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藤湖南 | 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1885年毕业于秋田师范学校高等科,曾任大阪朝日新闻记者,多次游历中国。后历任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京都帝国大学名誉教授、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评议员、帝国学士院会员,文学博士。

为日本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研究领域博大,涉及中国上古、中古、近世史通论及文化史、史学史、美术史等。代表性著作有《支那史学史》《清朝史通论》《近世文化史论》《日本文化史研究》等。其所提出的中国历史分期法、唐宋变革论、六朝贵族社会论等学说,至今仍对学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所谓唐宋时代,是一个常用的说法,然而从历史学尤其是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的话,却实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这是因为,唐代属于中世的末端,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发端,其间包含着从唐末到五代的过渡期,因此唐代和宋代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虽然历史学家往往依据朝代来区划时代,使得“唐宋”或者“元明清”之类都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说法,然而在学术上,这种分期法却有予以修正的必要。不过现在为了方便起见,这里还是遵照常见的历史分期法,使用“唐宋时代”这一称呼,尝试对中国从中世到近世之间的变化作一概括性的说明。

中世与近世的文化状态,在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从政治上来说,是贵族政治废弛,君主独裁政治兴起。从六朝到唐代中期,是贵族政治最为繁盛的时代。当然,这种贵族政治和上古的氏族政治完全不是一回事,和周代的封建制度也没有关系,是一种特别的东西。这个时代的中国贵族,在制度上并不是由天子赐予领土和人民,而是作为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其门阀自然地得到长期延续,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所谓“郡望”的本体就在于此。这些门阀都重视谱系,以至于当时谱学盛行。

在现存的各种文献当中,《唐书·宰相世系表》就是这种情形的一个体现。又如李延寿的《南史》、《北史》中,不拘朝代,将各个家族的人物从祖先到子孙一并合传记载,因此受到非难,认为这种体裁是在为人作家传。其实这正是史书在无意中体现了南北朝时代的实际状态。

像这样的名门望族,几乎都是超然于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地位的。虽然当时的政治堪称为贵族全体独占之物,如果不是贵族就不能当官,然而第一流的贵族却未必就会成为天子宰相。尤其天子之位最为特殊,手握实权的人物才能得到这个位置,但即使身登大宝,其家门也未见得就能成为第一流的贵族。

唐太宗为天子时,命人调查贵族谱系,北方的第一流门第是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太宗家族的陇西李氏却只位居三流而已。然而这种门第座次,却是连天子之威也无法变更的。南朝也是一样,王氏、谢氏等比天子家门要受重视得多。他们都在同一阶级的贵族之间通婚,其集团构成了社会的核心,最好的官职都被其中人物所占据。

这种贵族政治在唐末五代的过渡时期衰落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君主独裁政治。贵族衰落的结果,就是君主的位置与人民接近起来,高官显爵无法再依靠家族特权来获得,完全是基于天子的权力才得以任命了。这一制度在宋代以后渐次发达起来,在明清时代达到了独裁政治的完善形态。国家一切权力的根本,都为天子一人所有,除此之外无论是怎样的大官,都无法握有全权,君主绝对不对任何官吏全权委任职务,因此官吏在职务上也就不负完全责任,所有责任都由君主一人来承担了。

比较这两种政治状态,在贵族政治时代,虽然实权者时或超越阶级,占据君主之位,但一旦成为君主,同时也就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贵族阶级中的一个单元。换言之,君主乃是贵族阶级的共有物,其政治在承认贵族特权的基础上才得以实行,君主一人是无法掌握绝对权力的。

孟子曾说卿有异姓之卿,有贵戚之卿,后者当君有大过则谏,不听则易之。这并不仅仅存在于上古,在中世的贵族政治时代也屡次被实行。君主是其一族,也就是包括外戚从仆在内的整个家族的专有之物,因此如果君主不称一家之意,便辄行废立,甚而至于弑逆。从六朝到唐代,多有弑逆废立之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一家之事与大众庶民几乎都是完全无关的。庶民作为国家成分毫不重要,与政治是没有干涉的。

像这样,君主纯粹居于贵族的代表性地位,这是中世的状态。进入近世以后,随着贵族的没落,君主开始直接面对全体臣民,成为全体臣民的公有物,而不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了。这么一来,如果全体臣民与政治发生关系,君主就应当要作为全体臣民的代表了,不过因为中国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君主也并没有成为全体臣民的代表者,而是自身成为了绝对权力的主体。

不过无论如何,和贵族时代相比,君主的地位是要安全得多了,因此废立也没有那么容易实行,弑逆更是几乎都没有了。宋以后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唯独元代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例子。其原因则在于蒙古文化的发展程度。蒙古文化和中国同时代比起来要落后得多,只相当于中国上古时代的程度而已,然而却征服了中国,突然之间就君临于近世性的国家组织之上,因此其帝室依然残留着贵族政治的形骸,仅仅在民政方面蒙上了近世色彩,故而就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来了。

在贵族政治时代,虽然出现了隋文帝、唐太宗那样的英主,在制度上拒绝承认贵族的权力,然而因为存在着由贵族掌握权力的习惯,在实际的政治上依然残留着这种形式,政治成为了和贵族的合议体制。当然,这种合议体制并不是代议政治。

唐代在政治上有三个重要的机构,曰尚书省,曰中书省,曰门下省。其中中书省是天子的秘书官,掌管草拟诏敕命令,批答臣下奏议,但诏敕的最终确定却必须要得到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倘若认为中书省所拟不当,就予以驳正,还可以封还。因此就变成中书与门下在政事堂协议决定政事了。尚书省的职务是接受实施他们的决策。在政治形式上,中书省代表着天子,门下省则代表着官吏的舆论,也就是贵族的舆论。

当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高官都出身贵族,贵族对天子之命不是绝对服从的。因此天子对臣下上奏的批答之类都极其友善,绝对不是命令式的。然而到了明清时代,批答就完全像是对待从仆一般,言辞粗暴,成为命令式的了。封驳之权在宋代以后就渐渐衰微,在明清时期几乎完全消亡了。

这种变化的结果,就使得宰相之位不再是辅佐天子的存在,而只不过像是秘书官一样了。不过宋代尚存唐代遗风,宰相依然握有相当大的权力。而明代以后就完全不置宰相了,事实上,担任宰相职务的是殿阁大学士,这一官职在性质上只是天子的秘书和代笔,古代宰相那种辅佐天子、分担责任,甚或担负完全责任的风貌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君权无限地发达起来。

唐代的宰相都出自贵族阶级,一旦到达这个地位,惯例上即使是天子也不能自由动摇其权力。然而明代以后,无论是如何权势熏天的宰相,一旦触怒天子,也就立被废黜,贬作一介平民,沦为阶下之囚。宋代恰处于唐代与明清之间,宰相还不像明清那样失去权力,但即使依仗天子的权力达于极盛,只要一失去天子的支持,也不过就是一介匹夫而已。我们看北宋的寇准、丁谓,南宋的贾似道等人的境遇变化,也就可以明白了。

地方官也是一样。在唐代,地方官和中央权力相交结,在地方上往往拥有几乎等同于君主的权力,然而宋代以后,无论是位置多么好的地方官,只要君主一纸命令,也就轻而易举地遭到更换。宦官是天子的从仆,然而唐代的宦官却成为天子眷属中的一个有力部分,出现了“定策国老,天子门生”这样的俗谚。后来到了明代,宦官纵然跋扈,也不过是在蒙受天子恩宠的时期有权力而已,恩宠一衰,其势力就完全消弭。唐代与明代的宦官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差异,根源正在于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政治之间的差异。

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虽然到底与法治国家不同,不会明确承认人民的权力,但人民的地位与财产上的私有权,都已经与贵族政治时代大异其趣。在贵族时代,人民被视同贵族整体的奴隶。到了隋唐时代,人民从贵族手中解放出来,由国家直接统辖,并且还实行了将民众当作国家佃农来管理的制度,然而在事实上,政治的权力既然为贵族所有,民众也就不过是拥有君主的贵族团体的佃农而已。土地的分配制度等方面也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租税的性质,最为典型地体现出这一意味。

唐代的租庸调制度,就意味着人民对政府缴纳地租,服力役,提供工作产品。从唐代中期开始,这一制度自然崩坏,成为两税制,人民的居住在制度上获得了自由解放。因为地租等的收纳转为用钱代纳,以此为契机,人民就自然而然获得了解放,摆脱了被土地所束缚的农奴地位。到了宋代,由于王安石实行新法,人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越发明确起来。像青苗法那种低利率资金融通法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是认可了人民对田地收成的自由处理。

此外,将历来的差役改为雇役,虽然受到反对者的激烈攻击,但这一雇役制度却最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因此后来司马光改废王安石新法的时候,以苏东坡为首,新法反对论者中也有许多人反对差役复旧。尽管中国完全不认可人民的参政权,但贵族阶级消失,君主与人民直接相对,这也就是进入了近世政治的状态了。

此外,官吏,也就是君主与人民之间的中间阶级,也成为选举产生的了。当然这里的选举,并不像今天的代议政治一样是代议性的,而是指一种官吏选拔的形式。过去是从贵族阶级中提拔录用,现在则一变而成为考试选拔,也就是科举。六朝时代,天下官吏都以九品中正的方式选举,完全被贵族的权力所左右,当时的俗语称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唐以来破除此弊,实行了科举。然而唐代的科举方式依然是贵族性的,这种方式也是从宋代王安石的时候开始发生剧变。

从唐代到宋初的科举,是以帖括和诗赋为主的。帖括考的是背诵经书的能力,诗赋考的则是文学创作的能力。因此这种试验与其说是学科考试,不如说是人格考试和草拟文章的能力考试。然而王安石的制度却是以经义代帖括,以策论代诗赋。经义是让考生对经书中的义理发表意见,策论则是表达政治意见。当然在这之后,经义变成了单以一时巧思来惊动考官的文章游戏,策论也变成不过是史事的粗略概说,和实际的政务没有任何关系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一变化本身的目的,是在于将历来的人格主义改为实务主义。至于应试的考生,唐代每一年的及第者不过五十人上下,然而明代以后的科举及第者却大量增加,虽然有时是三年一度举行,及第却超过数百人,并且应试者无论何时都有万人以上。这也就是在君主独裁时代,官吏的地位分配到了一般庶民,允许机会均等了。

政治的实际状态上也发生了变化,尤其例如党派的性质大变。唐代也好宋代也好,都是朋党纷争不已,但唐代的朋党纯粹是以贵族为中心的权力斗争,而宋代的朋党则明显表现出政治倾向上的不同。这是由于政治脱离了贵族之手,从婚姻和亲戚关系产生的党派渐渐衰微,政治意见便成为了树立党派的主要目的。

当然,这种党派虽然来自政治主张的不同,但其危害却渐渐也变得与贵族时代相似。到了明代,师生关系、出身地方关系就成为主宰朋党的重要因素了。所谓君子之党,其危害与小人之党也已经无甚区别。明朝最终竟至于被认为是亡于东林党。清朝对臣下的拉帮结派深恶痛绝,因此就越发使得君主的权力绝对化起来了。

经济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唐代虽然铸造了著名的开元通宝,持续铸造货币,但流通的总量还是比较少的。从宋代开始,货币的流通才盛行起来。唐代虽然不能说是实物经济,但往往利用绢布来作为表示物品价值的货币。然而在宋代,就不再使用绢布、绵等,代而使用铜钱。更进一步发达起来以后,甚至纸币也盛行起来了。

虽然从唐代开始,已经使用名为飞钱的纸币,但到了宋代,纸币的利用更变得非常流行,称为交子、会子等。南宋时代纸币达到了巨额的发行总量,因此也导致了物价的剧烈变动。但不管怎么说,总之纸币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接下来到了元代,几乎就不再铸造铜钱,只是单纯流通纸币了。明代以后,彻底实行不兑换纸币政策,纸币因此而失败消灭。

总之一句话,进入宋代以后,货币经济变得非常盛行。在这个时期,银也渐渐作为货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北宋时代还只有极少的流通,到了南宋似乎就已经大为盛行,元的伯颜灭了南宋,回到北京的时候,为了将从南宋府库中收得的白银运到北京,而铸造成一定的形状,据说这就是今天元宝银的滥觞。可见银在宋末已经大量流通了。

到了明清,这种倾向日益显著起来,银最终完全取代了纸币。总而言之,唐宋交替之际,就是实物经济结束、货币经济开始的更替期。因此在这一时期,货币的名称也自然地发生了变化。古时候的钱或者称两,或者称铢,这不消说是重量的名称,古时候把一两算作二十四铢。宋代以后,把十钱算成一两,也就是一钱相当于二铢四累。说起来,这原本是因为开元通宝一文重二铢四累,十文就是一两。而宋代开始却就废除重量名称,转而用钱的个数来表示。即使从这一点来看,也就足以知道当时对钱的使用是何等盛大了。像是一匁(一文目)之类的日本重量名称,其实就是把中国钱的称呼方式倒过来用。

学术文艺的性质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暂且就从经学和文学的方面来说,经学的性质在唐代已经出现变化的征兆。到唐初为止,犹承汉魏六朝之风,经学重家法或曰师法。虽然允许敷衍发展旧来的成说,但一般而言却是禁止变更师法,另立新说的。当然其间也曾借种种遁词,屡次变异旧说,但这种企图却是不能公然宣之于口的。结果就使得当时的著述以义疏为主。

所谓义疏,是对经书的注作细致解说,在原则上是疏不破注的。然而唐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对古来的注疏发生疑问,树立一己的意见了。最早出现的就是关于《春秋》的新说。其后到了宋代,这种倾向极端发达起来,学者自称从遗经中发现了千古不传的遗义,完全以自己的见解作出新的解释,成为了普遍的风气。

文学也是一样。自六朝至唐,文章流行四六文,唐代中期韩柳诸家兴起,复兴所谓古文体,一切文章都成为散文体,也就是从形式性的文变为自由表现的文。诗到六朝为止是五言,盛行选体也就是《文选》风的作品,然而从盛唐开始,其风一变,李杜以下大家辈出,日益致力于破除旧来的形式。在诗之外,诗余也就是词又从唐末开始发达起来,突破五言、七言的形式,变成颇为自由的形式,尤其在音乐性上彻底发达起来。结果就使得曲自宋至元之间发达起来,从历来形式短小的抒情之作,变为形式复杂的戏剧。在文辞上也不再以多用典故的古语为主,变为以俗语作自由的表现。因此之故,贵族性文学就骤然一变,朝往庶民性文学的方向发展了。

此外,在艺术方面,至六朝唐代盛行壁画,以彩色为主流,虽然白描水墨的新画派从盛唐开始盛行,不过终有唐一代,新派并未能压倒旧派。然而从五代到宋之间,壁画渐渐变为屏障画,金碧山水衰落,水墨画日益发达起来。以五代为界限,这之前的绘画大体上重视传统风格,画的意义不过在于说明事件而已,然而新兴的水墨画却采用了表现自我意志的自由方式。历来只是贵族的道具,用于装饰宏伟建筑物的绘画,开始盛行卷轴形式,发生了种类上的变化,虽然还不能说是庶民性的,但平民出身的官吏纵使在流寓之中,也能够随身携带着来欣赏了。

音乐也是一样。到唐代为止,音乐以舞乐为主,也就是以音声为主,添加上舞蹈动作,因此乐律也是形式性的,很少有以动作来模拟物象的意味,尤其与贵族性的仪式相适应。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拟物象的浅近艺术盛行起来,动作也变得较为复杂,在品位上要低于古代的音乐,变为单纯迎合低层平民的趣味了。最为显著地表现出这种变化的,则是南宋时代。

如上所述,在唐与宋的时代,一切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如果在此之外,对细微的个人生活也都加以观察的话,我敢断言,这种时代变化同样会在任何方面都有所表现。不过这里就暂时放下这种细微之处不谈了。

要而言之,中国中世、近世的一大转换时期,就是唐宋之间。此点为读史者最当留心者。

本文原载于《歴史と地理》第九卷第五号(日本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5月发行),编选自《东洋文化史研究》,完整内容请购买原书查看。

好课推荐

(0)

相关推荐

  •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

    提 要: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从八个方面论述了唐宋之间的种种变化,指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但对该说的实证基础进行追问表明,其所依托的史实 ...

  • 亚里士多德说,人世间有六种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是坏的政治制度

    在当下,民主制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践行民主原则,有人甚至称民主制将会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 可大家是否知道,民主制政府曾经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 ...

  • 「四维中国通史」第十四讲:“诸子百家”争论的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要讲一个关于"诸子百家"的问题,那就是"诸子百家"到底争论的是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学派,包括道家.儒 ...

  • 内藤湖南: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 | 西东合集

    林晓光 译 所谓唐宋时代,是一个常用的说法,然而从历史学尤其是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的话,却实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这是因为,唐代属于中世的末端,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发端,其间包含着从唐末到五代的过渡期,因 ...

  • 内藤湖南 | 我的唐宋时代观

    内藤湖南 所谓唐宋时代,是一个常用的说法,然而从历史学尤其是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的话,却实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这是因为,唐代属于中世的末端,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发端,其间包含着从唐末到五代的过渡期,因此 ...

  • 内藤湖南:我的唐宋时代观

    「来源: |新史学1902 ID:newhistory1902」 内藤湖南 所谓唐宋时代,是一个常用的说法,然而从历史学尤其是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的话,却实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这是因为,唐代属于中世 ...

  • 在当下这个时代观书法和练书法还有什么意义

    方建勋在云课堂现场 甲骨文"飨" <石门颂>局部 <归去来辞>局部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局部 <来戏帖>局部 李叔同作品 <跋 ...

  • 何新读史杂记:中国唐宋时代的世界地图(修订版)

    何新读史杂记: 中国唐宋时代的石刻世界地图<禹迹图·华夷图>(修订版)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一块奇特的方形石板.此石板正.反两面都刻有地图,一面为正刻的<禹迹图>,另一面为 ...

  • 孙机:唐宋时代的茶具与酒具

    在博物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鉴定古器物名称和用途的问题.前些年王振铎先生关于汉代的樽.勺.巵.魁的研究,[1]就在这方面作出了值得学习的范例.但由于古器物种类纷繁,故有待清理者尚所在多有.这里仅就唐宋时 ...

  • 信息化时代观课评课新体验——科大讯飞“畅言智慧微课”

    在高举信息化教育2.0的今天,课堂里的观课评课不再只是一支笔一本本子,借助信息化工具,我们不仅能够多机位录制课堂实况,更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与微信互动实现观课评课的新体验.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款观摩 ...

  • 从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浅谈唐宋时代的乐曲与歌词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宋代填词的乐曲,大多来自于唐代的教坊乐曲,据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记 ...

  • 中国唐宋时代的世界地图

    [何新读史杂记] 中国唐宋时代的石刻世界地图<禹迹图·华夷图>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一块奇特的方形石板.此石板正.反两面都刻有地图,一面为正刻的<禹迹图>,另一面为倒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