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远明治肿瘤十方2
三,谢氏血府逐瘀汤
谢远明老中医生前非常推崇清代名医王清任,常赞叹其才秀超群及大胆创新精神,善于运用活血化瘀法,尤其对血府逐瘀汤颇有研究,其治法、药味皆效法清任,唯用量均取10g,从而形成独特的谢氏血府逐瘀汤,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病,常取效如桴鼓相应。
【组成】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10g,牛膝10g,甘草10g。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痛(冠心病、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头痛(闭塞性脑血管病、脑震荡后遗症、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胁痛(慢性病毒性肝炎、肋间神经痛)。多种疑难病、恶性肿瘤所致之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或呃逆日久,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入暮即热,或瞀闷内热,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
【应用指征】
1.病程较长,顽固不愈。
2.手足心热,状若阴虚,而投以滋阴药不效者。
3.头、胸、肋痛如针刺而痛有定处。
4.口渴不欲饮。
5.唇暗或双目暗黑。
6.舌多暗红或深红,舌边尖尤明显,脉多弦涩,沉涩或沉细而涩等。符合上述症状及体征者,用之必有效。
【加减化裁】
1.肝木横克脾土,所致之顽固性呃逆日久不愈,用血府逐瘀汤加香附12g,郁金12g,丹参30g,以加强疏肝理气活血之力。
2.气血亏虚,无力推动血行,经络不通,而出现颈背部及单侧上臂疼痛,舌质暗红有瘀点者,本方加全蝎10g,蜈蚣2条、丹参30g,以通络止痛。
3.兼有胁痛、嘈杂、反酸者,加吴茱萸3g,黄连10g,以清肝经火郁。
4.兼有舌光红少苔,属脾胃阴亏者,本方加北石斛30g,沙参30g,麦冬30g,以滋脾养阴和胃。
5.兼有纳呆、暖腐有食滞者,本方加炒麦芽30g,焦山楂30g,以消食导滞。
6.兼有心悸,胸闷,苔腻者,本方加薤白30g,全瓜蒌30g,以宽胸通阳,化痰理气。
7.对于气逆呕吐较甚者,本方加半夏10g,竹茹10g,生姜10g,代赭石(先煎)30g,旋覆花(布包后下)10g,以重镇降逆,和胃止呕。
8.久病非虚即瘀,对于以气虚、阴虚为主的内伤发热,本方加丹参30g,黄芪30g,葛根30g,青蒿30g,银柴胡15g,连翘15g,牡丹皮15g,地骨皮30g,以加强化痰通络,清退虚热之力。兼营卫不和者,加桂枝10g,白芍10g,以调和营卫而退热。
9.汗为心液,故胸部汗出当从心论治。对于气机不畅,气滞血停,瘀血内阻者,本方加丹参30g,黄芪30~60g,浮小麦30g,白芍15g,桂枝15g,麻黄根15g,以益气敛汗,调卫和营。
10.对于头发稀少,每日脱发一把(大约百余根),伴心烦躁动,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女性月经周期紊乱,舌边尖暗红、苔白,脉弦者,多为肝气郁结,瘀血内停,用本方加丹参30g,酸枣仁30~60g,柏子仁30g,夜交藤30g,香附12g,琥珀(冲服)8~10g,以行气化瘀,养心安神。心烦易怒明显减轻,失眠多梦较前改善,头发脱落量明显减少,上方加旱莲草0g,黑芝麻30g,女贞子30g,以滋补肝肾。
临床应用】
1.瘀血头痛。头痛日久,呈阵发性,时休时止,或呈持续性疼痛,其疼痛部位固定,或巅顶,或前额,或偏头痛,其痛剧烈,如针刺、刀割,发作时有恶心、呕吐,或有外伤史,经多方治疗无效者,用血府逐瘀汤化裁:川芎15g,生地10g,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桔梗10g,牛膝10g,枳壳10g,柴胡10g,丹参30g,延胡索30g。兼气虚加黄芪30g,党参或太子参15~30g。并按头痛的部位适当加入引药,以前额为主者,加白芷30g;以巅顶为主者加藁本30g;后侧痛为主加羌活10g;头痛连及后项者加葛根30g;伴眼眶痛加菊花10~15g,生石决明(先煎)30g。
2.乳房纤维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兼痰湿阻滞经络型乳房纤维瘤,用原方加白芥子15g,全瓜蒌30g,或浙贝母15~30g,丹参30g。
3.夜间胸中发热,烦闷不适,用原方银柴胡15g,加丹皮12g,旱莲草30g,女贞子30g。
4.泰齐病(胸肋软骨非化脓性炎)。症见肋骨肿胀隆起,疼痛,压痛呈阳性,用原方加三七10g,九香虫10g,蜈蚣2条。
5.胃及十二子肠溃疡。症见胃脘疼痛,痛引两胁,伴嗳气烦闷,脉弦或细涩,用血府逐瘀汤加乌贼骨30g,浙贝母30g,黄连6~10g,荜澄茄10~15g,延胡索30g,或索罗子15~30g。
6.脑震荡后遗症。有头部外伤史,症见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逐渐加重,伴心烦急躁,盗汗,纳差,舌质暗,边有紫斑,脉沉细,用原方加丹参30g,蜈蚣2条,全蝎10g,细辛3g。每日1剂,连服3周至1月。主症明显减轻或消失,用本方加丹参30g,玄参30g,以善其后。
7.呕吐。气滞血瘀型神经性呕吐,症见呕吐不止,消瘦明显,伴脘腹胀满,连及一侧或两侧胁肋,失眠。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苔薄黄少津,脉细涩,用原方加琥珀(冲服)6~9g。每日1剂,水煎服。呕吐消失,胃脘仍胀满者,改用枳朴六君子汤加炒麦芽30g,黄连3g。
8.结节性多动脉炎。该病为病因不明的一种以中小动脉的节段性炎症及坏死为特征的非肉芽肿性血管炎,现代医学列入结缔组织疾病,西医常选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其药物治疗副作用大,可复发。症见四肢散在性硬结,色红疼痛,触之痛增,甚者行走困难,多伴午后发热(体温38℃以上),多汗,消瘦。诊寸口脉,单侧无脉,对侧沉细,似有似无,舌质稍红,苔白,为热毒瘀血闭阻心脉血络,应诊断胸痹、脉痹之证。治乃舍脉从证,予以清热解毒,活血通脉。方选血府逐瘀汤化裁:当归15g,生地2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5g,姜黄15g,银柴胡25g,蒲公英50g,金银花50g,连翘25g,川黄连10g,乳香15g,没药15g,牛膝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或随证加入地丁草25g,玄参40g,或地龙10g,鸡血藤50g,或桂枝10g,黄芪50g。坚持半年以上,可获疗效。
9.顽固性哮喘.谢老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哮喘患者25例,有效率达90%,随访4年未见复发。以血府逐瘀汤化裁为主方:生地10g,桃仁6g,红花5g,当归12g,川芎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壳6g,桔梗10g,甘草5g,牛膝10g,地龙10g。咳痰黄稠,结胸不爽,寒热夹杂,闭阻肺络者,合小陷胸汤(栝楼15g,法半夏6g,黄连5g,炙麻黄6g);咳痰清稀,寒邪入肺者,合三子养亲汤(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炙麻黄6g);脾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0g;肺肾不足者,加红参10g,蛤蚧(研末另吞)1对。每日1剂,水煎服。单纯型者,则服原方,不做加减。
10.乳腺癌。气滞血瘀兼心脾两虚型乳腺癌,症见乳房肿块,凹凸不平,触之疼痛,伴头晕头痛,心烦,手足心热,大便溏薄,每日一行,甚至每日2~3行,用原方加黄芪60g,丹参30g,女贞子30g,小麦30g,山药30g,白扁豆30g,大枣3枚,甘草10g。若兼肝郁气滞者,合舒肝解郁汤(丹皮12g,焦山栀12g,白术10,茯苓30g,薄荷6g,生姜6g,香附12g,郁金12g,鹿角霜10g,露蜂房10g,穿山甲(先煎)10g)。每日1剂,水煎服。
11.气滞血瘀证广泛存在于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皮肤等多科疾病中,根据治病求本,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血府逐瘀汤广泛运用于50多种疑难病症,例如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顽固性失眠、顽固性盗汗、顽固性呃逆、长期低热、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三叉神经痛、梅尼埃病、胸痹、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瘤、吐血、眼底出血、视网膜静脉淤血、胸膜及胸部外伤、乳腺增生、盆腔炎、痛经、宫外孕、神经性障碍、闭塞性脑血管病、荨麻疹、牛皮癣、瘢痕疙瘩、顽固性硬红斑、结节性红斑、手术后粘连、慢性炎症包块等疾病。这些疾病虽然表现的症状部位及形式差异较大,但仔细辨证多为气滞血瘀证型。同时强调只要有其血瘀证的病理,即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及血液黏度的异常等共性,就成为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众多疾病的病理学基础。
【注意事项】
1.本方活血力较强,孕妇忌服。
2.非确实瘀血证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数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血府逐瘀汤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从多方面阐述了其方的药理药效作用。
四,化瘀利湿汤
化瘀利湿汤是谢远明老中医受《伤寒论》桃核承气汤、《金匮要略》抵当汤、桂枝茯苓丸的启示,同时借鉴《医林改错》经验,经长期临床实践,不断探索总结出的自拟方。
是方以化瘀利湿立法,方以法命名。广泛应用于以下肢水肿为主要症状的泌尿系感染、结石以及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症,证属水蓄下焦、湿瘀互结者。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不失为晚期恶性肿瘤首选代表方之一。
【组成】丹参30g,黄芪30g,茯苓30g,金银花3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黄柏10g。
【功效】化瘀利湿,利尿消肿。
【主治】水肿(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及肾与膀胱结石),前列腺炎及增生,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证属气虚血瘀,水湿互结下焦者。
【应用指征】下肢水肿日久,甚则按之没指,小便不利、涩痛或血尿,舌质紫暗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苔微黄或黄厚腻,脉细涩。
【加减化裁】
1.水肿较显著者,加大腹皮10g,生姜皮10g,瓜蒌皮15~30g,车前子30g,以加强利尿消肿之功;兼寒湿合用五苓散(桂枝15g,猪苓15~30g,白术10~15g,泽泻10g),以化气行水;兼湿热合用三仁汤(杏仁10g,白蔻仁10~15g,生薏苡仁30g,滑石(布包)30g,竹叶10g,半夏10g,厚朴10g,通草6g),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或加白茅根30g,芦根15~30g,藿香10~15g,以清热利湿,利尿消肿;兼阳虚加淫羊藿30g,补骨脂30g,或狗脊15g,川断续15g,或附子(开水先煎)10~15g,肉桂10g,以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2.兼血尿者,加川牛膝30g,旱莲草30g,女贞子30g,小蓟15~30g,三七10g,滋阴清热以止血。对于反复外感咽痛而出现血尿者,宜清上焦为先,合用银翘散(金银花30g,连翘15g,薄荷(后下)6g,荆芥10g,牛蒡子10g,桔梗10g,芦根30g,竹叶10g),以外散风热,内清热毒;或清上治下并用,合小蓟饮子(连翘30g,黄芩10g,夏枯草15~30g,小蓟30g,滑石30g,竹叶15g,蒲黄10g,藕节30g),以凉血止血,利水通淋;或用石韦散(石韦30g,车前子(布包)30g,冬葵子30g,桑白皮15g,瞿麦15g),以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3.小便涩痛,淋沥不畅者,加益母草30g,川牛膝15~30g,车前子(布包)30g,白茅根30g,海金沙(布包)30g,补益肝肾,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4.肾功能不全,肌酐、尿素氮增高等,加附子(开水先煎)6~10g,大黄10g,寒热并举,峻补真阳,并泻热解毒;湿热甚,皮肤、巩膜黄染者,加茵陈蒿30g,栀子10g,大黄(后下)10g,以清热利湿以退黄。
谢老自拟化瘀利湿汤突出了益气活血、清热通络、利尿消肿的治疗法则,并强调治疗中要善于守方,因为肾积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恶变组织控制和功能恢复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不必受其他因素影响,切忌随病人的症状略有改变,频繁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