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运动员冲刺阶段被打扰,影响的不止是成绩
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何引丽在刚刚结束的苏州马拉松比赛中“痛失冠军”,虽然比赛的结果已经尘埃落定,但志愿者闯入赛道向选手递送国旗的行为却引发了争议。
很多人将何引丽痛失冠军归咎于此,但是比赛结果已经无法改变。我们不在结果和爱国上浪费笔墨,单纯说说这样闯入赛道是否会影响马拉松运动员的成绩。
马拉松比赛的设施安排和规定
马拉松在不同的城市举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向世界宣传与推广这个城市,所以马拉松比赛中赛道的选择并不是随意为之的,即便很多人认为商业气息太浓,但每个赛道从选取到丈量也都必须严格符合规定,这是出于对参赛选手、运动员、爱好者的保护。
整个赛事中,包括路障、提示牌、赛区中的补剂、水供给区都有严格规定,即便是沿途送水的人员,也是大赛工作人员。
起点区和终点区还要进行交通管制,比如起点区要求保持交通管制直到最后一名运动员离开起点,终点区则会一直保持封闭管制到官方公布的关门时间。
而且,马拉松比赛的场外参与人员,哪怕一辆车的停放、跟随都是有规定的。
为什么要这么详尽地进行规定呢?因为马拉松运动是一项挑战体能、耐力、心肺功能的锻炼,比赛途中任何超出正常安排的行为都会干扰比赛,比如一位志愿者突然出现在赛道中。
在专业田径长跑赛事举办中,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是裁判出现在赛道中干扰比赛
从最终的成绩中我们不难发现,何引丽的比赛成绩与第一名只差五秒,我们无法妄言如果没有这名志愿者,她能否获得金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闯入赛道的行为绝对干扰了她的比赛成绩。
马拉松是一项对体能体力极具考验的运动,尤其是最后阶段,肌肉控制力也会不断下降,很多爱好者甚至会出现跌倒抽筋的情况。
我们很多人可能无法体会马拉松运动的艰难和危险性,实际上很多业余马拉松参赛选手出现了晕厥乃至于猝死,多半都发生在最后阶段(以及半程极点时)。
职业选手在平时训练中要十分清楚自己的状态,从而平均地分配体能,他们的每个阶段配速、步频基本上奠定了一个大的成绩范围,比如3小时、2个半小时。
两位水平相近的选手最终拉开差距几乎都是在最后阶段,这个时期才是对平时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真正考验,而跑步过程中的摆臂是能够直接影响跑步的频率和节奏的。
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位马拉松运动员在不同赛程中的摆臂情况不难发现,不同速度下摆动手臂的幅度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是这种差异要很好的配合双腿,职业选手更是注意这些细节动作,因为这是可以直接影响比赛的关键细节。
而在比赛结尾,千钧一发的时刻,运动员这种平稳的节奏被意外打破,能够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