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个回答可能颠覆你的三观

 01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学生时代最值得炫耀的事情,就是作为理科生,语文成绩却出类拔萃。

以至于毕业后很多年回母校,见到一位当年未教过我、但曾经认识的老师,他早已经忘了我是谁——但在寒暄之后,他恍然大悟般说“哦,哦,你就是那个理科生高考语文成绩比文科生还好的同学对吧?”

早已经离开了江湖,但江湖上还留有你的传说,说实话,心里颇骄傲了一把。

正因为有这么点小小的辉煌,多年来一直有朋友问我学语文的诀窍,尤其当朋友们的孩子都上学了之后,经常有人向我讨教:“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对这个问题,我一向都是干脆地回答:“别听语文老师讲课!”

 02 

这么说,没有对语文老师不敬的意思,其实我家的领导就是语文老师。

我只是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较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出在语文老师身上,而是出在语文教学模式上。

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组织专家编写一套语文课本,然后以老师讲解课本里的课文。

这样学语文,就算课本里的课文再是精品,语文老师讲解得再天花乱坠,也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多大益处。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更多的考查记忆性的内容,考试内容大多和课本相关,这一弊端尚不明显。

到了高中,考试完全脱离课本,成绩好的学生可能会突然变成成绩差的学生。

 03 

想要学好语文,最有效的办法是多看书。

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再好的语文老师也没用。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他亲身经历的两件事,完全能够说明语文成绩的好坏取决于阅读量,而不是取决于语文老师。

一个是他在高密一中的时候,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给在一中复读的好朋友写了一封信,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

当谈到语文的时候,他告诫朋友:

“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第二个是由于师资困难,某年他所在的学校有两个班,将近一个学期没有语文老师。

怎么办?只好让学生们自修,或者把学生们放到阅览室去看书。

没有想到一个学期下来,这个班的语文成绩不但不比平行班低,而且阅读和写作的成绩还要比平行班好。

第三个故事是《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发现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

于是,她不断请假、不断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

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她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读了四百多部名著,结果成绩还特别突出。

笔者之所以语文成绩比较好,也是因为从小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读过的书远多于一般的同学。

 04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低下,连篇像样的论文都不会写,有人建议大学也要继续开设语文课。

但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差,是大学里没有语文课的原因吗?

显然不是。是在中小学就没有打好语文基础。

知名学者鲍鹏山曾在文章里提到,全世界都没有语文这门课,只有中国有。

他曾经向一位移民到加拿大的教授请教,让对方讲讲加拿大的语文教育。

结果教授回答,“加拿大没有语文教育”,加拿大只有阅读课,就是一本一本读书。小学一年级一进教室,先给你发一本书,薄一点、内容简单一点,这本读完了再给你下一本;每个孩子的进度不同,过段时间给你做一个阅读水平的测试,你的水平可以达到哪一层,然后就提升,它有分级阅读的概念,但是你必须把这本书读完。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里面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试想,从小学到高中,充其量只有二十多本语文书,这么点阅读量,再优秀的文章、再透彻的讲解,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就像我们吃饭,本来应该天天吃五谷杂粮,如果一天打一针营养素,再是精华孩子也会面黄肌瘦。

阅读就是吃饭,而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则接近于营养素模式。

 0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量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没有阅读量,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课本上的课文全都背会也不顶用。

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体,而不是以老师讲解课文为主体。

那么,语文老师是不是真的没用?

当然不是。语文老师不但有用,而且我们还要对语文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不过语文老师应该转变身份,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不再是照着参考书给学生讲课文。

他们要比学生阅读的量更大、懂的知识更多,像大学里的导师一样,从宏观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

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能读懂别人的、能写出来自己的,就是优秀的学生,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语文教育。

作者:遗君明珠,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