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而第97条似专为解释96条而设。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似有后人增入之嫌。但论中“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一语,对认识小柴胡汤证颇为有益。小柴胡汤证的形成,是在正气虚弱的基础上,邪气入于少阳,正邪交争于少阳而成。

  何谓少阳病?

  《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何谓少阳?从表、里作解,少阳为半表半里;从脏腑经络作解,少阳为胆(经)与三焦(经)。

  口苦、咽干、目眩,显为热证。

  邪气既不在表,也不在里,或者说既不能出表,又不能入里,而是郁于半表半里,郁热上迫,故见口苦、咽干、目眩等症。

  如胆经郁火上炎,也可见口苦、咽干、目眩等症。

  可以这样认为: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邪热郁于半表半里;或者说,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胆经郁热,三焦不畅。

  总为正虚邪实之证。总为郁热为患,气机升降出入障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97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97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0八)临证谈小柴胡汤

    我们上一节对小柴胡汤的来源和原文进行了简单的解读,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一说到小柴胡汤的病机,可能大家都熟悉,邪在少阳.我们还是来看看古人对小柴胡汤是怎么解读的.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

  • 《伤寒论》必学条文背诵班【坚持打卡第17天】

    医承有道 每天学点中医干货,零基础也能轻松入门!这里是中医人的成长家园,提供专业.实用的中医知识! 13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伤寒论>原文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证抓主症

    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依据<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可以概括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表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患者. 曾治疗一老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治疗饮证

    小柴胡汤具有调整气机升降出入之效,后世医家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气郁证.小柴胡汤可以治疗"热入血室",后世医家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月经病.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气.治血,而其治水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顽固头晕

    我有幸侍诊于中日友好医院.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任医师冯世纶教授,受益良多,现就个人临床治验一则总结如下,以答谢恩师教诲,敬请同道指正. 阿某,男,蒙古族,56岁.2014年1月5日初诊. 患者主诉头晕1 ...

  • 『古方新解』芍药甘草汤证论

    芍药甘草汤以腹筋拘挛急迫及一般筋肉组织紧缩作痛为主证.     求真氏曰,以右直腹筋挛急为目的,有此证而腹痛者,或手足挛急不能伸者,均本方所主治也.尾台氏云,治腹中挛急而痛,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治便秘

    某男,32岁,身高176厘米,体重仅55公斤.其人面色发青,眼圈发暗.2013年1月25日来诊,主诉便秘15年,起初3-4天一次,后来发展为4-5天一次,8年来通便均依赖开塞露.膳通等药物或保健品,就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合白蛇合剂治小儿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作"痄腮".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并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病征,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等,故须格处重视.笔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病之良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非常广泛.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本证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没有用过小柴胡汤的临床医生(中医)应该是不存在的. 善于使用小柴胡汤.善于使用"小柴胡法",至少可成一方名医. 读当代医家赵恩俭所著<伤寒论研究>,在读书笔记中摘录了这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病有感于外者,有因于内者,即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尽管中医对病因认识的主体思维是"审证求因",尽管临证多有外感合内伤者,尽管临证每有不易分辨外感与内伤者,但明辨外感与内伤,对临证者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