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趵突泉
济南以“泉城”著称,因为这里有很多泉水从地下汩汩流出,而最著名的就是趵突泉。
因为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因而也俗称为娥英水。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的意思。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带的是北京的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市中心,北邻五龙潭公园,东临泉城广场。泉池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泉分三股涌出平地。趵突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趵突泉每天能力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水量巨大,最大涌水量为每天16.2万米, 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严冬水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烟雾,济南人称之为"云蒸雾润"。
趵突泉的南大门横匾上的"趵突泉"蓝底金字,是清朝乾隆帝的御笔,有人誉之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观澜亭建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南,在泉旁修建亭子,名为"观澜",取于《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宋代文学家苏辙在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州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很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尤其有名。
观澜亭前的水中矗立着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是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木牌楼,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趵突泉边还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色,为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历城王钟霖所题。
观澜桥在趵突泉西侧,位于娥英祠、通泺园之间。桥宽3米,长5米,呈弓型,是按民族风格建造的,东西构架。因为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所以称为观澜桥。
龟石是元朝散曲家张养浩在北园的别墅——云庄的遗物。据考证,当时云庄中有秀石10块,称为"十友",其中的龙、凤、龟、麟四大灵石尤其著名。到了明代以后分移到济南城中的皇亭、孔庙及趵突泉等地。趵突泉原来还有一座麟石,"七七事变"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四座灵石仅存的只有这一块龟石。它是一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约8吨。该石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皱、瘦、透、漏"的太湖石品的特点。
泺源堂位于趵突泉的北岸,最早为娥姜祠或称娥英祠。一组三进的建筑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旧址,原来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大约在金元以后改为吕祖庙,曾供奉着宋代以后逐渐流行的道教新神吕洞宾。曾巩在泺水建二堂,南堂临泺水之源,故称"泺源堂"。北堂南对历山,称为"历山堂"。后来,金代元好问把"泺源"、"历山"二堂改成"吕公祠"。明朝时盐运使司张奎光、济南知府樊时英、历城县令吕黄钟又改祠为阁。此后,恢复原名"泺源堂”。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
来鹤桥原来是一座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的东岸,望鹤亭西的南侧。它是由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修建的,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加以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开始时为木质桥,后来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体两侧设置雕花石栏。
白雪楼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是为纪念明代文学家李攀龙而建的。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也称为"白雪楼"。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为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又予以重建。
济南市每年于农历正月初一举办趵突泉灯会,持续一个月,是泉城 一大文化品牌和冬季旅游主打项目,有"不到趵突泉观灯不算过年"之说。每年在众泉齐涌、泉水旺盛的九月下旬举办趵突泉水文化节,一般持续十天左右,又戏曲演唱、民俗活动、书画展览、趵突泉行为戏、杂技等活动。另外,每年趵突泉都举行菊展活动,让人们欣赏争奇斗艳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