肢

在手者肩、肘、腕

在足者髁、膝、腕

四肢各有三节

是为十二分

分,处也

3.5

冲脉渗灌谿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寻此则横骨上下,

脐两旁竖筋正宗筋

冲脉循腹侠脐同身寸之五分而上

阳明脉亦侠脐同身寸一寸五分而上

宗筋脉于中

故云与阳明合于宗筋

以为十二经海

故主渗灌谿谷

马莳:

彼冲脉

乃奇经之一,

为经脉之海,

主渗灌谿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张志聪:

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渗灌于谿谷之间,

与阳明合于宗筋

3.6“谿谷之会”:

马莳:

此言谿谷

亦应一岁之数,

其有奇邪为病,

当调之也

应一岁者,

言亦有三百六十五也

肉之大会为谷,

故有合谷、阳谷、阴谷、通谷之类

肉之小会为谿,

故有解谿、后谿、天谿、侠谿之类

凡谿谷者,所以行荣卫而会大气也

张志聪:

此言肌腠之间,

亦所以行荣卫者

夫肉有大分小分,

……而交相会合,

……分会之间,

以行荣卫之气,故名之曰谿谷

夫谿谷之间,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会,

以应一岁,与孙络相同,

微针刺取,以泻其邪

3.7“谿谷”与肾的联系

马莳:

水之流注在谿,故病在谿

惟水主于北,其眚当见于北方也

在人之脏属于肾,

肾之分部,

内在腰脊骨髓,

外在谿谷腨膝,

故病见于此耳

张志聪:

下经云:

谿谷属骨,

皆有所起

谿乃小分之肉,

连于筋骨之间

是肾主骨

而谿乃骨气

所生之分肉

上经云:

冬气者病在四肢

是头脏肩背谿骨

乃脏气之为病也

肾主骨,

大寒留于谿谷,

谿谷属骨,

运气与臓气

相合而为病

4结论

参考《内经》原文

结合诸医家的注释,

对谿谷的相关定义

总结如下:

4.1“谿谷”的解剖位置

在中医学上,

“谿谷”位于五体的“肉”的层次,

它位于肌肉交汇的部位,

深入及“骨”并与其相连属,

浅出体表现见于“皮”层的诸穴

“谿谷”随肌肉的交汇,

遍布人体周身,大谷十二分,

小谿三百五十四名(一说三百五十三),

合计三百六十六(或三百六十五)处,

与太阳周行一岁三百六十五日相合应

4.2“谿谷”的功能

在中医学上,

“谿谷”

是周身荣卫之气

循行交汇的场所

诸脉、髓、筋、血、气

等均经此所分别归属于

目、脑、关节、心、肺

等部,日夜环周不息

4.3

“谿谷”与人体

其他部分的联系

在中医学上,冲脉贯穿全身,

能调节为十二经脉的气血,

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冲脉主渗灌人体周身的谿谷,

同时冲脉和足少阴肾经之络

同起于肾下胞中,出于气街

足阳明胃经之气冲穴,在气冲以上,

与足阳明胃经并而上行,出于咽上;

在气冲以下,

与足少阴肾经

同行于足内踝之后,

入于足下

由是

则谿谷

借冲脉和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有着密切的联系

5讨论

5.1

“谿谷属骨”理论

明确地提出了

骨与附属肌肉和

血液循环的

密切相关性

从字面上看,

“谿谷属骨”

为我们提供了

以下信息:

人体肌肉

在肢体深部

交会的部分

与骨有着

密切联系,

在这些部位的血脉

是从属于骨的部分

通过现代解剖学观察,

我们能够更加明确地了解到

肌肉、血管和骨之间的关系:

肌肉是人体的动力系统,

它直接或者

通过肌腱附着在骨的表面,

通常跨越一至两个或多个关节,

且不同的肌肉在

同一骨表面

的附着区域

亦有区别,

肌群中各肌肉由深筋膜相分隔,

并借深筋膜与骨膜相连续;

而在这些深筋膜之中通常走行着

骨干动脉和干骺-骺动脉,

二者则

分别通过各自的

滋养孔和血管孔

进入骨的内部

而对于覆盖于骨外层的骨膜来说,

已经证实,骨膜纤维外层

有动脉血管网分布,在它的远侧,

血管网与临近的肌肉动脉相连,

特别在肌肉直接附着部更是如此

5.2

“谿谷属骨”理论

在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

骨与其它器官的广泛联系

《内经》

理论体系中

的一大特点是

常借助水文来

形象地比拟

气血的运转,

如果说连属骨的血脉

可以称做小河和山溪的话,

那么十二经脉则相当于江河,

而奇经八脉就相当于湖海。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

能够调节一身之气血,

有“血海”、“经脉之海”、

“十二经之海”和

“五脏六腑之海”等称

冲脉不仅主渗灌谿谷,

而且“上行与阳明合于宗筋”

“下行与少阴相并”

从而使骨中之气血

先经由谿谷再通过冲脉,

与阳明胃脉和少阴肾脉密切联系,

进而参与全身的气血循环

回顾中医伤科。治疗骨伤疾病

通常着重从肾和阳明气血入手

这不仅是经过

长期临床验证

疗效确切的

经验积累

同时也是有明确的理论依据

进行指导的成熟的治疗方案

理论中最著名、最突出伤科特色的

即就是《内经》中的“肾主骨”理论

“谿谷属骨”理论

完整地呈现了

“肾主骨”的

具体实现环节

是该理论

最具直接、

最具说服力

的证据

中医骨伤科

无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

或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上

都隶属于中医药学

属于中医药学理论

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受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和约束

骨伤科学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生理机能与解剖相关学说、

气血学说、肾主骨学说和经络学说

四大学说

指导3000多年的

骨伤科临床实践

骨伤科也从中

不断丰富发展

上述四大学说的理论

均能够在“谿谷属骨”

的层面上得到汇通

和进一步的解释

《内经》“谿谷属骨”理论

很有可能是中医骨伤科学

四大学说,最直接的

解剖依据和理论基础

当然,对于今日的

中医骨伤科学来说

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仍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

进行广泛的实验和临床观察总结

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来解读“谿谷属骨”理论

以期能够

更好指导

临床治疗

发现新的

治疗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