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篇“扎根理论”研究范文免费领取

导读:

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也译为“草根理论”,从“ground”一词而来,故形象地称之为“扎根”,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扎根理论的产生

扎根理论的产生有其不同的学术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量化研究的单一性。受自然学科研究范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者对具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严格的调查方式、通过样本反映总体的量化研究亦十分青睐。然而,大部分量化研究,其资料收集是研究者的自我报告,是一种简介的、被动的行为测量方式,无法真正洞悉社会现实中人们的行为,使得资料流于表面化、简单化,难以深入被调查者的思想深处,也无法解读回答者具体、细腻的生活场景。第二,质化研究的限制性。为了解决量化研究中的“强迫选择”“削足适履”等诸多问题,质性研究方法沿着另一条路径进行探索,即通过尽可能全面、直接的观察及访谈,收集具体、详细的质性资料,获得效度较高、更为可靠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发展解释模型。当然,质化研究也存在着若干限制,如研究的信度偏低,偏差不易察觉,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化、通则性程度较低等,使研究局限于“此时此地”的诠释。
20世纪中叶,量化研究和传统的质化研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很多研究者开始探索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一个方向是将量化研究中的某些方法引入质化研究中;另一个方向是将质化研究中的某些方法引入量化研究中。而扎根理论属于前者,在质化研究中吸收了量化研究的优点,以严谨的、系统的研究程序,运用演绎归纳法来克服量化研究的深度不足、效度不高与质化研究通则化程度低、信度差这一对基本矛盾。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美国人格拉索(Barney Glaser)和斯特劳斯(Anselm Stranss)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研究。1967年,他们共同出版了《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来自芝加哥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双重学术基因,使得“扎根理论”成为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典范性研究方法,成为质化研究方法中科学性最强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格拉索则赋予了“扎根理论”质化研究的量化分析元素:研究者不仅要有清晰的概念架构,而且还要能系统地将研究资料、研究假设予以编码以及发展相应的验证程序;而斯特劳斯为“扎根理论”注入了芝加哥学派的质化研究方法品质:离开学院到实际世界里了解社会的真实运作情况,根植于现实世界的理论才能对学科发展大有裨益,学者研究社会世界要注重变迁与过程,洞察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明晰条件、意义与行动间的彼此关系。

扎根理论的四个基本思路

究竟什么是扎根理论?可以从四个不同角度来界定:从基本表现形式上来看,扎根理论是一套系统的数据搜集及分析的方法和准则;从基本逻辑上来看,扎根理论强调从经验数据中建构理论;从基本方法上来看,扎根理论采用一种生成性的归纳法从原始数据中不断提炼核心概念与范畴;从基本特点上来看,扎根理论强调理论扎根于经验数据,但最终建构的理论不应仅局限于其经验性。具体来说,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扎根理论法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自下而上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逐层深入分析,从而建构出科学理论的过程。因此,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对理论保持敏感。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其尤为强调研究者对理论的敏感度。保持研究者对理论的敏感度,不仅可以使其在查找资料时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而且还有助于其寻找那些可以比较凝练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
持续的比较。在扎根理论中,从收集资料到形成理论是一个不断进行比较的动态过程。其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资料与资料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及其属性。
灵活运用文献。适当的文献参照可以开阔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概念和理论框架,但要注意,不要过多的使用前人的理论,使其束缚我们的思路,致使自己有意或无意中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建构。
理论性评价。扎根理论对所归纳形成的理论有自己严格标准化的检验与评价标准:
  • 1. 建构出的概念和理论必须有原始资料作支撑,且能回归到原始资料;
  • 2. 理论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发展完全,密度大,内部耦合性强;
  • 3. 理论中概念与概念间应存在着或强或弱的联系,各概念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
  • 4. 建构出的理论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解释力。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相较于其他质化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有一个相对规范的研究流程,具体来说,大约可分为(1)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3)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4)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应用若干量化技术对资料进行分析,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方式。扎根理论的资料收集方式基本上都是经典的质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与访谈法两种类型:
(1)“观察”是指带着明确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地、有针对性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社会现象。观察法强调“参与”,是一种“在场”资料收集方式,研究者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现场。
(2)访谈法主要是无结构式访谈,以区别于量化研究问卷调查中缺乏弹性与灵活性的结构式访谈。无结构访谈是一种深度访谈抑或自由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只是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着某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日常生活闲聊式交谈,以获取深入细致的、生动丰富的质化资料。
扎根理论对量化研究方法的吸收集中体现在其资料编码技术上。格拉索断言,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一切皆为数据,扎根理论研究者总是在许多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特定的视角。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初级分析,提炼概念与范畴;
  •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归纳核心范畴的系统背景与环境;
  • 三级编码(选择式登录)——将核心范畴与其他概念范畴连接,形成丰满理论。
扎根理论旨在揭示研究现象背后的基本社会过程。格拉索认为,基本社会过程是发生于一定时间的社会行为的根本模式。他提出两类基本社会过程,即基本社会心理过程和基本社会结构过程,前者解释个体、社会的心理过程,后者解释更广泛的群体、机构、组织或政府的结构过程,是前者存在的社会结构。斯特劳斯引申了这个观念,认为扎根理论适合于个体心理机制、人际关系、个体和社会互动机制等研究。扎根理论的基本社会过程与其他社会科学所谓的社会现象机制类似。这正是研究个体—组织—社会层面的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所共同追求的。在这个意义上,扎根理论有广泛的适用性。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开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心理学相关问题,该方法在健康心理学、心理治疗和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管理学者们在组织、营销、战略、创业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外,学者运用该理论研究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商业模式、产业集群风险、企业战略定位、金融国企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等等。

扎根理论的已有共识与面临的质疑

迄今为止,扎根理论已经形成了三个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流派:Glaser最初提出的扎根理论原始版本,即经典扎根理论;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Charmaz的建构型扎根理论。由于三大流派之间的长期争论,扎根理论方法论也被称为社会科学中使用最广泛却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三大流派的共识在于,扎根理论是归纳性的质化研究方法,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三大流派之间最大差异在于编码的过程。如经典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分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两个步骤,而程序化扎根理论则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后者的三级编码过于程序化,反而不利于发现更为丰富的理论形态。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则强化研究者对资料提问的能力,并与被研究者发生互动关系,对其行为意义进行解释。在资料和初稿之间来回反复多次,逐步深化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
扎根理论在得到广泛的运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自我局限性,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与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扎根理论方法过于关注理论建构,忽视对所研究现象的深刻揭示。扎根理论方法虽然注重参与者经验,但这些资料均作为建立理论的证据,其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参与者真实经验的揭示。第二,扎根理论方法强调理论必须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然而大量的资料分析处理费时费力,其过分依赖研究者概念上的技能。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抽样,而能使用的样本较少,因而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三,扎根理论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鸿沟”,将实证主义与符号互动理论相结合,其试图调和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矛盾,然而,这两者在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也导致了扎根理论方法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诸多争议。第四,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理论,其普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扎根理论法建构出的理论是由实际经验一层层概括提升而来,这充其量是一种“中层理论”,不可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由此可见,理论工作者的所思所想必须具有超越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经验式的描述上,而是要提出批判性的意见。
“扎根理论”研究推荐范文目录

29

《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及其内涵维度——基于构思导向和扎根理论编码的混合研究
—— 陈丽君

28

《大学教师对“好老师”之理解的实践推理——项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及其反思
—— 李方安

27

反思性身体技术:一项汽车与身体的扎根理论研究
—— 林晓珊

26

《孵化器的概念及其角色演变——基于《人民日报》数据库的扎根理论分析
—— 王路昊

25

《高校知识溢出与农村知识化: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框架
—— 解涛

24

《行贿围场:权力是如何被围猎的?——基于判决文书的扎根理论研究
—— 曾明

23

《行政法官疑难案件审理模型的建构——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
—— 亓晓鹏

22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企业虚拟度及其测评研究
—— 贾旭东

21

《基于扎根理论的技术异化形成技术负面效应的机理研究
—— 刘丹

20

《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人才流动阻滞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以企业与高校科技人才双向流动为例
—— 吴道友

19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家精神动态演化机理研究
—— 张敏

18

《基于扎根理论的人脉衡量要素识别
—— 王思荔

17

《基于扎根理论的儒家自省构念开发研究
—— 王智宁

16

《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 张宝生

15

《基于扎根理论的医患冲突演化升级的影响因素辨识
—— 王昊

14

《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博士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 冯蓉

13

《基于扎根理论员工知识囤积问题研究
—— 王瑞花

12

《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模型的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10位特级教师的深度访谈
—— 韦斯林

11

《利他主义与利他行为:三个年龄群体的扎根理论研究
—— Jhony Choon Yeong Ng

10

《企业高层领导政治能力的结构维度与影响作用——基于中国情境的扎根理论研究
—— 李燕萍

09

《示范引领、压力应激与环境适应:农村政策试点动因的扎根理论分析
—— 唐斌

08

《是共识还是边界概念:基于扎根理论对学术期刊中“孵化器”的定义分析》
—— 王路昊

07

《学校体育政策态度扎根理论:基于阳光体育的质性研究》
—— 陈善平

06

《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探索》
—— 许迈进

05

《应用“扎根理论”对营销假说的验证》
—— 于建原

04

《运动员心智游移: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 李洁玲

03

《扎根理论编码的“理论鸿沟”及“类故理”跨越》
—— 景怀斌

02

《政府支持行为何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
—— 郑烨

01

《组织惯例概念界定及其结构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 林海芬
29篇“扎根理论”研究范文免费领取步骤:
1、将本文转发朋友圈并截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