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艺术家们

冯骥才先生的长篇小说新作《艺术家们》,是一部风格清新雅致的写实作品。与李洱的《应物兄》和刘心武的《邮轮碎片》一样,将目光瞄准了经历过文革,如今又直面市场经济大潮的知识分子们。这种写实的风格可以说是风潮,也可以说是一种返璞归真。在求新求异的先锋文学渐渐远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平行又互相交错的时代之中,中国文学上的探索似乎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思考中国人文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家园,这同时也指向中国文化的神髓。冯骥才先生也正是通过《艺术家们》这部以当代艺术家群像为视角的小说,为这样的艺术探索作了注脚。而与其它写实小说不同的是,他的“探讨”更为直接——借小说人物的思考内容,表达了很多自己的艺术观甚至是人生观。这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坦率”。我们不用担心冯骥才作为一个文学家去“跨界”展示艺术家的世界会有什么隔阂,因为毕竟他早年也是“弃画从文”,也一直坚持绘画创作,关心着画坛动向。在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小说有着冯骥才个人经历的影子。

逼仄时代的理想探索
小说从三位文革时期的艺术爱好者——楚云天、洛夫、罗潜讲起,展示他们物质贫乏但却真挚、热忱、纯粹的生活。在那个思想滞涩的年代,他们可以为了一张柴可夫斯基的唱片激动不已,为了一本印象主义画册兴奋上好几天。而所有的这些,都还必须偷偷摸摸地欣赏。非常时期用它的荒诞反衬出理想主义的炽热感人。三个人经常聚会的“”沙龙”——罗潜那间隐秘简陋的小屋,成为了他们纯粹情谊的印证。虽然这样的理想主义里面掺杂了很多的误解,就像书里写到的“他们的世界只不过是从所能见到的有限的世界中想象出来的。”但这不影响三位年轻人从质朴的探索中获得幸福。而当我们读完小说回过头来审视时,甚至发现这段时间或许才是他们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就像艺术从来不与名望身价简单对等一样,物质也从来不与幸福简单对等。主人公楚云天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活着,就是还不知道自己的结局。
而艺术家工作的本质,是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探索,正是像楚云天这样的艺术家们的真正归宿和乐园。这又让我想起了李渔在《闲情偶寄》里的一句话“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艺术家的人生价值,正当寄予理想的追求。
理想主义与消费主义
经历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我们,自然懂得它的强大力量。它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众生席卷其间,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灵魂。“市场社会一定是奇葩盛开。”在这样的力量面前,理想主义无疑是脆弱的。洛夫自从到美国见识了大千世界的丰富曼妙之后,似乎就慢慢偏离了本心。以至于罗潜几乎在第一时间就预感到“洛夫和我们开始走远了”。往后的发展按部就班、顺理成章。洛夫和“物质女郎”郝俊走到了一起,郝俊则用她的欲望和能力帮助洛夫在市场上钻营,所求无非是更高的价格、更大的别墅、更好的家具。可到头来物极必哀,洛夫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家庭压力之下,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这让楚云天痛彻心扉。
而在罗潜这里,理想主义的坚持显得更为隐忍和低调,但最终依然逃不过“无奈”。就在他娶妻生子之后,迫于生计开起了画廊,画一些难言格调的商品画贩卖。“远离市场可以,前提是不缺钱用。为了生存,或生活得好一些,最终还得服从市场。”罗潜的这句话道出了无奈的实质,也拉远了和楚云天的距离。
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只画梅花的唐三间、画价极高的于淼、穿梭于艺术家间的画廊老板、善用色相的女画家白夜……,他们或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只不过在现实面前都选择了臣服,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是个让人情感复杂的语汇。
所求不过艺术的人生
有人选择臣服于现实,自然就会有人坚守于理想。楚云天算一个,黄山画院的易了然和洛阳的民间天才高宇奇则是另外两个。易了然是性情中人,与楚云天一见如故。一生执着于山水画,对绘画市场不管不问。直到当大家都重视画价而不再随意赠画时,他与楚云天之间还是作品互赠,显得坦荡而洒脱。而高宇奇则从来不算画坛中人,他仅凭借傲人的天赋和艺术敏锐,以及社会化的艺术理想,躲在聚光灯外潜心创作,寻找属于自己和这个时代的艺术语言。在楚云天越来越感到世间苍茫和内心孤独时,高宇奇和他的《农民工》几乎成为了楚云天藏在内心深处的唯一一处光亮。这在整部小说中无疑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和地位。冯骥才为了让这座“灯塔”的力量更为感人肺腑,笔落惊风雨地向读者呈现了高宇奇的离世,唯留震撼与惋惜。当楚云天前往高宇奇的车祸地点吊唁时,第一次感受到那个辽阔的烟岚缥缈的山谷里装着一个人灵魂。这个灵魂无疑是艺术性的。那艺术性究竟是何物呢?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里提到,中国儒家重礼,也重乐。音乐是人生的另一种形态,它的审美与人生相通。而道家讲究虚静,注重天人合一、逍遥物外的唯美。在儒家和道家的理论世界里,艺术并非生活的提纯,而是生活的本真形态。所以说,楚云天、易了然和高宇奇追求的是艺术的理想,更是艺术的人生。这也是冯骥才通过小说委婉地展示给读者的人生观。艺术与生活在这里融为一炉。
克制的情感
优秀的小说自然少不了情感叙述。楚云天的三段“情感经历”构成了《艺术家们》这部小说的爱情线索。首先是与隋意青梅竹马、相敬如宾的长情陪伴;接着是田雨菲不加雕饰、纯粹动人的少女情怀;最后是白夜机关算尽、老练功利的色相交换。这层层的“下滑”,让人不免唏嘘,最真纯最值得珍惜的,终究还是眼前人。小说在接近末尾的时候安排了妻子隋意的离去,这成为了小说后段的高潮事件,透着作者的叹息,也隐含着清醒的审视。物质、欲望、虚情假意、逢场作戏,终究经不起推敲,生命的精髓内容往往是不沾浮华的朴素存在。不过作者并没有“残酷到底”,最终还是安排了隋意回归的“HAPPY ENDING”,只是这里的文字处理显得梦幻,有一种不真实感。生命峰回路转之处,或许从来都是让人动容进而泪眼朦胧的。
冯骥才的《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家群像这个载体,向读者展示了他的艺术思考和人生思考。而这也是日日囿于名缰利锁的现代人,打开人生另一扇窗户的一个契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