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典故好看:孟浩然的三个朋友

文  |  乔帮主    夜读日思  |  原创出品
孟浩然的三个朋友

公元728年,长安城,来了一个赶考的中年书生。

这时候正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离开考还有一段时日。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王维,最牛的状元神童,仕途那时候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他俩神交已久,也是书信好友,在当时的唐朝,诗文方面是齐名的,称他俩为王孟,就像“北乔峰南慕容”和“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一样,这份惺惺相惜,当然让两人的见面分外的高兴。

他就是孟浩然。

王维当时名满京都,圈中好友都是非富即贵,文豪诗家,王维为了能让孟浩然高中皇榜,举办了多次聚会,吟诗作对,饮酒下棋,就是为了给他创造成名的机会,孟浩然也不负所望,"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就是他在长安时候宴会上的佳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曾经的诗歌也被大家惊为天人的佳作,就连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也对他赞叹不已,诗人孟浩然醉了,有些飘飘然。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高考的日子,他信心满满的走进考场。

他觉得自己答得不错,出了考场,继续回到王维的府邸继续饮酒赋诗。

到了放榜之日,王维陪着孟浩然来到皇榜面前,一个一个看,一个一个查,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没有孟浩然的名字。

意外还是发生了,他落榜了。

命运还真能闹玩儿,这么一个才情满京都的人,竟然连最后一名都没考上。

要知道,在赶考之前漫长的三十年,他在美丽的湖北襄阳,没干别的,一直苦读诗书,写诗作赋,早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文豪了。

懊丧、苦闷、憋屈。。。。。。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写封信,来个浩然自荐,但是又自视清高。

他也梦想过直接来场面试,对皇帝的各种问答,能够对答如流。

可惜,没有机会,他不甘心。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对自己都很难交代啊!

一天,他感慨万千,在王维的书房写了一首《岁暮归南山》的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

这首诗,完全表现出了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

刚写罢诗,墨迹还没有干,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

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

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如今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忙呢?

【唐玄宗,黄秋生饰演】

所谓无巧不成书,正在此时,有人禀报,皇帝来视察工作,马上就到。

真是好机会,王维急忙去接驾。

孟浩然一介布衣,没见过这阵势,匆忙躲到了临时休息的床下。

唐玄宗和王维推门进来,却不见了孟浩然。

四处目光检查,才发现了床下的孟浩然的衣服。

王维想,坏了,我这朋友怎么吓到床底下去了,这是多好的机会啊!

我也不能隐藏,被皇帝发现,疑似刺客,或者明知不报,也是欺君之罪啊!不愧是少年神童,状元诗人,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启禀皇上,臣近期得到一本手抄诗集,觉得不错,请陛下观赏。”

说罢,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孟浩然的诗集,递给了皇上。

皇上翻了翻,真是不错,孟浩然的诗名他也有所耳闻。

“听说孟浩然是你的朋友,还在府上吗?我可以见一见。”

王维趁热打铁,说,就在府上,怕惊扰了圣驾,在床下侯旨呢。

孟浩然从床下爬了出来,本就人到中年,又不修边幅,床下又蜘蛛网灰尘的,这第一印象分就下降了不少。

但是,玄宗毕竟是天子,还是爱才的,平时也喜欢和文人举办个诗歌派对啥的,于是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最近有什么新诗吗?" 万一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王维挺高兴,这跳过笔试直接进面试的节奏来的太突然了,老友孟浩然就写诗厉害,这遇到了强项,可得好好表现啊,于是眼色会意孟浩然。

孟浩然是个没有弯弯绕的人,一想,新诗,我刚才就写了一首,王维也说不错,就这首了。

于是朗声吟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王维一听,坏了,这老兄怎么念了这首诗呢?

刚想阻止,孟浩然脱口而出:

不才明主弃……

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玄宗龙颜大怒,拂袖而去。

好端端的面试,让孟浩然演砸了,你说你哪首诗不比这首强啊,一声叹息。

好友王维尽力了,孟浩然非常懊恼自己的面试表现,同时,也感恩这份友谊,所以在王维上朝之后,给王维留了一首诗: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不告而别,回到襄阳。

仕途无望,孟浩然却不以为意,从此也不再求官,先是在浙江和湖北郧阳浪游。一个春意盎然的早晨,游历汉江的孟浩然在郧阳的鲍峡镇一觉睡醒,见小雨初歇,春光明媚,在喝下一碗郧阳胭脂米粥后,文思泉涌,挥毫写下《春晓》一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没有想到,《春晓》竟然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诗,孟浩然把诗稿和郧阳胭脂稻带到襄阳,郧阳胭脂稻也在兵家必争之地古城襄阳生根发芽,这是后话。可见:官宦显一世,才气垂千古。

回到襄阳,虽然孟浩然仍然没有官职,但是他成了一个隐士,还是一个诗名在外的隐士,这个时候,他认识了一个全中国五千年难得一见的诗歌天才——李白。

第一次相见,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他俩一个属相,都是属牛。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名山大川一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其实,在写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之前。李白就游览过黄鹤楼,面对美景,自然是诗情大发。诗仙就是诗仙,到处都想留下自己的诗,没想到,正想提笔赋诗,却见黄鹤楼壁上已有一首诗作,那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胸中块垒,难以展抒,郁闷的很久都难以忘怀。写了上面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心情舒展了许多,但是还觉得意境不够。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崔颢一较高低,其诗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对忘年交好友的钦佩。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全诗通过对孟浩然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生存方式。诗作开头提出“吾爱”,自然描写孟浩然的“可爱”,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而写,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这首诗,也成了李白赠诗孟浩然的绝笔,第二年,孟浩然就仙逝了,怎么死的?这就要说说孟浩然的第三位朋友了。

这个值得舍命陪君子的朋友,叫王昌龄。

他俩相识已久,但是见面的机会并不多。

在王昌龄被贬到岭南任职的时候,他路过襄阳,老友相见,甚欢。

喝酒赋诗,畅谈离别之情。

逗留几日,临别之时,孟浩然诗兴大发,写下一首诗:

《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也许命运无法改变,第二年,王昌龄得到朝廷重用,要回到京师复职。

再一次路过襄阳,当然,一定要再次拜访老友,命运就这这里转了一个弯。

话说,那是唐时的一年初冬,朔风刺骨,落叶飘零。著名田园诗人孟浩然卧病在床,闭目喘息,接受医生诊治。其夫人柳氏在外屋心神不定地等着医生出来回话。

医生出来后半天没有言语,好一阵子才开口道:“夫人在上,老朽不敢隐瞒,孟先生长得是恶疾,性命危在旦夕。在下所开的几副药,用时千万要忌口,或许能维持一年半载。否则,就是华佗再世,恐怕也回天乏力了。”

其实,那病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太重,叫痈疽,按照今天的医疗水平,应该不难治愈,但是唐朝医疗水平不高,而且这种病会因为不忌口引发败血症。

夫人柳氏铭记在心,按照老医生的嘱托进行精心调理,孟浩然病情逐渐稳定。

这天,王昌龄从岭南回京复职,绕道拜访孟浩然。好友重逢,孟浩然顿觉精神爽快了许多,尽管瘦骨嶙峋,走路一步三摇,但还要下床招呼朋友。他一面吩咐夫人柳氏准备酒菜,一面风趣地说:“贤弟千里迢迢来看我,既要畅饮,也要畅谈。谈古论今,说你我写诗的得失。但有一事,诗以外的东西,我是戒谈的。所以,你我先立下一条规则:莫谈朝庭之事。”

王昌龄不无感慨地笑道:“谨遵兄命,若不谈诗,就罚酒一盅!”

夫人柳氏见孟浩然脸上泛出了光彩,精神了许多,很快操持了一桌子酒菜。

孟浩然见桌子上摆的是白嫩的山药、红心萝卜、肥厚木耳、大个猴头、甜熟的瓜果等清一色的素菜,怨夫人道:“王贤弟流放荒蛮之地,三年不知肉味儿,今日怎么尽是素菜?”

夫人柳氏道:“我有心整出七个碟子八个碗的荤菜,可医生交待你要忌口呀!”接着,她指着满墙挂的腊肉对王昌龄说:“可不是嫂子小气,实在是你孟大哥身体不适,要忌荤哩!”

王昌龄笑道:“今天嫂子把家乡特产全摆出,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和浩然兄对饮对谈比什么都快活,食无肉而有诗比什么都强呵!”

孟浩然说:“贤弟若不嫌弃,务要尽兴饮酒。”王昌龄回道:“当然!当然!”

二人互叙家常,探讨诗文歌赋,倾吐着别后的思念。王昌龄在孟浩然家里乐而忘返,直呆了三日。这天,朝廷急报相催,王昌龄就要辞别上路。

赶巧,正好夫人柳氏回娘家,孟浩然请人做了酒席,桌子上摆的都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王昌龄说道:“孟兄身体有恙,医生交待要忌口,还是把这些撤下去换成素菜对饮吧!”孟浩然道:“你嫂子不在身边,不碍事!”王昌龄道:“你身体要紧!”孟浩然两眼含泪,哽咽地说:“你我相交多年,今日一别,还不知日后见不见得。就是舍去性命陪君子又有何妨?”

王昌龄被孟浩然的挚情所感动,抓过酒杯,举过头顶道:“你身体不好,要多保重,我期望再见到你时你身体健壮!”接着,一饮而尽。

孟浩然笑了,也倾杯而饮道:“贤弟遭贬多年,但愿此后仕途平安,小人失宠,贤弟一路高升!不要像我一样,一生布衣,空有一身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王昌龄道:“我俩有约在先,谁言仕途,罚酒一盅。今日孟兄开禁,先罚酒吧!”

罚酒格外醉人。孟浩然没喝多少酒就有些醺然了。

王昌龄见孟浩然抱疾相送,总是杯杯先干为敬。喝到兴头,他用地方小调大声唱道:“三杯通大道,五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不为醒者传。”

孟浩然受到王昌龄奔放的情绪感染,兴致盎然地击盅伴奏。

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中的查头鳊,味极肥美。浪情宴谑,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见到鲜鱼,不禁食欲大动,举箸就尝。

【襄阳名菜:查头鳊】

两人不能自抑,边吃边喝,直喝得一醉方休。

王昌龄走后,孟浩然因酒肉,特别是查头鳊,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夫人回来之后,埋怨他不忌口。他病恹恹地说:“朋友非易得,挚友更难求;舍命陪君子,虽死也无憾!”

夫人见孟浩然一副病容,伤心落泪。

孟浩然指着枕边的诗稿对夫人说:“别哭了!我趁早把它托付给你吧。”不等夫人答话,他接着又说:“我本有诗歌千首之多,当初不甚珍惜,写成后随手送人,现在只剩这一点,是我的心血,如能保存好传于后世,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死也瞑目了。”

夫人柳氏含泪收下诗稿。孟浩然安然仙逝,时年五十二岁。

后来,人们饮酒时常说:“舍命陪君子”,其典故正源于此。

话说,若非王昌龄山水迢迢前来拜访,孟浩然,定不必这么早死。然历史不可重来,孟夫子让王昌龄这么一访,竟然永诀红尘,又岂可怪罪?有句古话说的好:“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对于孟浩然的死,想必王昌龄定会愧疚一辈子的!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更哭诉了自己害死了孟浩然的前前后后,作为孟浩然的好友,李白也非常悲切,两个人抱着痛哭了好久好久。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赠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以说,朋友的朋友更是朋友,他们俩因为孟浩然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在九泉之下,孟浩然定然也是笑的吧!

虽然孟浩然在仕途之路上碰了一鼻子灰,但由于他那卓绝的诗才,广交天下好友,成为历朝历代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的面对,积极交往好友,把满腔对祖国的热爱,对田园的向往都融进了流传千古的诗里!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即便是从未登上高处,依然会赢得世人的尊重,历史的歌颂!

《春晓》书法欣赏

夜读日思

亲爱的粉丝们?读了这篇孟浩然的典故,你有哪些感慨呢?敬请在文章尾部留言评论,好吗?希望每首唐诗都能让你学到知识,获得乐趣,感受到唐诗的魅力,提升你的眼界,转发分享,赞赏,都欢迎,如果想加入我的粉丝群,请私聊乔帮主!

    值得关注

    公众号创始人:乔公子,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暖男,出身寒门,热爱生活,喜欢书法、电影影评、业余麦霸,一只思考的山羊,活在温暖的精神世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青年界》,获得过全国文学奖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