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衔接
学段衔接
作者:李广生
人生虽然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紧密相连无缝对接,几乎不存在明显的界限。你能回忆起自己是在那一年从少年跨入青年的吗,或是从青年跨入中年?你肯定不能。不知不觉,你就长大了,或是像我这样,不知不觉,就变老了。婚姻可谓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是婚前的你和婚后的你真的截然不同吗?只有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你才会发现婚后生活确实给你带来很大改变。十八岁,成人的标志。参加完学校举办的成人仪式之后,他们就真的变成成人了吗,我们就真的可以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了吗?成人仪式上他们表情凝重,可仪式刚刚结束,他们又是一副天真的样子。所有这一些都证明,所谓的人生的阶段,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学段的划分也是如此。3到6岁,孩子接受的是学前教育;6岁以后,升入小学一年级,他们便开始了小学教育;6年之后,他们长到了12岁,升入初中,开始接受初中教育;又过了3年,他们15岁了,升入高中,开始接受高中教育。基础教育本来是一个完成的过程,却因为历史的、文化的、制度的原因,被人为的分成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三个学段。不仅如此,还分别对三个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计划、设立不同的学校、选派不同的教师。于是,三个学段就变了三座孤岛,彼此之间泾渭分明、壁垒森严,可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小学教师做小学的事情,中学教师做中学的事情,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人为的制造出学段之间的隔阂。
倒霉的是孩子。由小学升入初中,不仅仅是换了一所学校,差不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学习方式变了,作业方式变了,回答问题的方式变了,师生关系也变了,好像一夜之间,整个世界都变了。仅仅过了三年,他们升入高中,刚刚适应了初中生活的他们,又经历一次巨大的改变。这样频繁且剧烈的变动,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事实上很多孩子,因为不适应这种变化,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困扰。他们经不起这样折腾。
重灾区在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着巨大反差,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等各方面。那么小的孩子,更难以适应这种变化。难怪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会在幼儿园的最后一个学期让孩子退园,参加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学前班”。遗憾的是这些“学前班”,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上的准备,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知识教育,而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学段衔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幼升小、小升初、初中升高中,在这几个关键节点,校外培训机构大做文章,开办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狠狠地赚了一把。市场经济背景下,人家赚点钱无可厚非,问题是他们的介入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各学段起始年级的教学内容,一部分孩子在补习班学会了,老师还教不教?教吧,有的孩子已经学会了,不教吧,有的孩子还没有学,教师很为难。更重要的一点,校外补习班侧重具体的知识,学校教育侧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补习班的学习,孩子们仅仅是知道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但他们会误以为自己理解了,而不再认真学习。这又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难题。“零起点”教学在具体实践中真的有难度,不是老师和学校不想“零起点”教学,而是“零起点”根本就不存在。
同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学段之间的割裂,闭关自守,各自为阵,也是导致市场火爆的重要原因。小学教师从来不走进幼儿园,他们不清楚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幼儿园教师从来不走进小学,他们不知道孩子将来如何学习。如果打破壁垒,有了沟通与合作,双方就都能做到心里有数,就能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的发展而努力,就不会再手里握着一把刀,把孩子完整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硬生生的劈成两半。
确实有很多地区开始进行学段衔接的探索。这是好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是,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上的衔接,而非成长的衔接。知识当然重要,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不是教育的核心。幼儿园渗透小学知识、小学渗透初中知识,初中渗透高中知识,这样的衔接固然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却把人的成长与发展忽视了。对知识的过分关注,导致在衔接探索中,大部分是向上衔接,低学段主动向高学段靠拢,高学段却很少主动接触低学段。结果便是“抢跑”,形成“剧场效应”,学生的课业辅导越来越重,家长越来越焦虑。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学段衔接不仅要有教书上的衔接,还要有育人上的衔接。在教书的衔接上,高学段要向低学段看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衔接的基础。在育人的衔接上,低学段要向高学段看齐,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衔接的归宿。既要往下看,又要往上看,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学段衔接才真的有意义。
最后,还想再啰嗦一句,一门心思的盯着知识的衔接,不要也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