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 形 网 红 审 丑 ,终 于 凉 了

    这几天,前有人类高质量男性封号,“吃个桃桃好凉凉”没火多久就凉凉。而前几天,“郭老师”账号全平台封禁了。

    审丑文化似乎画上了一个休止符。网友们称“大快人心”。

    但是不的不说,这几年,土味是弥漫在短视频独特的社会现象,是一直徘徊在主流审美之外的亚文化。

    你不想看,也刮得你一脸土。

    为什么这种审丑文化一直盛行?它又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

    NO.1

    审丑式网红,终于凉凉?

    这几天你如果看新闻,一定看到,“人类高质量男性”被封号的消息。

    我们把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段子当茶余饭后的消遣,但是徐先生转身就接了大厂商的广告代言,微博粉丝群一个坑位7万5,记者采访一次得花20万?最终徐先生的账号终于遭封了。

    也许你不知道郭老师是谁,但你一定直接或间接听到过郭言郭语。

    集美(姐妹)、耶斯莫拉(噎死我了)、夺笋啊(多损啊)等奇怪词汇,引发众人模仿玩梗。

    疯癫邋遢的郭老师不时说着郭言郭语,还有很多迷惑行为,简直辣眼睛。

    直播捧起大脚丫子闻一闻,肆无忌惮地故意用力放屁,直播窜稀的声音,感冒擤鼻涕连成线,裸露屁股沟,高声尖叫,辱骂连线女主播。

    郭老师曾经有多火呢?

    去年4月郭老师去南京玩,大量群众围观,包围了她入住的酒店,高喊“斯莫拉”。仿佛郭女王御驾亲征。

    更夸张的是,粉丝围堵导致夫子庙交通瘫痪,迫使警方出动疏导。

    她越低俗越癫狂,收获的人气就越高,死死地拿捏住了某些网友的审丑心理。

    就连郭老师自己都说:"我平时看自己的视频,都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显然,她对自己装疯卖傻、哗众取宠的行径门清儿,这正是她解锁的财富密码。

    虽然“郭老师”的成名路上,始终伴随着无数网友的痛骂,但她并不介意被定义为“卖丑土味主播”,反而凭借此风格收获惊人流量,成功变现。
    郭老师其实是网络上的审丑文化的一个缩影。
    当你打开手机,各种恶俗信息就迎面扑来。
    活吞金鱼,生吃蛇、表演吃灯泡、一秒喝一瓶白酒、点燃缠在身上的鞭炮……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辣眼睛的土味塑料视频。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提出坚决抵制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
    同日,文旅部发布《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提出要加强对经纪机构的管理,约束表演者行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治理娱乐圈乱象。
    真的,拍手称快。
    NO.2
    审丑,凭什么成为“顶流”?
    “在这个时代,人们只看两种人:英雄和小丑。”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小丑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概念集合体——土味网红。
    郭老师走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奇异的话语和丑陋的肢体表达。
     
    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在一水光鲜亮丽的主播群体中,郭老师反而成了与众不同的那个。
    她的出圈,反映出审丑文化的延续。
    而短视频平台是审丑文化发展壮大的绝佳土壤。
    它的特性,决定了生产内容的通俗娱乐和用户的草根性。
    而现在几乎是“全民”审丑,网民围观这些扮丑的网红,将他们送上流量顶峰。
    对观众来说,这样的审丑行为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首先,是猎奇。
     
    以猎奇为导向的审丑文化,精准命中了当代网友的割裂心理 。
     
    观看丑的事物,有时候的确让人欲罢不能。猎奇的个体窥视欲得到满足,还能宣泄情绪鄙夷一下“丑东西“。
     
    微妙的心理作用,让审丑成为互联网生态中人们的情绪释放器,从中获得快感。
    其次,这是对主流审美的反叛。
    审丑文化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有力冲击了单一的主流审美霸权。
     
    同时也为无法发声的大众群体,尤其是底层民众提供了自我表达与发泄的窗口。
    发音奇怪的郭言郭语,带有浓厚的戏谑、解构特点,与传统的精英叙事相背离,可不就叛逆极了。
    除此之外,这样的审丑可以让观众产生诡异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叫做“文化亲密性”的概念:文化具有选择性,我们会对自嘲,有归属感的庸俗文化产生亲密性。
    而审丑文化的本质就是创作者放低自我姿态,故意向观众扮丑。
    这就不难理解,被现代快节奏高压社会压抑已久的观众,自然会追赶审丑文化潮流。
    但这恰恰是亚文化在新型媒介生态中的清晰景象。

    网友争相模仿郭言郭语的互联网狂欢仪式,就宛如一出解构生活的荒诞喜剧。
    NO.3
    从土味到审丑,下限在哪?
     
    审丑文化其实自古就有,但是现在的审丑无疑在是向低俗、畸形方向发展,资本的恶意介入让这种特征更加扩大化。

    娱乐至死,低俗至上。
     
    毫无疑问,“迷人的郭老师”便是当下诞生的畸形产物。
    土味内容愈发剑走偏锋,越是低俗、恶搞、不合常理的内容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郭老师扮演小丑人设,进行卖丑行为,目的无非是追逐利益,攫取流量和财富。
    为了捞钱抛弃道德底线,扮丑、作秀成为流量密码,审丑现象在网络世界大范围蔓延。

     
    在越是展示丑态越能走红获利的今天,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变得日益浮躁、虚荣。
    人们难免被同化,不自觉降低精神文化底线,病态也能习以为常。
    郭老师不是第一个审丑现象诞生的红人。
    初代网红芙蓉姐姐、凤姐笑而不语,红极一时但终究只会成为过眼云烟,很快就湮没在时代浪潮下。
    同样,她不会是最后一个,即使我们嗤之以鼻。
    但审丑现象的大行其道,毒流量、毒内容,我们不得不对此保持警惕和防。
    大众传媒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人们的言行。
    审丑异化,新媒体平台娱乐化、媚俗化倾向严重。

    极目新闻如此评论,如果放任“审丑”成为一种正常,对于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理念是极大地腐蚀和消解。
    表面看上去,只是娱乐逗笑、精神狂欢。
    一旦形成了广泛影响,本质上就是认可了“低俗、庸俗、媚俗”的走红路子,就是给“唯流量论”添柴加火,就是让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更加浅薄和浮躁。
    审丑文化也是应该有底线有下限的,过犹不及。
     
    长期浸润于土味庸俗文化之中,本质是在逃避现实,迷失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极端化的审丑泛滥,犹如温水煮青蛙。
     
    我们的底线被不断打破,审美能力日渐丧失,景观社会中的人也在异化。
    资本逐利和大众狂欢的审丑之风,是时候止住了。
    否则,审丑到最后,你会发现,小丑竟是自己。
    作者: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