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外科专家,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

郑民华简介

1963年生。胃肠微创外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世界内镜外科联盟理事、亚洲内镜与腹腔镜外科医师学会(ELSA)主席、亚太疝学会创始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腹腔镜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副主编。

郑民华198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后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外籍主治医生,并于1989年底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2年初回国,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工作至今。回国后承担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及“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等课题,领衔的微创外科于2002年被确立为首批建设的亚洲先进水平的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之一,并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他率先在华东地区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规范与指南》《微创伤外科临床新技术》《外科学》(法文版)等专著。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奖一等奖等。曾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

得偿所愿,成为医生

青少年时代的郑民华受“无影灯下颂银针”这类电影的影响,对手术室大门里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并对医生这个职业非常有好感。1979年,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三次高考,全国共有468.5万人参加考试,最后仅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1%,郑民华正是这6.1%中的一员,如愿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录取,成为6年制法文班的第一届学生。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郑民华很兴奋,他和他的同学每天都会戴上校徽——这对他们而言是种自豪感的表现。六年的大学教育都以法语进行,第一年更是由震旦大学医学院的老教授和外籍教师共同授课,郑民华回忆道:“当时的那些老教授非常厉害,法文甚至比中文都好。”

1986年,郑民华大学毕业后,被送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郑民华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登陆一个陌生的国度,并且面临一系列思想风暴,其中最先面临的就是从在国内时的“解放全人类”思想中跳出来,因为毕竟他现在身处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初到法国,郑民华对什么都感到陌生,不会坐公交车、不会兑换支票、不会与法国当地人交流,“法国当地人谈的都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事,比如总统竞选、他们的F1、他们的网球赛等等,这些我是不懂的,所以没办法跟人聊”,郑民华说。而医生总是要接触病人、和病人聊天的。在法国,医生查房看病人并不是只问问病情就走了,更多的是聊天,把信心传递给病人。为了真正进入法国的临床,郑民华尽量去了解法国正在发生的各种各样、各方面的事情,并最终可以熟练地运用法文开展临床工作。

在法国工作期间,那里的住院医生培养给郑民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法国医院,住院医生的住宿、饮食收费非常低,一顿包含前菜、水果、餐后甜点的丰盛午餐仅需要折合人民币4元5角的钱,而同样份量和种类的午餐对主任级医生却要贵10倍。但住院医生工作的时间也是很长的,一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其他时间不分上班、下班,几乎都在工作。法国老师对郑民华说:“我们的工作晚上6点钟才刚刚开始。”由于早上6点多就要出发去医院上班,晚上很晚才回住处,并且斯特拉斯堡的冬天又是昼短夜长,所以郑民华几乎有半年没有看到太阳,用他自己的话说“都快得抑郁症了”,幸好随着春天的到来,白昼延长,他得以看到太阳,胸中抑郁才一扫而空。

在法国,医生的地位非常高。郑民华清楚地记得,从德国游览完后回法国境内的时候,法国边境警察要对入境人员进行检查,由于郑民华是医生,所以他是可以免查的,而其他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其他行业的人都是要被检查的对象。此外,当时华人在国外的地位并不高,甚至被称作“支那难民”,而郑民华因为医生的身份却是倍受尊敬的。

法国的社会氛围以及导师的言传身教都给了郑民华这样的思想:“医生是社会的精英,作为精英,奉献是理所当然应尽的义务。”郑民华对记者说:“对别的行业来说,挣钱的多少是判断成功的标准。但对医生来说,病人的康复和满意才是医生最大的安慰。”

机遇来临,进入微创外科

微创外科的兴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整体治疗理念,即认为病人治疗后心理和生理上最大限度的康复应成为外科治疗的终极目标。

1983年,对泌尿内镜深有造诣的英国泌尿外科医生Wickham首次提出了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概念。1987年,法国的MOURET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微创外科的概念逐渐被广泛认识和接受。

1988年底,郑民华所在的法国医院从德国进口了一台腹腔镜手术器械,决定在住院医生中选择一些人进行摸索,郑民华入选了。他的导师认为,郑民华是中国人,有一双灵活使用筷子的手,应该可以驾驭这台新器械。

当时,由于大量疗效好的药物的应用、重症监护医学及麻醉学的进步,外科手术通常做得很大,外科医生的观念是“切口越大,暴露越清楚”,所有人都对这台新引进的腹腔镜器械非常陌生而茫然:“在那么小的孔里做手术行得通吗?”郑民华也有这样的疑问,但随着对这种技术的熟悉,郑民华发现,腹腔镜下的手术不仅能看清腹腔内的世界,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他开始着迷于这种技术,并用这种技术做了多例疝气修补、阑尾切除、胆囊手术等。在法国数年期间,郑民华做了上百例临床手术,接触了微创外科的多个领域,打下了扎实的外科基础,并亲眼目睹、经历了腹腔镜外科技术起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开拓国内腹腔镜事业

1991年,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教授到法国巴黎进行交流,在与留法学生交流的时候,他得知了郑民华和他的腹腔镜。李宏为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外科专家,他敏锐地预感到这将是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回国不久,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亲笔写了一封信给郑民华,邀请他回瑞金医院。郑民华欣然应允,决定回国开拓事业。

1992年,郑民华回到国内,在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刚回国内的郑民华需要克服不少“不适应”,首先是医患关系。在法国,医生对患者是全面负责的,患者及家属也非常信赖医生,医患关系非常和谐,而且医院里助理护士、护工等也都配备齐全,患者只要住进了医院就会得到周到的照顾,完全不需要家属陪护。郑民华回国后的第一次值班,接诊了一名16岁患急性阑尾炎的小孩,郑民华出于在法国行医时的习惯,对家属说:“不要紧,一会儿马上手术,你们可以回去了。”跟他一起的医生赶紧阻止,并告诉他一定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和不良结果都跟家属说明白,并且“一方面医院没有像护工这样的专业陪护人员照顾患者,另一方面家属对医院也不放心,所以患者是要家属陪护的”。这件事对郑民华的触动很大,从此医患关系成了郑民华时刻注意的问题。其次要克服的“不适应”是卫生问题。郑民华回国后第一次进手术室时,按在法国时的习惯,他脱掉鞋,光脚走在地上,旁边的人忙提醒他地面是不干净的。原来法国医院非常干净,有清洁人员每天打扫,地面每天都打蜡,所以即使光脚站在地面上也没关系。“直到现在,尽管我们的卫生水平比十几年前好了很多,但跟我在法国时看到的干净程度还是有差距的”郑民华说,“但我们的微创外科技术在国内发展得相当不错,毕竟我国的病人很多,操作机会非常多。”

尽管有些“不适应”,但这并不影响郑民华大展才华。为了使腹腔镜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在院内,郑民华向各个科室普及腹腔镜,妇产科、胸外科、小儿外科等,他都做过手术;在院外,他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跑,推广、介绍、演示腹腔镜。他对记者说:“出国留学可以学到先进的技术、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但要把国外学到的技术运用于国内还需要与国内实际相结合,不能完全西化,这样才能成功。”在瑞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郑民华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和突破。1991年,郑民华开展华东地区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3年,开展国内第一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率先把中国的微创外科推进到恶性肿瘤领域;2004年,实施国内首例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时,全世界开展同类手术尚不足百例;2007年,同时切除直肠癌和胃癌两处原发性恶性肿瘤,这在国内外文献上均未见报道,为世界首例。如今,很多医院都已开展腹腔镜手术,腹腔镜已被视为外科界常规手术,微创也被公认为外科的发展方向。

寻求突破,学习循证医学

1999年,在郑民华事业如日中天时,他作出了令人吃惊的选择——前往华西医科大学攻读循证医学。因为在郑民华看来,那时的自己已然成了一个开刀匠,他一定要寻求突破。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十余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基础学科。其目的是临床流行病学为基础,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医疗质量。郑民华对记者说:“循证就是什么都要有依据,而不是单凭经验,经验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

循证医学的学习包括很多内容的学习,比如电脑、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等。原来一直忙于工作的郑民华终于有时间“恶补”了他的电脑知识,并有时间换个视角看问题。比如学习了卫生经济学后,他考虑问题的方式有了改变,用他的话说是不再“狭隘”地看问题。“卫生经济学讲的是整体的疾病负担,”郑民华讲解道,“比如一种药物即便它很便宜,但如果没有卫生经济学评价的话,不知道它的副反应会造成多大的医疗负担,如果它的副反应很普遍的话,那么为它的副反应买单都是很大一笔钱。所以,卫生经济学评价对我们很有用,我们缺的就是这个。”此外,循证医学的学习还使他形成了严谨的临床科研思维方法。通过9个月的学习,郑民华获得了又一次腾飞。

现在,郑民华的课题组牵头制定了我国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并建立了相关的规范化培训系统,编写了《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规范与指南》,先后指导国内及泰国、印度等40余家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当初去学习循证医学的决定。

郑民华是一个很难对自己满足的人,随着现在腹腔镜手术的普遍开展,他又开始寻找新的方向。“每过5、6年,我就会进入一个平台期,这使我再次寻找机遇和方向”,作为学科带头人,郑民华要考虑很多问题,“下一个10年,什么是微创的发展方向?”“网络和高科技如何更好地协助学科的发展?”再比如云计算、物联网、微博等等,都是郑民华要考虑的问题。

现场手术演示显身手

2005年9月中旬,郑民华率领团队出席了在泰国举行的“第十五届亚洲外科会议”,与会者近2000人,汇集了亚洲各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包括来自欧美的100多位外科专家。作为大会特邀的“国际顾问组”成员、大会主持人之一,郑民华作了精彩的专题发言,并率领其手术团队为与会者进行了现场手术演示——对一位进展期直肠癌并部分侵犯膀胱的52岁泰国男性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同时切除部分膀胱壁。这是中国医生第一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现场手术演示。在2000多双专业而挑剔的眼睛的注视下,历时2小时15分钟的手术干净利落,近乎完美,博得了与会者高度评价。

从此,凡是有腹腔镜与内镜外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就必有“中国大陆郑民华教授”的专题报告。他多次被推举为大会主持人、大会主席。2006年11月,他来到腹腔镜微创手术发源地、也是他最初学习腹腔镜手术的法国,出席“腹腔镜与肿瘤世界会议”,他的报告及远程手术直播,令当年的老师及同行感到骄傲。这也标志着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的学术水平已得到国际同行业界的公认,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民间外交,让世界了解中国

郑民华非常注重对外交流,他经常鼓励他的学生走上国际会议的讲台发言,让学生得到锻炼,并让世界了解中国。在腹腔镜领域,提起郑民华和他的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无论是亚洲各国还是法国、美国的同行都知道。在最近召开的亚太地区年会上,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代表一致同意选择郑民华作为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会主席,这是中国人在腹腔镜外科领域的最高职位了。“这是中国的光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亚洲没有我们中国怎么行呢?没有我们连会都开不起来”郑民华笑道,“我们中国的市场太大了,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还准备申办2016年的世界内镜外科会议在中国召开。”

交流使郑民华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差距。就在不久前,郑民华刚刚去德国参加了一个由厂商及五国(中国、德国、芬兰等)专家代表出席的会议,会议上讨论了各厂商的idea和样品的可行性,这些idea和样品都极尽想像之能,令郑民华啧啧称赞的同时也让他想到了国内创新的不足。郑民华早就意识到了国内创新不足的缺陷,为了弥补,他将很多学生送至国外学习,寄希望于他们能拥有创新思维。

上海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掌舵人

微创外科是20世纪末外科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被誉为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1995年,瑞金医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微创外科临床暨科研培训中心”,是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ELSA)指定认可的亚太地区的微创外科培训中心之一,承办了数十次国家级“微创外科”继续教育学习项目,培养了国内及亚太地区数百名微创外科医师,为普及和推动微创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实现十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亚洲医疗中心的规划,由上海市卫生局、财政局联合计划在五年内投资十亿人民币建设三十余家达到亚洲一流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于2002年7月成为首批建设的单位之一。

作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的主任,郑民华认为,微创外科的发展必将从技术的改进逐渐转移到以疾病为中心的外科综合治疗模式上。在他的倡导下,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已率先尝试以消化道肿瘤为中心的学科群建设,中心内集中了内镜室、麻醉、病房等,整合了患者从诊断到治疗的复杂就医流程。“通俗地讲,就是把以前的病人跑一个个科室,改为以病人为中心,各相关科室围着病人转,给病人就医提供最大的方便。这需要医院改变整个服务模式,但会大大提高效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