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鉴定最终鉴定的是人品
澎湃新闻获悉,“风格故事——康熙御制珐琅彩瓷特展”日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展出,展览通过一批原来收纳于紫禁城景阳宫的试绘品,重新观察康熙御制珐琅彩瓷从草创至发展成熟的转变,并以“皇 家标记”“山花野菊”和“宫廷潮色”三个视角,建构康熙朝致力于研发画珐琅器的经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御制珐琅彩瓷中常见的小标记——蓝色菊花,是康熙出巡塞外认识的小菊花。康熙曾在蒋廷锡《野菊》轴题记“山花野菊喜清风,塞北烟光报岭枫”,从中能捕捉到皇帝将旅途记忆转换成御制风格的有趣轶事。
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
清代官窑瓷器,大都在景德镇烧制而成。可是珐琅彩却不同,先由宫廷画师草绘样稿,选用景德镇精制的白瓷素胎,运至京城,在宫内绘图、填彩、烧造。当时所用的珐琅彩料,悉数由外国进口,烧成后有透明的玻璃质感。由于绘画的色地上堆料厚,又有色彩众多且深浅不同的颜料巧妙配合,故画面有层次分明的实感。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东庑端凝殿左右屋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画珐琅”。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 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瓷器鉴定珐琅彩瓷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细腻传神,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大多底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为多。在色地上画以缠枝牡丹,折枝花卉等图案。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略差一
珐琅彩彩料及绘画均吸收西方工艺技法,题材甚具异域西洋意趣,并化裁宫廷院画风致,画法着重写真自然,以光影明暗营造质感、深度及透视,彩料明丽凝腻,气息妍美清新,其品质精绝,惊艳古今,焕发彩瓷魅力之新姿采,下启雍乾御窑华丽彩瓷之先声,为清代彩瓷之冠。
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 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