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理念型摄影秘诀,帮助你在摄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我是宋恩庭。这篇文章是我想给你的十二个摄影秘诀的续集。
在这个系列里面我将分享十二个观念型的摄影知识,是在我的摄影路程中沉淀出来的一些想法,能帮助你在摄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获。
没有看过前两部的,欢迎先点进去上面的链接阅读。
准备好了吗?
以下我们继续讨论接下来的四个知识:
秘诀五:光线没有好坏之分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摄影的本质。 我们拍摄的不是物体,而是光线物体之间的互动,所以摄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没有光,就没有线条、颜色、和形体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们就有机会能拍出好的照片,关键是我们对光源有没有足够的了解,有没有足够的创意去弥合我们需要的和我们所拥有的之间的差距。
所以与其把我们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气、某种光源,我们应该更深入去了解这些光源的本质,是轴光、是背光、还是测光?是蓝色的、绿色的、还是黄色的?
然后把握学习的机会,在这些光源下我们能拍什么样的照片,能带出什么种的感觉?
举个例子,日正当中,或者从头顶照下来的一束强光,很容易让被罩住的物件出现一块黑一块亮的光影,不止之间缺乏细腻的渐层过度,黑与亮的方差通常也会很大,同时凸显物体平面上的皱痕,很抢眼,造成一种不必要的视觉复杂。
但是有时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原始的、脏脏的、真实的感觉,它或许不适合一个皮肤细致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现出来。
任何时候,都有适合拍摄的题材和方法。
秘诀六:不同的镜头说的是不一样的故事
一只苍蝇、一只羚羊、和一条狗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视觉系统有着不同的构造。
在很多层面上,镜头也是一样的。
24mm,50mm,85mm,105mm,200mm,乍看之下这些都拥有类似的构造,也是经由层层玻璃把外界的光线聚到机身内的图像传感器,但是它们对一个空间和里面的光线、线条、和之间的距离所做的诠释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镜头,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说出来的故事也不一样。
刚开始玩摄影的人可能会想,一个50mm的镜头,基本上就是比105mm的镜头涵盖的画面多了一些,所以如果我要用105mm的镜头达到50mm镜头的效果,只要往后退几步,不是照样能拍出和50mm类似的画面吗?
没错,往前或往后移动,的确可以放大或缩小一个画面,但是这不是不同焦距带来的唯一差异。镜头焦距越长,它压缩的空间越多,它的景深会越浅(有时要让背景糊的好看,开大光圈还不比加长焦距来得有效),它对于线条的比例的拉扯也会越少。
一个镜头对空间的压缩、景深的深浅、线条的拉扯,构成这个镜头的特色很主要的一部分。要如何对这些特色达到直觉上的了解,有一个好办法:
选择一个焦距,例如35mm,然后每天只用这个焦距拍摄,一天至少一个小时,连续一个月,然后下个月换到一个异比较大的焦距,例如从35mm换到105mm,也是一天至少一个小时,连续一个月。
两个月后,你就会明白别人所谓的“每个镜头说的故事不一样”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
我们为什么不能光是熟悉一个焦距就好?因为只熟悉一个焦距,我们就没有对比,也就不能客观了解不同焦距对视觉属性存有的影响。
有了两个极端的差异做参考基础,以后当我们接触新的镜头时,就能很快了解它的特色,不需要看测评或者推销文案,自己就知道这颗镜头是否适合自己要说的故事。
秘诀七:开大你的ISO,没有关系的
这里我要用数字举一个例子。
如果有一个画面需要把光圈开到f/9,ISO设定在50,然后需要30秒的曝光的话,那,相同的画面,把ISO设定在160就只需要9秒钟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曝光量。
这时有人会问,难道ISO不是越小越好吗,这样噪点就少啊。理论上是没错的,但是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现在大部份的相机,ISO50和160,甚至加大到200或250,对画面负面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尤其如果经过后期的杂质处理,几乎是看不出来的。
与其追求拍摄体验上的纯粹,我宁可选择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成果,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样,因为每个人摄影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一整个晚上下来,每张照片花的时间少,我就能有更多时间去尝试不同角度,不同拍摄方式,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另外,有人看到我一开始用ISO160举例子,可能会问关于原生ISO的问题:ISO是不是不一定要开到越小越好,而是要开到相机本身原生ISO的倍数,所以如果佳能相机的原生ISO在160,那160会比100好,320也会比250好?
虽然关于这种说法有很多科学上的数据和实际噪点测试做支撑,但是老实说,在实际拍摄上我根本看不出什么差别。当然,不排除是我眼睛不好,程度还没到那儿,但是至少目前为止,ISO加大后对画质的影响,一直不是我会遇到的问题 (我用的是佳能5d2,十年前的老相机)。
所以与其在弱光的时候带上一个三脚架到处跑,我宁可加大ISO到四位数然后在装备越简单行动越方便的情况下寻找我想要说的故事。我拿的东西少,心情就会好,愿意尝试的东西就多,应变能力也就越好。
关于有可能出现的杂质,我是这么跟自己说的:如果我的照片会让别人注意到噪点而无法看到照片里的故事,那有问题的就不是ISO,而是照片本身的内容。
秘诀八:最好的风光照不一定要在日出或日落拍摄
以前的我,会避免在早上十点到下午五点之间出去拍照,因为日正当中的太阳照风光照真的不怎么好看,线条缺乏层次,光线也过于单调。
没错,日出日落的风景的确是其它时段不可取代的,尤其是当低角度的光线轻抚大地,用细长的影子展现出每个形状变化的细节时,这是90度的阳光撞击无法看到的轮廓。
但是,不是所有线条的美好都是只能被低角度的光线呈现的。高角度打出的影子,尤其是范围比较小的自然景物,能带来一种硬的、更原始,更真实的感觉。
而且,如果我们每次拍照都是等日出日落,那我们所捕捉的大自然也只是片面的,看起来的感觉都会非常相似,很柔和,缺乏那种原始多貌的美。
其实,在白天的时候,偶尔会遇到因为云层的变化而带来有趣的阴影组合,把原本平淡无奇场景一下子变得神奇。日间也会因为一场暴雨、风、雾气、等各种比较极端的天气变化,形成一般日出日落看不到的画面。
这种景观通常在海岸或森林里容易出现,而这种时候,反而是日正当中的太阳才是适合的。我在成都照的这张照片,就是在下午一点左右,当七月份的暴雨即将来临前的十几分钟天上云层的变化。虽然不是夕阳,但是这种特殊的光线也不是夕阳能够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