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枣林,我的精神之钙

(本文原题《我写枣林卷首语》)
2014年年底,我调入文联。2015年,开始分管《枣林》的编辑出版工作,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对《枣林》进行改版、重新包装设计。因为分管的缘故,撰写卷首语的任务理所当然就落在了我的头上。这一写,竟然写了7年,直到现在。虽然2017年2月我调出了文联,编辑部的同仁们认为我工作认真,写的也较为专业,就一直让我写下去。中间我也推辞了几次,但无人“接盘”,只好勉为其难,继续硬着头皮,从事着这份“光荣”而且“不留名”的工作。
初识《枣林》,应该是1989年参加工作那一年。因为我现在还保留着1989年《枣林》出刊100期的两份报纸。至于是怎么得来的,早忘记了。1992年4月26-28日,我携带着诗歌评论《沉默自然中的精灵----吴晓诗概论》,参加了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的“吴晓诗歌作品讨论会”。吴晓老师是我在大一时的写作课老师。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义乌文联的张含贞,跟他交流了一会儿,知道了家乡的一些文学活动,包括这张文学小报。
不要偷笑或哂笑我的孤陋寡闻。本同志一直在偏僻乡下学校读书,对于家乡有这么一份文学报纸,确实是知道的比较迟。高考前的紧张不用说了,1985年考上大学以后,也一心扑在功课上,虽然学的是中文专业,但真正对文学入门,是在大三以后。有一天晚上坐在浙师大东大教室里看小说,记得是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看着看着突然感觉一下子开了窍,于是开始文学创作。《探微------一个男大学生的日记》刊登在学校刊物《黄金时代》的头条,感觉暗藏着能量正在释放。参加学校的“影评大奖赛”,又得了个二等奖。有一段时间又迷上诗歌,于是找大量的诗歌作品、诗歌理论、诗歌评论来看,看着看着冲动起来,于是每天一首诗。实习以后,又写了篇3000字的散文《初为人师》,发在校报和《当代教师诗歌散文选》中。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城郊学校教书。一边认认真真教书,一边认认真真做着学校的文秘工作,没得空闲。因此,这一份纯粹的文学小报,一直没有走入我的生活。
这里,插入一个“小插曲”。高中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次“文学活动”。那时,我在赤岸中学读高中,有一次,听说著名作家、教科书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来冯雪峰故居参观,于是随着一大群人尾随在丁玲坐着的吉普车后,跑了一阵,直到看不见吉普车过后扬起来的灰尘。请别笑,这确实是我在学生时代唯一的一次“文学活动”。
跟张含贞认识以后,跟《枣林》的距离好像拉近了一些,但他从来没有向我约过一次稿。1992年下半年,我心血来潮向《枣林》投了一首诗歌《红旗,一种信念》,在12月出版的《枣林》上刊发了。其时,我还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上当着“猴子王”。
1993年4月,我调入义乌报社工作,与《枣林》的接触就渐渐多了起来。但因为报社有考核任务,很少有时间搞这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品发的不多。
1997年春节过后,我已经在报社副刊部工作。记得三四月的一天,文联秘书长叶经韬找到我,说准备将《枣林》改为《枣林文艺报》,从纯文学向综合性的文艺报转换,让我参与《枣林文艺报》的最初框架设计和编辑工作。根据他的意见,我们商量后,对版面做了定位:第一版,文化文艺新闻;第二版,作家动态、明星新闻;第三版,文学作品;第四版,特稿、报告文学等(要求半版或整版)。目的是为了增加报纸的可读性。根据这个定位,再向各位作家约稿。同时利用我在报社副刊部工作的便利,匀一些稿件到《枣林文艺报》。最初的几期由我画版面。所以大家看到的最初几期《枣林文艺报》,与《义乌报》的风格是很像的。因为我在义乌报做着编辑工作,所以不敢在《枣林文艺报》上署上编辑的名字。这是我在《枣林》上第一次做着“幕后”的工作。这项工作大概持续了大半年时间。
白驹过隙,时间到了2007年,有一件事情梗在我的脑海里,必须得说一下。
前面提到的张含贞,开始来向我约稿了。2001年开始,《枣林》改成了杂志,成为一本纯文学的季刊。2006年起,办刊经费由市财政全额保障。市文联领导很想把《枣林》办成一本高雅的文学刊物,于是邀请已经在杭州打拼的张含贞回来主持刊物的编辑。张先生不负所望,2007年第一期,采用牛皮纸封面,目录页作者的名字挂在标题下面,高高低低,像挂着一串串铃铛。内页标题竖排,下面斜排着作者简介、创作感言等。如果有照片,用大黑色块包围。设计端庄大气,很有现代感与时代气息。第一期出版后,耳目一新,反响良好。于是,第二期向我约稿,说要搞一个专辑,两个页面。我听了当然乐意。
于是,挑选了十首自认为比较满意的诗歌,发给了张含贞。张先生也履行诺言,以“朱庆平诗选”的形式刊发了一个专辑。杂志出版后,正在我希望得到好评之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宣传部长看了这一组诗歌后,非常不高兴,说我不务正业,没有在全心全意办报纸(其时我顶着《义乌商报》总编辑的帽子),而是分散精力在搞“旁门左道”。搞得我一段时间战战兢兢,再也不敢在任何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了。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文学前辈们有那么多的笔名了。
时光流转,2015年,以前的“旁门左道”终于变成了“正业”。
从2015年开始写卷首语,6年半,加上几期增刊,38期,接近4万字。字数虽然不多,但同一个“标题”的命题作文,又不能重复已经说过的观点,还真的是“绞尽脑汁”、“想破脑壳”了。
卷首语,必须把全部作品看完以后,才有评论的资格、才有感想的触发、才有所要表达的观点。这就逼得我认认真真的看完每一期稿子,也使的我对全市的文学创作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从国家对文艺创作的扶持、义乌市近几年对文艺创作的奖励、文艺人才的培养、文艺创作的方向、作家怎样紧跟时代的背景开展创作、怎样打造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作用、文学作品的标杆作用、文学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关系、文学的亲近性与可读性、文化对地区发展的作用、文学的社会意义、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文学作品的宣传意义与感染力,等等等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结合当期所刊发的作品,进行评述。有宏观的概述,也有微观的分析,更多的是叙说概况、文学理论的传达、作品的简要评述、感想等等。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结合自己的理解,把我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文艺美学的理解,对作品的鉴赏,通过比较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起到提醒与借鉴的作用。虽然其中有的观点不甚准确,甚至以偏概全,但大致方向不会有大的偏差。好在这是一个宽容的时代,说错了,有人会为你纠正,但不会上纲上线。当然也更欢迎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来,来轮流“值班”。百花齐放,才能百家争鸣吗。
通过阅读,我结交了一批新朋友,知道了“后生可畏”这个词的含义;知道了走出义乌的作家们是怎样大展宏图的;知道了新老作家最新的创作状况;也把市域外的一些义乌作家作品介绍到市内来,让大家学习观摩;更多的,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了提升、获得了滋养、开阔了眼界,从岁月中得到了沉淀。
小时候我家没有枣园,只看见过在贫瘠的黄土坡上枣园的小主人拿着长杆打枣的快乐。在那没有零食、甚至是饿肚子的年代,我只有羡慕嫉妒恨以及一双眼巴巴望着枣树出神的眼睛。
枣林,我的精神之钙!
(摄影:王建明)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0)

相关推荐

  • 史料镜像中的回顾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作为全国文联的下属协会之一 ...

  • 马明高 | 半生的文字生涯(下)关于我与孝义文联的文学生活

    往期回顾  山西"焦炭王者"之争 孝义汾阳西部张姓多为北宋哲学家张载后裔 作者:马明高 七 说到文联的工作,编好<孝义文艺>,这应该是日常最主要的一个工作.我从小喜欢& ...

  • 【专刊】2021 春节致辞 大城县文联 李会宁

    祝大家"春节快乐"健康如意! 2021年 春节致辞 大城县文联主席 李会宁 鼠去调新律,牛来喜迎春. 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节,大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谨向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致 ...

  • 尹才干辞条(《中国新时代诗人大辞典》)

    尹才干辞条 尹才干(1962-),男,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副高级职称,四川武胜人.笔名绿风.云帆.丁那家.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中文专业.被誉为"当代图像诗歌第一人".现为中国文 ...

  • 贵阳:青年作家张邦义 用心用情写人生

    青年作家张邦义 眼前这位中等个子,见到我们就侃侃而谈的青年就是本土作家张邦义.他为四川泸州酒城宫景区所创作的作品<醉美酒城宫>等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艺方面小有成就的人, ...

  • “喊”出来的诗 ——李增林文学创作座谈会召开

    9月6日,由宁夏文联.宁夏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的李增林文学创作座谈会在银川召开,对李增林先生65年文学创作历程进行回顾. 宁夏诗词学会会长魏康宁,宁夏诗词学会顾问邓万.崔永庆.刘剑虹:宁夏电影 ...

  • 枯叶的梦想

    温馨提醒

  • 桃花开了/春之木

             桃花开了 文/春之木 当着春天的面 小心地喊了一声你的名字 你就羞涩地绽放枝头 我有点后悔 该不该早早地唤醒你 当着春天的面 轻轻地又喊一声 居然有你千万个姐妹弟兄同时答应 像合唱. ...

  • 【记录】西平文学大事记(之一)/整理:奚家坤

    1949年:西平县人民教育馆成立:西平县新华书店成立: 1950年:西平县人民教育馆更名为"西平县人民文化馆":文化馆内设图书室: 1956年:中共西平县委创办<西平日报&g ...

  • 如何加入郑州市作家协会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如何加入郑州市作家协会 苏小蒙 自从我的<郑州文坛70年>一文在河南文学微信公众平台今年6月5日推出以后,最近几个月来,不断接到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