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了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太监安德海,多年后,慈禧送了四个字

同治八年(1869),深受慈禧太后喜欢的太监安德海奉命外出。小人得志,一路之上不消停。“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到了山东地界之后,被巡抚丁宝桢捕获。在军机处同意之下,以违反祖制在济南掉了脑袋。

人心大快之后,丁宝桢名声大噪,连曾国藩都佩服不已。江湖人称丁青天。

某百科上评价他,“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为政清廉”。

“知变通”三字,在十几年前他母亲去世,在家丁忧的时候,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安德海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人。咸丰六年,贵州苗民起义。他家乡的民众也纷纷响应,聚集了数千人。这些人知道丁宝桢的大名,半夜围了他家,给了他两条路。

要么,跟我们一起造反,你当老大。我们都听你的。

要么,全家受死。

按说,作为饱读圣贤书的进士,当的是翰林,拿着朝廷的俸禄,应该替爱新觉罗尽忠,把脑袋伸到刀下,就算搭上全家性命,也在所不惜,就像明成祖时期的方孝孺一样才对啊。

可丁翰林却说,没问题,我早就看清朝不爽了。我跟你们讲,我在省城,还有几个朋友,做了很多年武官,总受小人压制,早已忍无可忍啦。我听说现在省城的兵都到外面去了,我们可以趁着防务空虚,一举拿下省城,作为我们的大本营。

听得一众大小头目直竖大拇指——翰林就是翰林啊,果然与众不同。我们这下有希望了!

(丁宝桢像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了老大之后,丁宝桢率领几千人设坛盟誓——王不爱惜士卒,敢轻杀戳者,有如皎日;众不遵奉号令,敢行暴逆者,明神殛之。

老天作证,歃血为盟,同饮血酒,搞得十分隆重。起义者们都觉得,丁宝桢是真正跟我们一条心了。

实际如何?

他暗地里派可靠的仆人送信到了省城,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省城里人回信说,没问题,我们加入。老子替清妖卖命几十年,都得到什么啦……哼……

看完信后,头目们信心大增。仔细谋划之后,分成几股,从内应打开的城门攻入……

结果可想而知……被全歼了。

(慈禧太后赐字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人讲,跟起义者盟誓,背叛他们之后,不就成了无信之人?记载此事的人如此评价——然不闻要盟,无质,神弗临乎!非此不足以坚其心,制军可谓通权达变矣。

制军者,总督也。后来丁宝桢做到了四川总督,任职十年,去世之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入贤良祠,在四川、山东、贵州建专祠祭祀。慈禧太后还曾给他写了幅字——国之宝桢。可谓荣耀至极——不得不说,慈禧太后的字,还是写得不错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