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关注每一个
在博友“想想再说”的博客中,看到了“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对于孩子的意义”这篇博文,讲述了几个有关孩子心路历程的故事。读读看,这样的故事是否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发生?
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对于孩子的意义
想想再说
“关注每一个”是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课堂上都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对大班教学比较困难,关注不到每一个并等于不需要关注每一个。最近联想到自己、亲属及同事的孩子受教育的事更加认识到“关注每一个”对于孩子的深刻意义。
那天在婆婆家,小姑子把外甥女带到我面前说:“来让舅妈说说看,你做的对不对?”“什么事啊?”外甥女不好意思当着大家说,我们悄悄地到一旁私聊,孩子还是难以启口。还是小姑子描述:“你说她出不出息,因为上课老师没有叫她发言,她就当众大哭。”。这回儿,孩子也忍不住了。说:“那天老师上课,让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就提问了一个小组同学代表发言,表扬说'太好了’,我极力的举手老师没有叫我,因为我准备的也很多,肯定发言比他更好。老师没有叫我,我认为我准备那么充分,没有得到表扬不说,两发言的机会都没有,下课我就哭了”。
孩子没有错,就是想抒发自己的心情,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已。真是无独有偶,儿子小也经历过于他妹妹一样的事。
儿子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又一次其班主任老师在市里上公开课,上课地点在外区,规模应该很大。筹备公开课我是知晓的,因为孩子总回家说。公开课那天放学后,孩子见到我就哭了起来,诉说他的冤屈:“听课的人很多,同学们都找不到座位,我们班一个挺好的同学上厕所回来晚了,没有了座位,急的快要哭了,我想我是新转来的,把位子让给了她。一个老师在后面给我找了一个位子,我就坐到后面了,你说我做的对不对?”“对啊!”,当老师的我当然肯定了孩子,懂得照顾弱者,是好品质。“那你哭什么?”“坐在我位子上的同学一节课发言了好几次,我每次都高高的举手,老师一次也没有叫我”说着说着又伤心的哭了起来。
孩子为什么那么冤屈?没有得到老师应有的关注。
再联想到教研员到附校联合教研,所听课的班级有我们两位教研员的孩子,那个比较活泼的孩子在课堂上发言了好几次,还代表小组汇报,孩子的妈妈当然是喜在脸上。再看另一位教研员,愁眉苦脸,因为他的孩子不仅没有发言的机会,哪怕在小组活动中,老师也没有去关注一下,教研员说:“我儿子还最喜欢上科学课,可想在别的课上会遇到怎样的待遇?”作为家长,看到孩子在课堂上没有的到老师的关注是何等的滋味?
当老师声称“这么多的孩子能关注过来吗?”他一定没有遇到过上面三个例子的情境。在课堂上老师可能提问了80%的学生,比例很大了,可是对另外的20%的孩子个体来说,他们100%没有发言,当老师课堂上只关注到少数学生的时候,而绝大多数的孩子就是百分之百的没有被关注。
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给儿子发了个短信:“关注”和“关心”有什么区别?他说,“关注”是对事、人引起注意,“关心”是要投入情感。课堂上关心到每一个同学做不到,但是关注到每一个同学还是能够也应该做到的,一个眼神、或一个提示的话语、活动中的问询、抚摸,就算是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让所有的孩子表达、发言,那么课后能将课堂的关注后移,课下问询一下孩子在某个环节想到什么怎么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希望孩子得到什么待遇?”,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关注每一个”从理念转化成行为。做一个仁爱、厚德、有责任的智慧老师。
由上述案例引发出去,可以联想很多:
第一,如果孩子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否非常希望得到表现的机会,让老师和其他同学看到他所付出的努力?
第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心中想的是如何按照课前预设的流程顺利地推进教学,他的眼中会有学生吗?在这种状况下,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课堂教学中,到底是按时、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计划重要,还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适时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就某一问题深入展开讨论重要?
第四,一些比较积极主动的学生,总是得到很多发言的机会,相比较而言,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怎样在教学中做到“公平”?
第五,平时在课堂上不大有声响学生,可能对学科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怎样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加以呵护?
第六,有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因为不能回答讨论的问题而不敢说话,还是因为前期的教学中,数次有发言的意愿都没得到实现,所以才逐渐在课堂上变得沉默起来的?
第七,学生在学习上的情绪变化、对一门课程从热爱到不喜欢,教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第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