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把双刃剑

学习是把双刃剑

作者:李广生

这不是什么惊人的发现。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差不多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相互对立的属性且相互依存、充满悖论,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学习可以让人变得聪明,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也是人们热衷于学习的主要原因。但是,学习同样可以让人变得愚蠢,那些不仅仅出现在笑话里的、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书呆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但我这里要说的是“双刃剑”并非从这个角度定义。
学习的目的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有人想得到好工作,有人想考上好大学,有人想提高技能,有人想丰富学识,几乎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需求。需求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动力越强,这是人所共知的,当然也会出现反作用,类似于爱的越深越不敢大胆表白。这同样需要引起重视,但还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需求得到满足,哪怕是部分的满足之后,学习即宣告结束的这一现象更值得高度关注。这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学习是把双刃剑,既能使人爱上学习,也能使人厌恶学习;既能开启学习,也能终止学习。
教师队伍中存在数量可观的一些人,他们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热爱者,虽然他们整日从事着与学习有关的工作。没有准确的数据,这是我多年观察的结果。他们可能是某一学科的行家里手,但对学习而言却是个门外汉,而且不肯投入时间和精力对学习进行研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教材是难以克服的,简直就是没法教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他们看来学习的主要目的或是唯一重要的目的是获取知识。
学生也是如此。疫情袭来,学校停课,急坏了家长和教师。他们为什么着急?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离开学校,确切地说离开了监管,学生就不学了,或是想学也不会学了。毕业年级压力很大,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联合起来督促学生,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习。我们不惜把最现代化的工具应用于最原始的管理,目的是达到传统课堂的效果。这确实很难,教师和学生都很累。这意味着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学生学会了很多知识,唯独没有学会学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学会学习”挂在嘴边而并没有把它作为教的主要任务和学的重点目标。单纯地讨论学习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脱离具体内容的话,学习也会变成僵化的知识。遗憾的是它一旦与具体的知识相结合,又极容易被知识的光环掩盖而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几乎成为一个悖论,困扰着很多人。
疫情严峻,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行动,学校和教师更是马不停蹄。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我们之所以这样紧锣密鼓地部署,基本是建立在“课”与“学”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有课才有学,正因为我们形成了这种逻辑,所以才提出“停课不停学”。
为什么“学会学习”只能被挂在嘴边呢?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们普遍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二是我们习惯认为知识是教会的。
知识本身确实是客观的,这是指知识的本体属性,或是说知识作为知识的意义。但是,知识一旦与学习者相遇,便具有了个人属性,或是说人格属性——它不仅是某个学科的知识,也是某个人的知识,因为学习者赋予了它某种人格意义。如果学习者不能赋予其意义,它便不能进入到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结构中,像个匆匆的过客,很快就被忘得一干二净。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定的知识并不存在,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都是属于自己的知识,个性化的知识。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个抽象的概念。对于熊孩子来说它意味着自己有一罐蜂蜜,再得到一罐蜂蜜,就是两罐蜂蜜;对于猪孩子来说,它意味着上午吃了一顿,下午再吃一顿,那就是吃了两顿。这是它们分别赋予的知识的意义。
因为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被动摇(并不是知识本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直接导致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发生改变——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为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展示给学生,却不能把自己赋予知识的意义传递给学生,即便传递也毫无价值。学生只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解码新知识,并对它重新编码用新知识改造自己的原有知识——这是谁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可以把食物嚼碎了喂到孩子口中,但无法替他消化吸收。学习到核心不是吞咽食物而是消化吸收,并把它们转化为营养和能量。
知识是目标还是载体和工具,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得到重视。正如卡尔,罗歇在《学习的自由》这本书里所言:没有任何知识是确定的,只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为其带来可靠的安全感的人,才算是受过教育的人。
说到安全感,这又是学习的双刃剑效应。学习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但同样能给人带来被侵犯、被冒犯之感。这一点在教师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有些教师之所以拒绝新理念、新方法,并不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新理念的局限性或是对传统真的情有独钟,只是因为自己面临被否定的危险而做出的自保的反应。新知识经常不仅融合旧知识而且取代旧知识,这会让我们惶恐不安,干脆关上大门,把新知识拒之门外。托塔天王晁盖等众人投奔水泊梁山,寨主白衣秀才王伦却不肯收留,就是因为担心晁盖取代自己的寨主之位。新旧理念的冲突与此类似。
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真正困扰自己的不是学科而是学习,但他们并不愿意正视这个问题。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