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用一部《阿Q正传》超越了托尔斯泰的三大名著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著名、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三部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成为现实批判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尤其是《战争与和平》以其恢宏的场面、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的精细刻画,令众多作家望而却步。即使一个作家有天纵之才,也不太可能有托尔斯泰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博的见闻。从王公贵族到底层农民,将军和沙皇,展示出了俄罗斯的全景。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一面镜子”。
但是,我认为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部精短的小说,就超越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名著。因为《阿Q正传》告诉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要如何启蒙教育中国的民众。许多读者可能忽视了这部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正传”?而不是“小传”、“别传”、“外传”。
如果说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鲁迅的作品就是国民精神的手术刀,照镜子当然重要,切除病灶更重要,尤其是自省自察,忍痛下手自切病灶,就更重要。
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按这个思路来看,如果能用一个短篇写明白的事情,就没必要写长篇,节省了自己的精力,也节省了读者的时间。
《阿Q正传》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民众必须觉醒,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民众渴望革命。告诉进步的知识分子,要如何清醒地认识民众的优点与不足,如何恰到好处地教育和启发他们。每个人都不要迷信大师的金科玉律,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探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鲁迅并不想成为教师爷,只是告诉人们,如何睁大眼睛认清楚现实:前面有个坑,你往坑里跳还是从坑跨过去?是绕过去还是把坑填平?自己决定!反正坑就在那里摆着!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用浓墨重彩描写了贵族王公,写他们的心路历程,内心的冲突与挣扎。而鲁迅为社会最底层的阿Q作了“正传”,全篇集中笔力于阿Q一人一身。如果说托尔斯泰描写的是金字塔的顶尖的话,鲁迅描写的就是金字塔庞大的底座。因为劳苦大众的人数远远多于王公贵族。究竟是表达王公贵族的喜怒哀乐重要,还是启发引领亿万民众重要?
鲁迅的目光是犀利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论社会影响,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影响,远不尽鲁迅对中国的影响。
托尔斯泰这座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不是不可超越的,其实已经被超越了。
鲁迅与托尔斯泰及众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在研究和描写社会,都在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在哪里,成就最大的就是鲁迅。他花那么多的笔力描写底层民众,就是看到了民众的觉醒是社会变革最伟大的力量。而托尔斯泰把社会变革的力量寄托于贵族的良心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下足了功夫,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持否定态度,被列宁称为“伟大与可笑并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灭亡是不可能的,爆发是必然的。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就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
启发和领导亿万民众是一条精神改造之路,土地革命和农村包围城市是一条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相结合的新路,长征北上抗日是一条战略转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路。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前无古人的新路。
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作家在琢磨些什么,如果学习了托尔斯泰的恢复壮阔,加上鲁迅的深刻与精准,就可以创作出超越托尔斯泰,也超越鲁迅的作品。阿Q代表不了所有的中国人,也代表不了所有农民,只代表了流氓无产者式的农民。就是这样的农民也有启发教育的可能,也可以成为革命的力量。
如果被托尔斯泰的恢宏吓倒,被鲁迅的犀利精准折服,不敢去挑战,转而去研习些旁门左道,搞什么魔幻现实主义,那算什么本事呢?成不了高峰,也可以是秀美的园林,平阔的草原,清澈的小溪。像一潭死水般的玩深沉就没意思了吧?那叫逃避现实的逃跑主义。
虽然作品风格各异,但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托尔斯泰穷尽一生探索俄国民众的幸福出路,他反对暴力革命,也反对地主资本家残酷剥削农工,主张像基督徒一样感化众生。他两面都不讨好,最后孤独地病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