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篇“三纲鼎立”之说的内容是...
太阳主表而统营卫,风寒中人,则太阳首当其冲,营卫随之发生变化。
前贤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于太阳一证提出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俱中伤营卫的理论。其后,经方约之、喻嘉言两家的阐发,遂发展成为三纲鼎立的学说,并将其作为太阳一经辨证施治的纲领。
此说倡于晋唐,成于明清。晋代王叔和在《辨脉法》中,首先提出了“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伤,骨节烦疼”的观点。唐代孙思邈、王焘进而指出:麻、桂、青龙三方之法风伤卫,桂枝证;寒伤营,麻黄证;营卫俱伤,青龙证。
金代成无己于病理机制方面又予以阐发,认为:“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易》曰:水流湿,火就燥者,是矣!卫得风则热,荣得寒则痛,荣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
其后,明代方约之更将“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病”誉为三纲,于太阳篇标列“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 三篇,凡桂枝证及其变证一类的条文,列入“卫中风篇”;麻黄证及有“伤寒”二字冠于条首的条文,列为“寒伤营篇”;青龙证及“伤寒,脉浮”诸条文,汇入“营卫俱中伤风寒篇”。方氏主张伤寒六经“有纲有目”,经为纲、变为目,六经皆然。
清代喻嘉言随方氏之后,振举大纲,次详条目,指出:“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
这种方法理论被近代演化的也是简便易学,前些年有个(易)演伤寒论讲义就是在这上面的发挥,可以说是整理后再出发,是学习伤寒大法的新路径[赞][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