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69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B 现代汉语
军事用兵法则;用兵不要随心所欲,要守礼谨慎用兵;不要穷追猛打,要攻防兼备。具体用兵时,要不露痕迹,就像互相推让而不用手臂,迷惑对方而没有目标,捉到对方而不用强攻。军事行动最重要的准则是不轻敌,一旦轻敌而战事失利,国家不保,社会不宁,民众不安。所以用军事行动,一定要知彼此长短,掩盖短处使用长处,才能够胜利。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陈用兵之道。老子疾时用兵,故托己设其义。主,先也。我不敢先举兵。客者,和而不倡兵,当承天而后动。侵人境界,利人财宝为进。闭门守城为退也。彼遂不止,为天下贼,虽行诛之,不行执也。
2王弼注:彼逐不止。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无敌,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宝,三宝也,故曰几亡吾宝。
3杜光庭注:致理之君,弘慈为本,执谦守己,以礼下人。三宝四善之功,戒之至矣,让王为客之义,慎亦审焉。既躁进而不能,在勇退而为可,无攘无执,何祸何忧?所宝克全,用哀为胜,斯言显矣。而孰知孰行,知者甚希,则者为贵。
4王元泽注:不勇於杀伐。至仁之兵,有征无战,与无行同。虽有战之名,前无敌者,故与不战同。哀怜之心,慈也。慈故能勇,所以胜。一本作相若,亦通。若之言兵刃相敌也。
5吕吉甫注:道之动,常在於迫而能以不争胜,其施之於用兵之际,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则虽兵犹迫而后动,而胜之以不争也,而况其它乎?何则?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皆非所敌也。
6苏辙注:主,造事者也。客,应敌者也。进者,有意於争者也。退者,无意於争者也。无意於争,则虽用兵,与不用均也。苟无意於争,则虽在军旅,如无臂可攘,无敌可因,无兵可执,而安有用兵之咎邪?
7时雍注:用兵有言者,明其言非我有也,乃用兵者之常言也。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则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未尝感人也,应之而已。既不得已,则非踊跃用兵而以乐杀人为事者,是以不敢进寸而退尺,故曰行无行也。
8邵若愚注:古之善为兵之士者而不用武,善战者以慈爱救物而不用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谦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9王夫之注:居道之宫,非“主”非“客”;乘道之机,亦“进”亦“退”。而“主”不知“客”,“客”能知“主”,繇其相知,因以测非“主”非“客”之用;“进”无“退”地,“退”有“进”地,因其余地,遂以袭亦“进”亦“退”之妙。“主客”之间有宫焉,“进退”之外有用焉。
10林虞斋注:用兵有言者,亦举当时之语以为喻也。用兵者,不敢为主而为客,重于进而易于退,以不行为行,以不攫为攘,以无求敌而引敌,以无执而为执,此皆兵家示怯示弱,以误敌之计。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十三,阐明军事用兵的法则。历史中见有人将第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章,合并为一章,而不察道之所用,为民众,为用人,为军事,强合为一,似为不妥,治外篇讲述思想文化在不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而一一详说。对于民众,民生既安,则文化教育开始,才有不同文化应用的人才出现,于国,于人,于兵,分别论述,更容易体悟思想文化应用的不同。
2 主则随心所欲,客则守礼慢行,用兵亦不外于此,所以有用兵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主客之设喻,妙在守于礼节,兵为国之屏障,民之保障,用兵须遵行礼节,用兵之大法,所以国不辱,民不羞。
3国家用兵,贵于兵在有行无行之间;有行,国之屏障,不行为国之耻辱;无行,则无迹,无迹而无形,无形而难测,兵所以制胜;所以推让却不用手,牵引对方却没有目标,能够战胜对方却不用强兵。
攘,形声,从手,襄声,本义推让,《说文》推也;《礼记》左右攘辟;《广韵》除也;《庄子》攘弃仁义。扔,形声,从手,乃声,甲骨文字形,象以手牵引或者投掷东西的样子,本义牵引;《广雅》引也。执,象形,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局部,捉拿,《说文》捕罪人也;《易》执之用黄牛之革;《诗》周颂-执竞武王;《韩非子》执干戚舞。如此描述,在于有与无,阴阳之数,自然常理,用兵之道,用弱不用强,故攘,仍,执,不用,藏兵于九地之下,出奇而胜,用于九天之上,后世善于用兵者,悟出此理,正兵应敌,奇兵制胜,正解也。
4军事用兵最重要的是不要轻敌,古今中外的所有战争,足以证明,轻敌是灾难的开始,对于国家战事,轻敌是战争失败的根本,是国家失势的根本,所以轻敌几丧吾宝;明于此,则可以为将,通于此可以为帅,陈兵相见,不轻敌,知彼此之短长,以哀掩盖己短,以己长攻他短,虽毛发之末,可赢泰山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