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考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
随着计算机、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三维重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字考古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数字考古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法日臻成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今年上半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人像、面具和神树等重要文物再次令世界惊艳,这次考古广泛运用了现代数字技术,成为数字考古的现代科技“秀场”。目前我国已为越来越多的文物和古迹建立起数字档案,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数字考古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其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运用数字化技术助力考古发掘工作,也包括将考古发现数字化等工作。目前国内对数字考古的概念达成了基本共识:数字考古一般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下,综合运用测绘、卫星遥感、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系统采集和全面分析考古现场的各种空间信息及文物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系统展示的理论与方法。数字考古已成为信息时代考古学发展的大趋势,这一技术以考古现场的空间信息与文物信息获取、制图等工作为起点,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析模拟、虚拟现实展示、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实现数字化保存、传输和共享,从而为考古领域研究、文物古迹保护及各类数据存档等提供信息化支持。
数字考古的首要意义在于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技术手段加持下,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留存时间被大大延长,但长远来看,部分文化遗产“本体”的消失趋势是绝对的,实现永久保存却是相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历史文化遗产因自然衰变或其他不可预测的原因消失,通过现代科技留存下来的数字信息就弥足珍贵。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日益深入,加强考古领域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放眼全球,我国仍有大量实体文物流失在世界各地,有的海外机构已经启动了对中国文物的数字化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国的数字考古领域各项工作推进缓慢,未来我国虚拟文物等相关工作也有可能被发达国家抢占先机。数字考古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推动文化普及。通过建立健全某一领域的数字博物馆或数字图书馆,可以推动传统历史文化实现最大限度传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所有人都有机会看到我国各地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我国历史发展脉络,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灿烂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数字考古的发展是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得机遇,我们应该顺应趋势,积极主动地拥抱数字化浪潮,推进数字考古工作。为此,一要充分开发利用现代技术,发挥多种技术的有机集成优势。数字考古近年来发展迅猛,理论研究与方法手段日渐完善,下一步要推动现代技术应用与传统考古学研究实现紧密结合,发挥电子全站仪、无人机拍摄、遥感影像解读、多视角三维重建等技术优势,加强考古学各领域专业数据库建设、分析、模拟,并实时引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最新数字技术,不断拓展考古学的全新空间。二要推动融合发展,进一步突破现代科技与考古学科的专业壁垒限制。目前,“考古学家不懂技术,技术人才不懂考古”的问题仍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还缺乏高科技概念。若要改变这一现状,考古学家不能固守以发掘为主的考古学,而应当以更加开放的眼光融入信息化潮流当中。这就要求考古学者与精通数字技术的专家学者建立起持久的密切联系,加强在项目推进当中的相互学习交流,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机制。考古学家与技术专家之间通过磨合达到目标并实现效益最大化。三要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在相关学科设置方面,国内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至今未开设数字考古相关专业,学科壁垒的存在对数字考古事业发展形成很大阻碍。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院校开设考古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相关专业,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国数字考古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山西省文物局_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