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张千里的疏肝方!治“胁肋刺痛”
今天我给大家聊聊,清代的一部医书,叫做《千里医案》。它是清代名医张千里留下的一张医案。
张千里,名重,幼字子方,字千里、广文,号梦庐,祖籍嘉兴,后徙桐乡乌镇之后珠村。生于乾隆甲辰,卒于道光巳亥(公元1784~1839年),享年56岁。儒而精医,善诗能文,擅长书法,学术造诣很深,与越林上人、吴芹被誉为“西吴三杰”。长于时病之诊治,常能起沉疴,出险入夷,故求医者络绎不绝,遗案丰富多彩,有《珠村草堂医案》《四时感证制治》《外科医案》等专本流传,出有选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由于他博采众长,取舍有度,故能胆识过人,通变古法。其治时令病,虽以《瘟疫论》《温热论》为依据,但处方选药又不尽相同,择善而事。
有一次,张千里接待了一个从杭州来的患者,姓董。
医案记载,这个患者,看到张千里就跪倒在地,求张师“救他“!
张千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将其扶起来。
病人对张师说道,从前几天开始,不知什么原因,左侧胁肋里面部位出现刺痛。疼痛感十分强烈,仿佛针刺般感觉,深深扎进去。
同时,患者嗳气、舌苔黄,口中苦,终日肠鸣,爱放屁,大便溏薄。
为了止疼,患者走了好多地方,看了好多郎中,都无功而返。
这次,患者特意千里来找张千里。如果还是无法医治,患者就打算自尽,不再忍受这非人之苦了。
张千里仔细观察,患者所谓左侧疼痛的部位,看上去,并无异常。诊断的时候,张师特意问及患者过望生活如何。
询问得知,此人素来“易怒善争”,性格相对孤傲,容易和别人过不去。对外人和家人都是如此。就因为争强好胜,别人都排斥他,导致他无法生存,最后,家里开始落破。苦闷万分,偏偏这时又生得此病。
张千里听后,知道了患者病因,写了一张方子——
半夏8克,陈皮8克,苏子8克,黄连15克,旋覆花8克,茯苓10克,蛤壳15克,刀豆壳15克,海石粉15克,川贝10克,竹茹5克。
结果,患者再服药第二剂时,左侧胸胁腹部开始好转,夜里可以正常入睡了。
服用到第四剂的时候,疼痛基本消失,肠鸣便溏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患者对张千里千恩万谢。
张千里说:你原本无病,只是肝气横逆日久。今后要改善性情,以后不可与人敌,不要与世争。你以后若能性情平顺,与人为善,日后不会在有此病。
这里面是怎么回事呢?
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胁肋部位疼痛。中医理论中,肝胆经循于胁肋。而且肝气从左侧升。因此,患者左侧胁肋腹部刺痛,一般考虑是不是肝气横逆所致,是肝病。患者全身状态和过往经历,得到了证实。
肝气横逆,胆气上溢,所以患者口苦。肝郁日久化热,所以患者舌苔黄。肝郁日久,脾胃受克,于是脾胃之气失常,患者嗳气、失气。脾受克伐,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下注于肠,于是就引发了便溏、肠鸣。
另外,患者争强好胜,易怒善争,到处树敌。说明他长期情绪苦闷压抑,心头常怀郁怒之气,以至于肝气横逆、化热生火。
痰浊、郁火夹杂,凝结于胸腹,令气滞血瘀,就让患者出现顽固疼痛。
以上分析,患者就要调肝气、清热邪、化痰浊。
我们在来看看张千里开的方子——
半夏8克,陈皮8克,苏子8克,黄连15克,旋覆花8克,茯苓10克,蛤壳15克,刀豆壳15克,海石粉15克,川贝10克,竹茹5克。
这张方子,其实是黄连温胆汤的化裁。黄连温胆汤,是清痰热、和肝胃的,出自《六因条辨》。黄连温胆汤原方是,竹茹、黄连、半夏、枳实、陈皮、生姜、甘草、茯苓这几味药组成。
张千里在去掉了,甘草、枳实、生姜三味药。总体分析来看,茯苓、黄连、竹茹清痰热。陈皮、半夏、苏子理、旋覆花、刀豆壳理气化痰。川贝、海浮石、蛤壳化痰散结,清除顽痰。
其实,这些都是基本要药物治疗,患者真正想要恢复健康,还得控制自己的性情。
张千里才在临别之时,对患者说——“你本无病,只是肝气横逆日久。今后切要改善性情,不可与人敌,不要与世争。
张千里大医,就是大医,用治心的思路,治好了患者的病。
这个医案给我们一个警示,做人一定要和善,不要真强好胜,与人为敌,要懂得化解怨气,保持心情舒畅,病自然远离而去。
本文理论依据:《千里医案》、《中医情志病学》、《中药学》、《中医病因病机学》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