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流转千年的情感,蕴含在文物里不变的传承
自古以来,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周期性的盈亏变化,不断激发着人们对它的想象,从最初的抬头仰望,到后来的伏地祭拜,中国人对月亮注入了特殊的情感,最终形成了一个与月亮有关的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以月为题,以中秋为话,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以月来寄托思乡的深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重视家庭观念的中国人眼中团圆的象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留在纸上、留在器物上的“中秋”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王献之行草书中秋帖卷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
行草书三行,共二十二个字,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没有署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为清乾隆皇帝挚爱的三件珍品,称为“三希” ,他的书斋也因此名曰“三希堂” 。《中秋帖》是王献之存世不多的书作中的墨迹本,因为篇首“中秋”二字而得名。但它是不是王献之的亲书墨迹,前人多有疑问。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王献之的连绵草书,是他的书法中最为人称道,也是最为感人的。从《中秋帖》中可以体会他行草书的魅力和感人之处。虽然寥寥二十余字,或两字相连,或四字相连,但上下映带,潇洒淋漓,气韵流宕而一气呵成,姿态生动,风神毕现,无一点尘俗之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无论现在留传的《中秋帖》是唐人所临,还是宋人所临,是否是王献之的真迹,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多少传达出了王献之行草书的风采神韵,也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王献之草书的墨迹本,弥足珍贵。
《闰中秋月诗帖》
赵佶《闰中秋月诗帖》纸本为楷书,横44.5厘米,纵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瘦筋”的含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乃中秋赏月即兴之作用笔劲健挺拔,而又不失妩媚。
闰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这幅诗帖,就是展现了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瑶台步月图页
《瑶台步月图》页为宋代绢本,设色,纵25.6厘米,横26.7厘米。本幅无款印。
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濛。宋人册页中的楼阁画除了描写完整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全景,还有描绘建筑局部的作品。此页即界画平台的局部,虽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但深棕色嵌玉栏杆、莲花柱头装饰和台子的斗拱样式交代得准确清楚,与描绘建筑全图的作品恰是一种互补,展现了南宋楼阁小品画活泼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的表现手法。
费以耕、张熊梅月嫦娥图扇页
《梅月嫦娥图》扇页为清代费以耕、张熊绘,纵17.9厘米,横52.8厘米。
此图为民间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题。画中所绘嫦娥鹅蛋脸,形象古典秀美,体态婀娜,气质娇柔,描绘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美人。所绘墨梅横向出枝,其秀美的花形,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脱俗的仙姿佚貌,由此可见费以耕与张熊间默契的笔墨配合,以及共通的审美意趣。
李世倬桂花月兔图扇页
《桂花月兔图》扇页为清代李世倬绘,纵16.7厘米 横49.4厘米。
此图构思巧妙,一只白兔居于画面主体,通过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被桂树叶遮掩的半个月亮,从而生动地点出中秋时节,白兔与桂花和明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美好传说。白兔形象生动、造型憨态可掬、隽秀可爱,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笔墨造型功底。
蒋溥月中桂兔图轴
《月中桂兔图》轴为清乾隆年间蒋溥绘,纵99.3厘米,横43.5厘米。
此图以墨笔绘圆月,月中玉兔以干笔写皮毛,焦墨点睛,形象生动可爱。桂树以墨笔绘枝、叶,笔法细腻老道。桂花以桔黄色点染,其温暖的色调为冷月寒宫增添了几许暖意。全图布局紧凑,色墨运用巧妙,极富情趣。画作题诗中“冰轮”“兔轮”“广寒”“重轮”等语,皆为月亮与玉兔的隐喻,以诗歌的形式烘托画面主题,从而巧妙的将诗、书、画三者紧密结合,把月中玉兔、桂树的优美传说演绎的美轮美奂,实为一件精美的风俗画作品。此幅上除了蒋溥的画及自题诗外,还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和刘统勋、董邦达等大臣的应和诗,从中可见乾隆皇帝对汉民族传统习俗的承袭,和他与臣僚之间以诗画共度中秋的雅集场景。
绿色缎绣桂花玉兔金皮球花纹八月花神衣
绿色缎绣桂花玉兔金皮球花纹八月花神衣,清光绪年间物品,身长114厘米,两袖通长186厘米,下摆宽91厘米,为清宫旧藏。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衣立领、对襟、宽身阔袖,缀月白色绸水袖,左右开裾至腋下,衣长过腰,粉红色麻布里衬。衣身以白色缎缘边,呈曲状,并用雪青色缎滚边,领口缘饰形如小圆翻领,腋下开裾处成如意形。
为突出八月中秋节令的主题,衣身主体纹样以白兔和桂花为主。白兔或卧或立,或跑或跃,机敏可爱,惟妙惟肖。每只白兔外用平金线做八合如意圈边,规则对称排列,如意圈内散绣折枝桂花,三蓝的枝叶,点缀着簇簇橘黄桂花,格外秀雅悦目。缘边上彩绣折枝桂花、佛手、带蔓瓜瓞,另用平金针法绣如意头间隔点缀。
此为戏中八月花神的专用衣。在中秋承应的二十出《草木衔恩》中,最后一出“共庆清秋呈艳舞”,八月花神与众花神同登仙楼,使演出更加奇幻辉煌。
嫦娥玉兔菱花镜
唐代嫦娥玉兔菱花镜,直径19.1厘米。
镜为八瓣菱花形,伏兽钮。铜镜背面是一幅月宫图。钮右上方饰一株桂树,枝繁叶茂;嫦娥身姿飘逸,一手托盘,一手托幅,上有“大吉”二字,振袖曼舞。镜钮下方有一潭池水,左侧玉兔正持杵捣药,池水右边为一跳跃的蟾蜍。镜边缘饰蝴蝶、花朵及云纹。整个纹饰突出了月宫的主题,且构图十分新颖。
紫檀木嵌金月桂图挂屏
清乾隆器物,长163厘米,宽118.5厘米。
挂屏边框紫檀木质,上雕夔龙纹,屏面蓝地,画面中镶嵌金制桂树、山石、小草以及流云、明月等饰纹,为一幅中秋月桂图景。屏面左上角有嵌金楷书乾隆“御制咏桂”诗一首:“金秋丽日霁光鲜恰喜天香映寿筵应节芳姿标画格一时佳兴属吟篇赓歌东壁西园合风物南邦北塞连幽赏讵惟增韵事更因丛桂忆招贤”。
月宫镜
月宫镜为唐代器物,直径14.5厘米。镜为八瓣菱花形,背面内区下凹,纹饰凸雕月宫图,中央为枝繁叶茂的桂树,树干中部隆起镂空为镜钮。一侧为嫦娥振袖起舞,另一侧为白兔捣药,下有蟾蜍作跳跃状。镜缘饰云纹。
唐以前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唐代开始流行花式镜,菱花形为其中最具特色者。
中秋佳节,不仅是身处从未中断的“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文明,更是其所形成普遍共识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然的推崇、文化的浸染、家国的情怀,其节日的传承,不会因时间而改变,百年,千年,传承带给大众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积淀深厚,精神源远流长,基因传承不绝,薪火相传不断。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激发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祖国大家庭的热望,传承着民族自豪感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责编:战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