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首词《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没几人读过,语言却美到极致,细腻婉约,胜李清照一筹
苏轼这首词没几人读过,语言却美到极致,细腻婉约,胜李清照一筹
诗词是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艺术,无论何时,在我们心中最美的文化,永远都是诗词。
有些人认为,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了,但其实并非如此。无论《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无一不围绕在我们身边,诗词的美,历久弥新。
而若说诗词,必读宋词;若读宋词,必品苏轼。
关于苏轼,我们以前课本里所选的大多是体现其达观、旷达的豪放词作,但其实,他也写了很多词风婉约的作品,并且也写得非常好。
其中,有一首词的语言实在是美到极致,细腻婉约,恐怕连李清照也要自愧不如。此词为《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含情”;而“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
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
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这颇有些杜甫那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韵味。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苏轼的词就是这样,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是一个或欣然、或感慨的人生故事。而大多时候,读苏轼的词,我们能够感受的是经历风雨之后的豁达。不论哪一首,都能让后人赞叹不已!
诗词很美,它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影响着今天的我们,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
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谨慎的旅行,所谓的盛大,或者凋零,都是匆忙的过往,如欢歌前行。
就像名垂千古的苏轼,不管是上任杭州,还是被贬黄州,即便生活再困难,境遇再坎坷,苏轼依然是苏轼。
哪怕生活拮据到了一家人只能住在驿亭的地步,他依然能够写出“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的苏轼。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世界。
同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如此,东坡先生亦然。时而,他以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慷慨豪迈之气,卷地而过;时而,他又给读者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苍凉背影。
四海一生踏歌行,他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本《苏轼词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看到了他的豁达。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