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篇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研究的新成果3
X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续)
(三)玉器发展期的汉代帝王玉分为两大系列
汉代帝王玉的两大系列是研究了刘胜、窦绾墓及南越王墓的科学发掘出土玉器之后提出的新观点,这对汉玉以及古代玉器的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对其两大系列玉器分别作出不同的评价。
笔者于1995年第二次访台时作了《汉代帝王玉的两大系列》的演讲,首先以中山靖王刘胜、妃窦绾两墓出土共128件的玉件,作了生前、死后用玉的分类比较。刘胜墓出土玉器有璧、环、圭、璜、笄、带钩、佩、九窍塞、小玉人、印章、圆管形饰等52件,其中生前用玉有14件、殓尸玉38件。此外玉枕、金缕玉衣(2498片)也是殓尸玉,共计40件。窦绾墓出土玉器47件,计有璧、环、佩、璜形器、带钩、印章、九窍塞、舞人、蝉等,其中生前用玉5件、殓尸玉42件。此外,镶玉漆棺(玉片192块、玉璧26件、玉圭8件,共计226件)、金镂玉衣(2160片)、鎏金镶玉铜枕亦为重要的殓尸玉。
可知,殓尸玉的数量大大超过生活用玉。二者在做工上有何差别?应如何评价?这是我们研究汉玉时不能忽视的。一般地说,应从玉材、形饰、做工及艺术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对其优劣作出正确评估。此将生活用玉与殓尸用玉的评价列表对比如下:
生前用玉 殓尸用玉 玉材:优质、高价中、劣等,廉价形饰:繁缛、华丽简易、朴素做工:精湛、细致草率、粗犷(汉八刀即其代表的做工) 艺术:富有生气、气魄宏伟 循规蹈矩、单纯醒目。两者确有优劣和高下之分,不能摆在同一水平线上。鉴赏家、收藏家都要慎重处之,不能说凡是汉玉便不分生前和死后用玉之不同而混为一谈,否则将大大不利于汉玉研究,得不出科学结论,也无法取得正确认识。
五、玉器的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公元581—公元1279年)
笔者在研究隋唐至金的近700年的玉器发展时翻阅有关文著,了解到过去的收藏家往往将汉、宋玉加以对照,说明区别,而许多人忽视唐玉,对其评说非常简略。但我们今天研究玉器的发展历程之后肯定其为繁荣期,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
(一)玉器繁荣期的主要特征
玉器繁荣期的划分标志不在数量而在其实质,在其用玉功能、玉材及做工等几个主要方面都有显著的特色。
1.用玉对象:普遍化、士庶化,与日常需用和风俗习惯相结合。
2.功能:陈设化、鉴赏化、文玩化,出现仿古彝玉。
3.玉材:几乎百分之百用和田玉,并以和田白玉为贵。
4.做工:与当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发展相吻合。集中于一点,此期玉器已摆脱工艺美术樊篱,在同期绘画、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制作了大量平面的、立体的、画塑性的玉件,用乾隆帝的语言说就是“玉图画”。此期玉苑呈现出百花怒放、绚丽多彩的繁荣景象。
(二)唐宋玉雕的根本区别在子“体量”
唐宋并列的提法也是值得商榷的。譬如明高濂对汉、宋玉做工区别极其分明,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但是他对唐、宋的异同却避而不谈、不了了之。我以为唐、宋玉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点是二者均走上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玉人尊重现实,即使是神话题材也是以现实的语言加以解释,令人感到十分亲切。然而,唐宋玉器又确有区别,简而言之,唐玉人重体量,重神似,近似唐代其他材料的雕塑,无不神采奕奕,气韵生动。宋玉人则重结构、重形似,其作品颇具画意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一“体量”,一“画意”,这是唐、宋玉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三)宋、辽、金玉器的异同
辽、金玉器也处于繁荣期之中,说明玉器由中原走向边疆。更重要的是辽玉、金玉并非宋玉附庸,在内容、形式上均有其特殊性,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辽、金玉器自成体系,屹立于我国东北边疆,堪与宋玉相媲美。关于宋、辽、金玉之异同也是一重要研究课题,笔者也做过长期的研究。笔者于1995年访问台湾时作学术演讲的第三讲就是《辽金玉的特色及其与宋玉的异同》,现将其主要论点摘述如下。
三者相同之处有以下三点:
1.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大体共处于同一时代里的不同地区,早已有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上的联系和交流。
2.共享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和方法。
3.玉工都是汉人,其艺术方法和工艺技巧上也是一致的,鹤、鸳鸯、寿带、梅竹、莲荷、婴戏等都是共用的题材。
三者不同之处主要在民族习俗及玉器形饰的两点上,这集中地表现在题材处理上。
佛教类:辽玉较多,如金刚杵、玉斧、玉轮、玉盘肠、玉摩