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谈范曾、贾平凹、王蒙,以及自己

文化艺术出版社约我与王蒙、范曾、贾平凹合出一套文集,各人一册,文章自选,还别出心裁地请我们各写一篇与其他三位交往的文章。我脑袋立时冒出这篇序文的题目:四君子图。为何?自我标榜为君子吗?非也。只是想到古人谓竹兰梅菊为四君子,而竹兰梅菊其形其色其味其神彼此不同,不过依此行文,寻些情趣而已。

在这里,竹是我,兰是范曾,梅是平凹,菊是王蒙。至于我与竹何干,放在篇尾再说。

先说兰,范曾

初识范曾是在二十多年前。他由北京来南开大学捐楼办学,那时他已是书画名家。初次见面不免谈到他的画。他忽说:“我从来不送画给人。”他可能误以为我想向他索画吧,因笑道:“我屋里从来不挂别人的画,只挂自己的画。”谁想后来熟了,他却主动送画给我。他从旁人口中知我母亲喜欢他的字,便托人送来一幅,有字有画,而且是精心之作。一次我生日,关牧村来做客,手里拿着一卷画笑嘻嘻给我,说道:“我刚从范老师那儿来,他听说你今天生日,当即给你画了一匹马。”我属马,朋友有心,使我感动。

原来他不是不送人画,而是作画及赠画都信由一时的性情。就像兰叶,随意舒展,一任情怀。

再一次,在北京开会时,几位朋友晚间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儿。忽然推门进来一位瘦瘦的男人,手捧本子来找范曾签名,并说:“范先生你必签不可。”

范曾说:“我为什么非得给你签?”那人说:“我为了抄你纪念总理的诗,脑袋挨了纠察队一棒子。现在脑顶上还有一个疤呢!” 范曾听了,不禁动容,非要看。那人低下头,扒开头发果然有一条很深的疤。范曾问他:“你叫什么?”这人说:“李国清。国家的国,唐宋元明清的清。”范曾当即拿笔在他的本子上题了两句:“江山幸有国清日,不忘当年顶上花。”

其潇洒自如,乃兰草之气质。

后说梅,平凹

去年去陕西考察,得机会在西安与平凹一聚。那天恰逢他获茅盾文学奖,笑容很多。抽着烟,龇着牙。我对他打趣说:“你在北京说过,叫我到你家挑个陶罐,今天我就为这事来的。”平凹收藏不少汉陶的精品,这是远近闻名的。没想到他人比传说中的大方得多,马上带我去。是不是正赶上他黄道吉日得了大奖了?当然,去他家更是想看看这位文笔诡谲的商州奇士到底怎么活着。

他家在市区一幢公寓房的顶楼。天色入夜,摸摸索索地爬上去。待灯一亮,好似站在一家古董储藏室里。里里外外贴墙摆了一圈的玻璃书柜里,不是书就是古物。使眼一扫,极合我的口味。没一件材质昂贵、制作精美、官家或皇家的物品,自然也很少拍卖行里的热拍品;却一概是原始的、草莽的、乡土的、粗砺的老东西,然件件皆有生命,有罕见的文化信息和沉重的文化分量。真正的藏家都是一逞自家独到的眼光,只有古董商才按照拍卖行的图录淘东西。与我同来的访者,吵吵嚷嚷地问他何以收藏这么多石雕木刻铜铸泥塑各式各样的蛙,何以在书屋正中一把怪模怪样的椅子上“供”着自己的照片。我却坐在他的书桌前,细看他摆满一桌子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我的书桌乃至书房画室也摆满了各样的东西。每件东西都是因为喜欢才摆在那里的,不经意凑在一起却呈现了自己的世界。细看被平凹摆在书桌上的一样样的东西:瓦当、断碑、老砚、古印、油灯、酒盏、佛头、断俑……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人文的碎块与残片,从中我忽然明白这些年从《病相报告》、《高兴》到《秦腔》,他为什么愈写愈是浓烈和老到。比起那些用地域文化做作料的小说——那些小说只是把地域文化当做灯泡挂在树上,平凹则是把自己生命的老根扎在文化的大地里。于是,就像老梅 ,愈是纠结,愈能生出一朵朵活鲜嫩的花来。

再说菊,王蒙

记得1985年王蒙要到沙滩的文化部上任部长的前两天,我和张贤亮等几位文友去他家玩儿。那天,他正用不大精熟的英文把美国电影《爱情故事》主题歌的歌词翻译成中文,还一句句地唱。词译得不顺,声音走调得更厉害。我们笑着说:“从此中国多了一个部长,少了一个作家。”王蒙立即反驳:“我决不会像你们这么弱智。”从此,我一直盯着王蒙在文学路上能走多远。多年来观察到他的情节和细节够写一本小书了。可是,他到了七十岁后居然发了疯,又论红楼论老子庄子,又到处演讲演说,还成本大套地写书。很像菊花,愈到天寒木凋之日,开得愈欢。为什么呢?前两年,他在青岛举办研讨会,我正好要到贵州去开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去不成青岛了,便为他写了一幅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写上四句:满纸游戏语,彻底明白人, 偶露部长相,仍是作家魂。

唯此,他才能像菊花那样,在人生的夕照里把花儿一直开下去。

最后说竹,说我自己

我非自比为竹,尽管我欣赏竹之虚心和有节,尤其喜爱郑板桥那句写竹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我还把这句诗作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座右铭。这里只是说我与竹子靠点边儿的一个小插曲,和上面几位文友凑个热闹。

这件事还是与王蒙有关。那天参观海洋大学的王蒙研究所,主人非叫我和我爱人合画一幅小画,留做纪念。盛情难却,勉强从命。我爱人便画了毛茸茸的一只小鸟,我用水墨亦湿亦干地补了一片浓竹淡竹,随之心生四句,提笔题在画上:小鸟落竹中,不啼亦有声,侧耳四下寻,缘故是微风。

这样便是,竹兰逢梅菊,合为君子图。

(0)

相关推荐

  • 幽默:贾平凹的字画

    本文作者和贾平凹 贾平凹说他业余第一爱好就是喜欢观画.他说:"看美术杂志大大胜过看文学杂志." 1984年,陕西<艺术界>编辑部来人,以他的诗画为题对他进行了采访,他说 ...

  • 郭世斌:贾平凹也是个大孝子

    (黄河蝌蚪拍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几百年来于清明节悼念先祖.感恩父母的情怀.平凹老师也是一个有情有义,对父母的恩爱是最有情结的人.辛丑年的四 ...

  • 【文化之窗】刘丹影:我父母眼里的平凹及其作品

    我父母眼里的平凹及其作品 刘丹影 著名作家京夫先生在其遗作<朋友屈超耘>一文里曾说:"他的文章老道,日益趋于理性与智性--仍未放松对文学.文友的关注,这使表现在对平凹作品的维护上 ...

  • 贾平凹,用秦腔唤醒棣花古镇

    贾平凹,用秦腔唤醒棣花古镇 行走棣花驿,寻找贾平凹 贾平凹的<秦腔> 丹凤县贾平凹故居棣花镇 棣花古镇 失落的神话――读贾平凹<秦腔>有感 贾平凹 贾平凹 秦人怎么能不懂秦腔- ...

  • 贾平凹的“凹”到底怎么读?“ao”还是“...

    贾平凹的"凹"到底怎么读?"ao"还是"wa"?总算知道啦!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最后一课是<月迹>,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对于 ...

  • 《酱豆》难产 平凹难安

    接到京东客服电话,说是贾平凹的<酱豆>早已下单,货还到不了,是否考虑退款?我说:不急,可以等,实在出不了,再退吧. 今年是贾平凹创作的一个小高潮,<暂坐><酱豆>计 ...

  • 范超:我陪平凹先生回铜川

    黄堡文化研究 第384期 我陪平凹先生回铜川 范 超 作家范超.贾平凹.和谷(左起) 2018年1月13日,周六,渭河上下一带热土,雪后初霁,分外清丽.和谷文学馆在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设立.提前一周,和 ...

  • 于丹造访贾平凹上书房 “平凹”是一只不平凡的青蛙

    又是一只青蛙.这青蛙是冲着我们来的,它张大着嘴,鼓圆了眼睛,似乎能听到叫声. 这块石头是以神态取胜,其美好为取其一点,不计其余.人为去画,去雕塑,不敢这么去夸张,它是大自然创造的又一件杰作. 青 蛙 ...

  • 丹凤晒晒‖2018,我要拜平凹学书法

    看微信里,四处雪花飘飘,锣鼓轻敲,才知道新的一年,到了. 突然记起小时候的作文,每次都少不了新年新打算.那时候,我总是写上穿新衣,放鞭炮,买一本好看的小人书,开一个书店之类的话.转瞬间,我的头发白了, ...

  • 【文化之窗】贾平凹、齐雅丽赴礼泉,看望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

    贾平凹.齐雅丽赴礼泉 看望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 2020年10月30日,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齐雅丽前往礼泉看望回乡休养的88岁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 阎老是著名文艺评论 ...

  • 秦岭深处棣花秀

    夏日昼长,晚上九点多钟,感觉也才只是刚入夜时分,棣花镇街道上白光光的街灯便开始次第熄灭,最后就只剩下清风街上,廊前檐下一盏盏的红纱灯笼蒙蒙地亮着.檐下的店铺,面馆.花店.首饰间,一间间地已经开始上了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