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口碑比肩「寄生虫」,再次戳中我们的软肋
当我们提起韩国电影的时候,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是什么?
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
还是奉俊昊的类型巅峰。
当我们提起青春片的时候,第一时间又会想到什么呢?
那些年的青葱爱恋。
热血不羁的友情岁月。
还是声嘶力竭的青春疼痛。
以上这些元素,在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部韩国青春片——28岁新人女导演金宝拉的处女作长片里全都看不到——
《蜂鸟》
初看这部片的你可能会睡着,因为它就像一杯白开水。
不温不火地讲述1994这一年里,在一个女中学生金恩熙身上发生的生活琐事。
但是它击败了出征戛纳凯旋归来的大热门《寄生虫》,获得第40届韩国青龙奖最佳剧本奖。
此前还斩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评审团大奖。
北美最大的电影节之一,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授予其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大奖,并称:
“它以真实的视角、世界普遍存在却独特的文化、特殊事件发生的年代背景呈现出的独特故事情节吸引了我们。”
平凡却不平淡,普遍却不普通。
其实很多人的青春都像一杯白开水,哪有那么多巧合偶遇、峰回路转,继而惊天动地、荡气回肠。
但谁去喝,怎么喝,喝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导演以非常细腻的女性视角去体察日常生活中的无常变化,使得这部片子具有一种不动声色,更为绵长的力量。
最后为青春做下温柔又不失锐利的注脚:人生就是不断地得到和失去。
01.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围绕金恩熙而展开的故事,从一道开启不了的家门切入。
她奋力叫喊,使劲扭动门把手,但始终毫无回应。
就像她在家庭中生活的状态。
尽管这五口之家经营着生意还不错的年糕店,居住在整洁的公寓,开着小轿车,还有打高尔夫球的业余爱好。
但在看似一片祥和美满的图景之下,恩熙一直被“挡在门外”。
姐姐秀熙是个叛逆少女,喝酒翘课早恋,两姐妹仿佛是找不到共同话题的点头之交。
哥哥泰勋是个“揍妹狂魔”,仅仅因为恩熙对自己说了句“疯子”就对她大打出手。
在兄弟姐妹身上得不到关怀的恩熙,希望能从父母那里获取援助,然而还是吃了“闭门羹”。
当她在餐桌上小心谨慎地对父亲说出自己被哥哥打了的时候,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虽然拥有训话的权威,但奈何严重重男轻女,此时一言不发。
那母亲呢?家务缠身,疲惫不堪,就算知道丈夫有婚外不轨行为也要假装不知情,其实也无暇他顾。
结果只是简单地说了句,“你们别总打架”,把家暴当成是小孩子之间无足轻重的闹别扭。
最后恩熙定定地看着姐姐,深知抗争无果的秀熙露出隐忍又绝望的表情。
父亲和哥哥若无其事,母亲和姐姐置身事外,恩熙在这个家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家里人指望不上了,好在恩熙还有两个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是男同学金志源,一个是好闺蜜全智淑。
但上天好像有意跟恩熙作对,就连这仅剩下的依靠也都要夺去。
在阴暗的楼梯口献出潮湿的初吻之后,志源不知为何疏远了恩熙,转身寻得另一个喜欢的女孩。
偷东西也是一时兴起,但不幸被店主抓包,智淑经不住盘问就轻而易举出卖了恩熙。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是金英智老师教《论语·交友篇》时提到的一句话。
人的一生中会认识多少人,又记得住多少人的名字?
对于金恩熙来说,她可以叫出400多个人的名字,但真正放在彼此心上的人又有多少?
恩熙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在心门之外。
关于电影一开场开门的小插曲,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导演的别有用心。
恩熙各种尝试无果之后,这时候镜头特写了一下门牌号:
下一个镜头转到恩熙再次上楼梯,她轻轻按下门铃,母亲便开了门。
关门的时候虽然看不太清楚门牌号,但隐约显示的四位数字可以确定不是902。
随着镜头慢慢拉远,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户的外观都是一模一样的。
隐喻着恩熙在寻找自己的“家”(或归属)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02.
“有很多不可理喻的事”
本来以为剧情会这样一直进行下去,恩熙一步步走向崩溃,最后在沉默中爆发毁灭。
就连她毫无征兆地在耳后长了个瘤子,妈妈也是轻描淡写地让她一个人去看医生。
习惯性地被人忽略。
但是当医生说要到大医院进一步检查的时候,恩熙的生活竟然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有让人觉得疑惑的变化。
父亲听完医生例行告知的手术风险之后,低头看了一眼恩熙,然后像个孩子似的猝不及防地哭了出来。
有让人觉得温馨的变化。
在饭桌上,父亲宽慰自己,母亲给自己夹菜,哥哥开玩笑说“要是留疤比现在更丑了怎么办”,引来全家人的“教训”。
有失而复得的变化。
之前以为移情别恋的金志源又折回来和恩熙继续两小无猜。
以为出卖抛弃了恩熙的全智淑,原来是那个恐吓胁迫的文具店大叔勾起了她被家暴的记忆。
还有渐入佳境的变化。
学妹裴宥利在金志源离开的时候给恩熙送上玫瑰花,在全智淑离开的时候和恩熙一起唱卡拉OK,此时在没有一个朋友来探望恩熙的时候,为她送上精美的礼物,还有一番“真心的告白”。
更重要的是,金英智老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恩熙的生活。肯定恩熙那在别人看来不务正业的漫画爱好,分享自己的痛苦忧郁和疏导方法,她也是第一个鼓励恩熙受到欺负要反抗的人。
一时之间,缺位的亲情、因误会中断的友情和朦朦胧胧的爱情仿佛都回到了恩熙的身边。
还收获了可遇不可求的人生知己和来自陌生病友的友善关心。
在这里难道就happy ending了吗?
不,老天爷似乎很爱捉弄人。
在恩熙出院以后,把之前给予她一切又悄悄地收回。
家人的注意力又放在即将要考试的哥哥身上。老师不辞而别,不知去向。男女生之间的喜欢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1994年圣水大桥塌陷事故中,还差点夺走了姐姐的性命。
好在姐姐因为坐晚了一班公交而躲过一劫。
而老师却不幸遇难。
经历家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心有余悸和万分庆幸之后,又在拜访回礼恩师的满怀期待中被滞后的死讯猛然一击。
此时看着镜子上金英智老师的照片,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复杂的情绪却在内心急速地转变。
回想起之前两人的夜路谈心,恩熙看到路边房子挂满了横幅而感到不解,老师却回答道,“因为有许多不可理喻的事”。
是的,恩熙的生活中充满了许许多多无法解释缘由的变化。
03.
“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也会一起到来”
但这些变化都让人无从下定义,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在常识里生病是一件坏事,不过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恩熙才能得到平时得不到的关爱。
就像有人幸存,有人遇难,生活中有失望,也有希望。
在1994这一年里,恩熙有过大大小小的得与失,在信任与背叛,惊喜与失望,沉默的困惑与爆发的愤怒中成长。
金恩熙的年龄和遭遇都不禁让人联想到之前一本韩国现象级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
同样在男权社会下受到性别歧视,金恩熙长大之后是不是就成了金智英?
但相比起金智英招致韩国男性集体讨伐,金宝拉导演让我们看到了对立之外的另一种情绪。
电影里灾难发生过后,一家人重聚一起吃饭的时候,哥哥也像父亲在医院那样突然泣不成声。
父亲和哥哥这两处突如其来又极其克制的情绪崩溃,与平时动不动就斥责打骂的样子形成巨大反差。
让我们看到在韩国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下,不仅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对男性造成了压抑。
父亲时刻要扮演一个顶梁柱的角色,全家人的希望都落在哥哥这个独子身上。
家庭男性被赋予绝对的权威,要记得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子,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合理地释放情绪。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我研究生的时候,我开始做噩梦,梦到自己回到中学的时候。梦中我很害怕,醒来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如此惧怕回到中学那段时光。于是我开始记录自己过去所有的感受,情绪,回忆。从十年前开始。所以你问我这个故事来自哪里,它不是源自于一个女孩也不是那个时代的韩国。它甚至不是一个故事,在最开始。它是一些更深的,更私人的回忆和情绪。”
因此在《蜂鸟》这部电影里,没有符合常规的开头结尾,没有绝对的人和事,一切矛盾冲突都被弱化,凭借细腻的情绪来织就细碎的回忆。
所有的暴力呈现或在房间门后,或摘下口罩远远地看见伤口,或以为两夫妻会大打出手结果却因误伤戛然而止,第二天又能一起笑着看电视。
在声音处理上也多处出现不见人物但闻人语的做法,在视觉上尊重适当的距离感,同时又把声音做得如在耳边,让每个观众都可以去倾听诉说,寻找声音的背面。
甚至在恩熙情绪激动地打电话确认姐姐的安全时,把摄像机移到建筑外围,用玻璃做“消音处理”。
这样的视听效果在韩国电影上实在少见,看完之后觉得倒更像是台湾电影。导演后来承认是杨德昌导演作品《一一》的忠实粉丝,也借鉴过该片。
我觉得导演更像是《一一》里拿相机到处拍别人背影的小男孩简洋洋。面对不理解的声音洋洋很单纯地说:“你自己看不到啊,我拍给你看呀。”
于是导演也拍下了母亲磨破的丝袜,父母争吵那天滚落到沙发底下的玻璃渣,还有恩熙给宥利留下联系方式时互相轻触的手。
记录下了年少时每一个迅猛无声、难以察觉的变化瞬间。
就像导演借金英智老师写给恩熙的信告诉我们那样:
“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会一起到来。”
经历了差点失去亲人的打击之后,父母有了转变,懂得关心姐妹二人。
兄妹三人第一次集体行动,驱车来到断桥的江边,站在一起瞭望远方。
升上初中三年级的恩熙在嬉笑打闹的人群中四处张望。
但透过她的眼神,看到的不是焦虑、迷茫和不知所措。
而是淡然中又不失期待,悠悠如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