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富:洛克菲勒家族到底有多少钱?
全球最富有的人,排在榜首的是比尔盖茨、贝索斯这样的科技界亿万富翁,但实际上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商人,几乎在一个世纪前就去世了。
今天我们将看到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但即使经过一百年的技术进步,也没有人能够超越它,历史上最伟大的石油垄断企业的起源,实际上是很卑微的,这一切都始于1839年约翰-洛克菲勒的诞生。
他是纽约州北部一个旅行商人的长子和另一个女人生的孩子,他决定把孩子带回家给他妻子,这样他们就可以住在一起。在这个非常混乱的家庭里约翰长大了,学会了如何向人们兜售最好的商品,以及如何从他得到的每一分钱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他的家人很少在一个地方呆很长时间,约翰从三岁起就过着这种流浪的生活,帮助他的母亲约翰会赚取他能买到的任何钱,养火鸡或为邻居做工。
1850年全家搬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时,他的智慧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因为在那里他有机会上一所正规学校,但不到一年约翰就辍学了,便在当地的农产品经纪人那里当记账员,每天赚50美分,但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后他的老板拒绝给他有意义的加薪,于是他决定自己开一家农产品经纪人公司以取代他们。
由于他的良好声誉他得到了4000美元的贷款,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约翰开始交易干草谷物和各种肉类,而在第一年他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0万美元,其中他只得到一小部分的佣金,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克利夫兰的每家银行都恳求约翰来借钱,而他当时还不到18岁。
但后来在1859年,发生了一件事这将永远改变他的生活,就在克利夫兰以东100英里处,第一个美国油井被发现了,这标志着宾夕法尼亚州的石油热开启,而在一年之内就有四千五百桶石油产出,现在那时的石油还不像今天这样有价值,当时汽油车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石油仍然可以被加工成煤油,那时人们会使用灯具。
然而约翰意识到最大的利润不是钻探石油而是炼油,他目睹了许多人在开采石油前破产,所以他知道这个生意风险太大,相反他让别人去寻找石油买下,约翰等到1863年,政府才修建一条连接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和克利夫兰的铁路线,但当那条线建成后约翰已经准备好了,一连串的合作伙伴,银行准备支持他,他还组建了一个由经验丰富的化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他们不仅优化了炼油过程,而且还发现了炼制石油的副产品的各种用途,克利夫兰的早期炼油厂只能以大约60%的效率运作,但约翰不仅提高了这个比例,他还开始出售所有的副产品,例如石蜡。
两年之内洛克菲勒炼油厂的价值就超过了7万美元,是克利夫兰最大的工厂之一,但约翰还没有结束,1865年有26家竞争性炼油厂,但在五年内,约翰收购了所有,至此他的生意越来越大,所以在1870年他成立了公司,俄亥俄州的标准石油。
为了说服克利夫兰剩下的几个竞争者,约翰只是邀请他们过来,给他们看他的账本揭示他可以亏本经营,远远超过他们能够保持偿付能力的时间,为了换取一个好的收购价格,约翰会向他的竞争对手提供在自己公司的职位,将行业中最聪明的人在自己控制之下,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立即放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翰侵蚀了石油和煤油的价格,不出所料他的策略成功了,到1880年他在美国东北部各地收购了炼油厂,炼油率超过90%,以至于约翰可以邀请大铁路公司的老板,并亲自为使用他们的火车进行谈判回扣。
但这种谈判密室交易的做法确实让商界大为恼火,大多数工业品是通过铁路运输的,许多大工业家开始担心,约翰斯滥用运输回扣可能导致他们的行业出现类似的垄断,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商人政客和媒体会越来越激烈地攻击标准石油,俄亥俄州的立法者开始起草反托拉斯条例,打倒洛克菲勒。
但他领先一步,1882年他在新泽西重新注册了公司,这一次他创建了标准石油信托公司反过来帮助吸收了40多家当地公司,约翰在百老汇为他的公司建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总部,这一刻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的高潮,他拥有20,000个油井,4000英里的管道雇用了超过十万人。
但他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力正在松动,在俄罗斯和亚洲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储藏,美国商人不遗余力地将这些石油运往美国,更糟的是在19世纪90年代联邦政府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政客对标准石油信托公司下手,当然所有公司背后复杂的法律结构是很难调查的,这就是为什么政府直到1911年才能够真正拆散标准石油,然而到那时约翰-洛克菲勒已经兑现了不再管理公司。
在他公司存在的最后二十年里,它支付了超过5亿美元的红利,根据一些估计,标准石油在其高峰期的真正价值是一万亿美元,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解体并不真正是一个惊喜。
1911年最高法院认定标准石油有罪,并将该公司解散,分成34个独立实体,当然约翰-洛克菲勒一直保留着他在这些公司的股份直到他去世,今天大多数标准的残余公司都是埃克森美孚、雪佛龙或英国石油公司的一部分,这些公司后来都成了独立的大公司,约翰-洛克菲勒对这些后续公司的所有权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商人,以估计的净资产,4000亿美金,即使在今天也没有人在排行榜上击败洛克菲勒,甚至连杰夫-贝佐斯本人似乎也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