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房贷利息几乎等于本金,划算么?

这个问题是读者问的,为什么问呢?有一大堆的前置条件,但对方发的消息太长了,就不摘录了。

大概是因为前几天刚出的限制贷款的政策吧。

我们这位读者本身的看法只有两个字:通胀。

三十年前是1991年,那时候北京四合院一套也就几万块,你当时如果贷款买一套,30年还双倍就双倍,反正现在随便卖卖2亿起。

即便你说我不卖,自住,也很划算,哪怕闲置都很划算,反正几万块的双倍嘛,今天哪怕去送快递,一年也就还清了。

按照这个思路看,未来当然是划算的。

答案是这样么?当然不是。

三十年前一套四合院比如8万块,今天也许2亿8000万,三十年前你的工资100块,今天也许1万块,那是因为你投胎投的好,你投在了中国。

如果这个例子换个地方,还是过去的三十年,可能就不成立了,比如隔壁的日本。

如果你1990年的时候在日本2.8亿日元买了一套房子,到今天,可能价格是8000万,日元。

而与此同时,你的薪水在当年可能是50万日元,今天同样的岗位,还是50万日元。

你看到了,你陷入了财务陷阱,如果投胎投的不好的话。

我只是给你做了一个空间上的平移,时间还是过去的那三十年,空间上给你移动到了日本,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要知道,日本在过去的三十年,干的最频繁的事情就是狂印日元,日本的流动性充沛到不可想象,贷款利息低到难以置信,资金面极其宽松,但结局就是这么离奇。

同样,如果地域不变,让时间去变化,比如60前的日本到30年前这段时间,日本的楼市就是大涨特涨,但接下来30年,就不是那样。

我告诉你这一点,并不是让你简单的去类比,也不是看衰楼市,而是告诉你,很多时候,你思考问题的方式本身就可能有问题。

如果你让我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答案。

有时候你硬逼着人家对着一个不确定的问题给答案,实际上还不如去庙里拜菩萨抽签。

你就比如说同样是我们国家,解放前上海的楼市比北平强多了,鲁迅先生当年在北平是买四合院的,但去了上海只能租房。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代上海是工业化城市,北平尚未进入工业化,完全不是一套逻辑。

再比如,十多年前杭州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猛的,楼价超过北上深,那又是为什么?

你要看经济结构,当时买房的主力资金究竟是谁。

再比如说,深圳这些年,才是铜锣湾最靓的仔,为什么?

因为产业结构,更因为人口结构。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一切,是正在发生和发生以后,大家才能通过数据总结出来的,并非发生前就已知。

我们更要知道,这种城市间的差别意味着这件事没有统一的答案了。

就好比大盘涨跌是一个问题,大盘下个股涨跌,是另一个问题。

大盘跌的时候,个股不一定跌的,铜锣湾的靓仔是随时换的,最靓的仔,有可能就是逆势的。

大盘涨的时候,个股不一定涨的,铜锣湾有靓仔,就有衰仔。不相信的去东北走一趟,看看鹤岗。

即便到了个股上,还要区分的。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某些城市的传统核心区域,一直坚挺一直坚挺,比如北京二环内。

也有不是的。

某些城市传统核心区域就是衰落了,反而是新城区随着高收入产业密布,高净值人群聚集,大涨特涨。

你看到了么?连铜锣湾本身都会变迁的。

即便,我给你把问题落在一个板块内,你会发现,别墅涨不过公寓,大面积涨不过中小户型,持双证的,或者共有产权的,涨不过完整产权,单本证的。

为什么?

因为买家越少,溢价越低,这个道理,我给读者在大号的婚恋话题中,用古董拍卖举过很多次例子了。

问题到这里就结束了么?没有,刚刚开始。

你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在什么范围内类比?

你是在房子和钱之间类比么?

那么钱有成千上万种投资渠道,每一种,让不同的人上,风险收益比又不一样。

对于一个选项很少的人来说,他想问题很简单的,我买房或者存银行嘛。

你注意到了,潜台词是什么?是钱对于他而言,只能存银行。

或者他就去买P2P了,那输的更快。

但是,对于一个具备了完整信息面的人而言,他并不是在房子和存银行之间对比,而是在房子和几千个品种下的数万个可以选择的交易系统的排列组合下做的选择。

而且你注意,是波动的哦,是不停的运动的,这不是一个一锤子选择,是一个系统,不停的运动。

我曾经不知道在聊什么的时候,随便举了一个例子,我说如果你了解人类的文明史,就知道如何如何。

结果有一个很可爱的读者,他在后台问,我去淘宝上搜,没有搜到一本书,叫做人类的一切文明史。

他真可爱。

他以为什么都是一本小册子。

比如淘宝上一搜,绝世武功,一共200页,练习几天,就成大侠了。

但现实中如果真有绝世武功,很可能真的像《鹿鼎记》里那一大堆,别说练,看都要看个十年八年。

更重要的是还不一定能看懂,有可能看了十年,发现走火入魔了,回头还得重看,一辈子就过去了。

所以互联网虽然是一个好工具,但不要沉迷哦。

互联网固然能够提供很多信息,但不一定是一个讨论的好地方,因为讨论是基于差不多认知的范畴内。

你让两个小学生去讨论1+2,他们讨论的就是初等数学范畴内的1+2=3。

你让两个数学系的博士生去讨论1+2,他们讨论的也许是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

如果有个小学生,要求博士哥哥,用一句话,给他讲明白陈氏定理,那哥哥傻了,他做不到。

之前大号聊《真正的跨年演讲》,文末我建议大多数人少思考一点是非,多思考一点利弊,并不是建议你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是我觉得很多辩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认知前提,是很无聊的。

我们有一个群体,叫做民科,他们中间绝大多数就是普通的农民,把家里的地荒废了,也不去打工,每天就是研究一些类似哥德巴赫猜想,或者点水成油,永动机之类的。

社科院每年都要收到大量的这种投稿,来信。

从情感上讲,他们很积极,很努力,很上进,很active。

从现实的角度讲,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你仔细想一想,其实没有任何科学上的进展,反而耽误了这些人的一生。

当然,这番话不是每个人都能听进去。

那天就有读者跟我讲,他不愿意做任何现实中的事,不愿意好好读书,不愿意工作赚钱,不愿意替父母妻子分担家庭负担,也不愿意掏钱让孩子读书。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这一切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他不愿意做。

我问他愿意做什么?

他说他只愿意上网聊天,他认为这才是唯一有价值的工作。

我很好奇,问他,那你是不是喜欢写作?你有没有考虑自己成为一个针砭时弊的大V?或者去拍摄一些短视频?

他告诉我,没有。

他唯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和我辩论,说服我。

OK,我瞬间醒悟过来,是我的错,我错了,我服了,我郑重地道歉。

企图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我又犯神经病了。

在这种时候,我唯一该做的事情就是立刻认怂,我怂了,对不起,您是哥。

哥,我怂了,我墙都不扶就服您。

天底下就没有认怂搞不定的事情,认一次不行就两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